小张的声音都在发颤,手指死死地按在打印出来的收视率曲线上,仿佛要把它戳穿。
黄志远一把夺过那张薄薄的纸,心脏狂跳得几乎要冲出喉咙。
他从业二十年,从未见过如此陡峭、如此匪夷所思的攀升曲线。
那条红线从一个平平无奇的起点开始,在节目播出后的十五分钟内,像被火箭助推一般,悍然冲破了5%的关口,然后是6%,7%,最后,在节目结束的那一刻,稳稳地钉死在一个让他几乎要窒息的数字上——9.7%!
“没错……没错!”黄志远的声音比小张还要抖,但他抖的不是恐惧,是极致的亢奋,“就是这个数字!奇迹!这是我们江城台的收视奇迹!”
整个数据监测室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熬了几个通宵、眼圈乌黑的年轻人们抱在一起,又哭又笑,状若疯癫。
《时代脉搏》收官特辑,这档被钱文彬视为烫手山芋、被无数人唱衰的节目,在苏霓的手中,创造了建台以来前所未有的辉煌!
消息像插上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江城传媒圈。
第二天一早,市委宣传部的官方通报文件就下发到了台里,红头文件上赫然写着对《时代脉搏》栏目组的通报表扬,措辞严谨却不乏赞誉。
更具分量的是,市委高书记在内部会议上的一句话被迅速传开:“这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电视节目,有深度,有温度,更有力量!”
这句话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彻底炸懵了电视台的中高层。
钱文彬坐在自己宽大的办公椅上,只觉得那份红头文件无比烫手。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退路。
在全台的压力和市委领导的“关注”下,他被迫在周一的全台例会上,对着所有员工,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公开表态:“苏霓同志,作为年轻一代的电视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在《时代脉搏》项目上表现尤为突出,为我台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台里经过研究决定,将对苏霓同志予以重用!”
掌声雷动,尤其是年轻员工,看向苏霓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和敬佩。
苏霓站在人群中,神色平静,只是礼貌性地微微颔首。
当晚,钱文彬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是前所未有的“和蔼可亲”:“小苏啊,来我办公室一趟,我们聊聊你未来的发展问题。”
办公室内,钱文彬亲手为苏霓泡了一杯上好的龙井,烟雾缭绕中,他那张精于算计的脸显得格外“语重心长”:“苏霓,你的能力,台里都看在眼里。高书记都点名表扬了,这是多大的荣耀。我和班子成员商量了一下,打算破格提拔你,直接给你一个副科级的待遇,享受正式编制。你看怎么样?”
这在任何一个体制内单位,都是一步登天的美事。
多少人熬白了头,也未必能摸到科级的门槛。
钱文彬自信满满这是他能给出的最大诚意,也是将苏霓这匹脱缰野马重新套上缰绳的最好办法。
然而,苏霓只是微笑着,将茶杯轻轻放下。
她从随身的包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推到了钱文彬面前。
“钱台,感谢您的厚爱。”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但我今天来,不是为了编制。这是我起草的一份《独立制作人合作意向书》。我希望,未来能以声浪工坊的名义,和电视台签订项目合同,而不是我个人的劳动合同。”
钱文彬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
他看着那份标题醒目的意向书,上面的条款清晰地划分了权责、收益分成和知识产权归属,这哪里是一个下属在寻求提拔,这分明是一个平等的商业伙伴在进行谈判!
与此同时,江城的另一端,是截然不同的冰冷气氛。
江曼呕心沥血主持的中秋晚会收视率报告也出来了,数字惨不忍睹,甚至没能跑赢同期的重播剧。
第二天,几家主要的广告赞助商便以“传播效果未达预期”为由,集体发函要求终止后续合作并索赔。
江曼在自己的化妆间里,失控地将一个名贵的青瓷茶杯狠狠摔在地上,碎片四溅。
她对着经纪人尖叫:“凭什么!凭什么一个做破纪录片的就能上天?苏霓她不就是借着女人的身份博取同情,讲了几个煽情的故事吗?这算什么本事!”
她没注意到,门口一个端着清洁工具的保洁阿姨,默默地按下了手机的录音键。
半小时后,一段带着杂音但内容清晰的录音,出现在了电视台内部的匿名论坛上,标题是:“某知名女主持竟如此评价收视冠军,称其‘借女人身份博同情’”。
舆论瞬间哗然!
