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务会的空气凝重得像要滴出水来。
黄志远清了清嗓子,平静地投下一枚重磅炸弹:“我提议,《都市晨光》栏目进行全面改版,更名为《晨光现场》,定位为‘城市民生观察纪实栏目’。”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泣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圈,最后落在苏霓身上,声音清晰而坚定:“内容主理人由苏霓担任。她将拥有选题的最终审核权,以及团队的独立组建权。”
话音未落,一声巨响炸开!
“荒唐!”内容中心主任钱文彬猛地一拍桌子,肥硕的身体因愤怒而颤抖,“黄台,我敬你是领导,但你不能拿频道的王牌栏目开玩笑!一个主持人,她懂什么内容架构?懂什么团队管理?让她做主理人,这是把航母的指挥权交给一个舢板船夫!”
尖锐的指责像冰雹一样砸向苏霓,但她只是静静地坐着,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仿佛在听一段与自己无关的广播。
黄志远脸上没有丝毫波澜,他转向钱文彬,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天气:“懂不懂,不是你我说了算,是市场说了算。”他抬手示意了一下助理,一份简报立刻投射在幕墙上,刺眼的红色数据让钱文彬的瞳孔骤然一缩。
“上周,我们试播了一期由苏霓主导的特别篇。”黄志远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收视率相较于前四周平均值翻了一倍。二十四小时内的广告询价电话涨了三倍。钱主任,这些数据,你看得懂吗?”
钱文彬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嘴唇翕动了几下,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来。
数据是冰冷的,也是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他知道大势已去,只能退而求其次,试图夺回一些控制权:“好!就算市场认可,但为了保证节目不出方向性错误,必须设立联合制片人,由频道指派资深人士进行监督和把控!”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在座的人都听得明白,这是要往苏霓的团队里安插一根钉子。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霓身上,看她如何应对这第一场交锋。
苏霓终于抬起了头,嘴角勾起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那笑容里没有半分怯懦,反而带着一丝玩味:“可以。我完全同意钱主任的建议,有资深前辈把关,我们年轻人也能学到更多东西。”
钱文彬脸上刚要露出得意的神色,苏霓的话锋却陡然一转。
“不过,我也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她说着,站起身,走到了幕墙前,从容地切换了投影内容,“我希望,能在每一期《晨光现场》的片头,加上一行字——‘本期内容由观众投票产生’。”
幕墙上,赫然是《都市晨光》官方账号的后台数据。
密密麻麻的留言像潮水一样铺满屏幕。
“这是上周特别篇播出后七十二小时内的观众留言,一共三千一百二十七条有效建议。”苏霓的声音清亮而有力,她指着被高亮标出的几个关键词,“大家看,希望我们关注‘菜市场物价’的有一千二百条;想了解‘公交司机不为人知的一天’的有八百条;呼吁报道‘夜班护士工作强度’的有五百条。”
她转过身,目光清澈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钱文彬身上,一字一句地说道:“钱主任,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替沉默的大多数发声。我们只是要把麦克风,递到他们的嘴边。”
那一刻,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钱文彬的脸色,比刚才还要难看。
他想安插钉子,苏霓却直接把整个地基都换成了民意。
谁敢公开反对“观众的选择”?
筹备首期《晨光现场》的战斗,在会议结束的那一刻便已打响。
苏霓的团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组建起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刚刚毕业一年的赵小芸,被破格提拔为执行编导。
在分镜会上,面对首期“菜市场物价”的主题,众人争论不休,有的想拍冲突,有的想挖黑幕。
赵小芸却怯生生地提出一个方案:“我们能不能……就用一个固定机位,拍一对卖早餐的夫妇?从他们凌晨三点起床和面、生火,到早上九点收摊回家。我们什么都不做,镜头不动,让时间自己来讲故事。”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这个想法太大胆了,长镜头、无干预,这在追求快节奏和强刺激的电视行业里,无异于一场豪赌。
“就这个!”苏霓当场拍板,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真实,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戏剧张力。小芸,你来负责这个部分。”
她随即拿起手机,拨通了电话:“喂,李律师吗?明天我去你那一趟,帮我把‘声浪’工作室的经营范围,加上‘节目策划与制作’。”
挂掉电话,她看着团队里一张张年轻而充满干劲的脸,心中那团火烧得更旺了。
录制前夕,所有准备工作就绪,气氛紧张而有序。
就在直播倒计时三小时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砸了下来。
技术科的人满头大汗地跑进导播间:“苏霓姐,不好了!主提词器和备用提词器的主板同时烧了,查不出原因,根本来不及修!”