苏霓的节目,核心就是展现各行各业女性的困境与突破,江曼这番话,无异于站在了所有奋斗女性的对立面。
内网的帖子被截图传到微博,迅速发酵。
关键时刻,一直欣赏苏霓的文艺中心陶主任,以个人名义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声:“女性的奋斗与专业,不应被性别标签所掩盖。那些试图用性别话术去打压其他女性发声的人,才是真正的投机者。”
这番话掷地有声,彻底点燃了公众情绪。
市妇联官方账号下场,发起了一场名为“支持专业女性,反对职场偏见”的线上联署活动,短短三天,签名人数突破一万。
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江曼的经纪公司和电视台不得不宣布,江曼将“暂停一切工作,休假调整状态”。
明眼人都知道,她的黄金时代,彻底结束了。
风暴的中心,苏霓却仿佛置身事外。
她的声浪工坊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贵客——市府峰会筹备组的负责人,曾宪阳。
曾宪阳没有丝毫官僚架子,开门见山:“苏小姐,我们看了你在《时代脉搏》中的所有视觉设计和传播策略,非常震撼。明年我市将举办一场国际级别的数字经济峰会,我们希望将峰会的主视觉系统和整体传播方案,全部外包给你们团队。”他伸出三根手指,“初步预算,三百万。”
即便是沉稳的陆承安,呼吸也不由得急促了一下。
曾宪阳的目光锐利,紧紧盯着苏霓:“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执行团队。我们需要一个能为这场峰会定义‘时代声音’的品牌。我们相信,你们就是那个品牌。”
当天夜里,声浪工坊灯火通明。
陆承安连夜起草合作协议,他不仅仅满足于这三百万的合同,更是在合同中,特别增设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条款:“所有原创内容及衍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原创方‘声浪工坊’所有。”并且,他还设计了一套三级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即便项目因不可抗力中途终止,他们已经完成的内容资产依然属于自己,不会为人作嫁。
就在苏霓和曾宪阳的合作即将敲定之际,黄志远又带来一个重磅消息。
台里为了响应高书记的“创新”号召,决定成立一个全新的“创新实验中心”,整合全台最精锐的资源,独立于现有部门,直接向台长负责。
首任负责人的位置,自然成了无数中层干部眼中的肥肉。
钱文彬属意自己的一个亲信,已经在多个场合进行暗示。
所有人都以为,苏霓会是这个职位最有力的竞争者,甚至有人开始私下站队。
然而,在中心负责人公开竞聘报名的最后一天,苏霓的名字并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她向全台青年员工推荐了技术部一个才华横溢但资历尚浅的女孩——赵小芸。
在竞聘演讲会上,苏霓作为推荐人上台,她的发言简短而有力:“创新,需要的是新鲜的血液和无畏的视角。我们这些所谓的‘老人’,职责不是去占据位置,而是去搭建舞台。只有让新人有向上冲的机会,老人才不会慢慢变成他们前进路上的拦路石。”
这番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台里长久以来的论资排辈的沉闷空气,赢得了所有青年员工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掌声。
就连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几个技术科骨干,也私下找到苏霓,表示只要她一句话,他们愿意带着团队加入她的阵营。
苏霓的影响力,已经悄然超越了职位的束缚。
与市府峰会的签约仪式当天,苏霓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定制西装,自信从容地步入会场。
她的身后,陆承安、赵小芸和声浪工坊的核心成员们排成整齐的队列,每个人都精神焕发。
闪光灯下,镜头扫过他们胸前,一枚崭新的徽章熠熠生辉——那是一个由抽象声波环绕着一个汉字“言”的设计,简洁而充满力量。
曾宪阳笑着迎上来,指了指那枚徽章:“这算是你们的旗帜?”
苏霓摇摇头,目光清亮而坚定:“不是旗帜,是灯塔。为这个时代有价值的声音,照亮前路。”
仪式结束,人群散去。
陆承安快步走到苏霓身边,递上一份文件,眼神里是压抑不住的激动。
文件抬头写着一行大字:《“声浪传媒有限公司”工商预核名通知书》。
苏霓接过文件,走到签约大厦的巨幅落地窗前。
从这里望出去,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江城电视台那高耸入云的发射塔尖。
她轻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释然和万丈豪情:“以前,我拼了命想挤进去的地方。现在,轮到他们想知道,要怎么才能跟上我了。”
窗外,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精准地洒在了城市另一端,一栋刚刚挂上“声浪工坊”新址门牌的写字楼上,将那几个字照得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