众人瞬间慌了神。
没有提词器,意味着主持人需要全程脱稿直播!
这对于一档信息量密集的纪实类节目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旦出现口误或者遗忘关键数据,整个节目的公信力将荡然无存。
角落里,钱文彬派来的那位“联合制片人”嘴角噙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冷笑,抱着手臂,一副等着看好戏的模样。
一片混乱中,苏霓却笑了。
“正好。”她的声音不大,却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我一直觉得,看着冰冷的机器说话,远不如看着真实的人。”
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她走到一旁,拿起厚厚一叠打印好的主持稿,“刺啦”一声,干脆利落地将它们撕成了两半,扔进了垃圾桶。
随后,她转身拿起记号笔,在身后的白板上“唰唰唰”写下三个词:
涨价、忍耐、不说苦。
“记住这三个词,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故事核心。”她回头,眼神亮得惊人,“忘了稿子,记住你们采访时,那些摊主看你的眼神。相信我,也相信你们自己。”
直播倒计时。
导播间死一般寂静,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镜头缓缓推近,苏霓的眼睛出现在亿万观众面前。
那双眼睛里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一种沉静如水的力量。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铺垫。
她只是平静地讲述着一个卖葱阿姨的故事。
阿姨的摊位原本在菜市场最好的位置,因为三个月内租金连涨两次,她每天要多卖一百斤葱才能保本。
最后,她不得不搬到了最偏僻的角落,顾客少了,收入降了,但她见到摄制组时,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没事,年轻人,还能干得动。”
苏霓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锥子,精准地扎进每个人的心里。
节目的最后,她直视镜头,轻声问道:“我们总在说,这座城市发展得有多快,生活有多便捷。可是,我们有没有停下来问过一句,到底是谁在为这份‘快’,默默地慢了下来,甚至退后了一步?”
话音落下的瞬间,导播间里传来几声压抑不住的低低抽泣。
主控台前,收视率曲线像一根被点燃的引信,陡然向上拉升,冲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值。
第二天清晨,电视台的市民服务热线几乎被打爆,数百条反馈和线索如潮水般涌入。
黄志远看着连夜赶出的舆情报告和收视分析,捏着报表的手指微微发颤,喃喃自语:“原来……观众真的听得懂深度。”
而此刻,苏霓正站在属于她的新办公室门前。
她伸出手,亲手将一块崭新的铭牌挂在门上,上面刻着一行简洁的字:“内容主理人——苏霓”。
清晨的阳光穿过长长的走廊,恰好照亮了她身后墙上那一行手写的标语:
这里不生产观点,只传递真实的选择。
《晨光现场》首播大捷后的第三天,舆论的热潮还未褪去,关于节目深度和媒体责任的讨论在全网发酵。
然而,在刚刚拥有了姓名牌的办公室里,苏霓却拉上了百叶窗,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
她的团队成员围坐在白板前,脸上还带着首战告捷的兴奋。
苏霓将一份厚厚的舆情简报放在桌上,神色却异常平静,甚至可以说,比直播前夜还要凝重。
“第一期的成功,像在干柴上点了一把火。”她缓缓开口,目光扫过每一位队员,“这把火,烧得比所有人预想的都旺。但火焰,既能带来光明,也可能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