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发展座谈会的会议室里,空气沉闷得像一块浸了水的海绵。
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几个挺着肚腩的领导已经面露疲态,正襟危坐的姿态也渐渐松垮下来。
“我们滨城,说到底还是个二线城市,池子太浅,留不住大鱼啊。”文旅局的一位副局长率先打破了沉默,语气里满是无奈,“给的待遇,跟一线城市没法比,人家有更好的平台,我们拿什么留人?”
话音刚落,立刻有人附和:“说得对,现在年轻人心气高,都想往大地方闯。我们这庙小,供不起大佛。”
一时间,会议室里充满了“待遇低”、“平台小”、“政策扶持不够”、“年轻人太浮躁”之类的陈词滥调。
这些话苏霓听得耳朵都快起了茧,每一个字都正确,但组合在一起,却成了一副味道古怪的免责汤药,人人喝一口,仿佛就能将人才流失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
轮到市电视台代表发言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苏霓。
她是今天与会者中最年轻的面孔,也是近期风头最劲的新人。
众人以为,她会抓住这个机会,为电视台的年轻员工大吐苦水,顺便为自己争取些资源。
然而,苏霓没有开口诉苦。
她只是站起身,平静地走到投影幕布前,将一个U盘插入了笔记本电脑。
“各位领导,在讨论为什么留不住人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段五分钟的短片。”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位昏昏欲睡的领导也勉强抬起了眼皮。
灯光暗下,画面亮起。
第一个镜头,是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中年男人,正对着一堆老旧的摄像机配件愁眉不展。
字幕显示:李建军,市广电中心维修工程师,爱好无线电技术。
紧接着,画面切换,李建军出现在《改革先锋录》的拍摄现场,他正兴奋地向苏霓团队展示他自己改装的微型收音设备,解决了外景拍摄时的一个关键难题。
下一个镜头,他收到了一封聘书,被市融媒体中心特聘为技术顾问。
男人对着镜头,笑得满脸褶子,眼眶却微微发红。
画面再转,一个叫刘晓慧的女孩出现在镜头里。
她是一家小餐馆的服务员,正怯生生地对着手机镜头练习播报本地新闻。
字幕写着:刘晓慧,高中学历,梦想成为一名主持人。
她作为素人嘉宾参与了《改革先锋录》的街头采访环节,虽然紧张得磕磕巴巴,但眼神里的光亮却无法掩盖。
短片结尾,是两家本地mcN机构发给她的实习邀约邮件截图。
五分钟的短片结束,会议室的灯光重新亮起,但气氛已经截然不同。
刚才还满腹牢骚的官员们,此刻都陷入了沉默,脸上写满了震惊与思索。
苏霓的声音清晰地响起,掷地有声:“各位领导,问题从来不是我们留不住人,而是我们根本没有给那些想要发光的人,搭建一架可以向上攀爬的阶梯。”
她没有给众人太多反应的时间,顺势抛出了自己的重磅炸弹。
“我建议,由政府牵头,提供小额启动基金,联合我们媒体机构,开放部分内容端口,共同发起一个‘青年内容创客计划’。”
“我们不再养人,而是养项目。让有想法的年轻人以项目制的形式,参与到内容制作中来。他们可以组建自己的小团队,我们提供设备、技术和播出渠道的支持。最终的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创作者个人,而我们平台则享有优先播出权和后续的商业开发分成。”
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哗然。
“这……这岂不是在拆解我们现有的体制?”一位资深领导眉头紧锁,语气严厉,“让体制外的人来做体制内的事,内容质量谁来保证?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是胡闹!”
苏霓迎着质疑的目光,不卑不亢地回答:“领导,这不是拆解,是共生。就像一棵大树,只有主干足够强壮,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才能让枝叶更加茂盛。封闭只会导致枯萎,开放才能迎来春天。我们的专业团队负责最后的审核与把关,这道防火墙永远不会拆。”
她的回答滴水不漏,既描绘了蓝图,又守住了底线。
那位领导张了张嘴,却发现找不到更有力的反驳点。
会议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气氛中结束。
苏霓刚走出会议室,一个身影就快步追了上来。
是电视台的副台长张卫东。
“苏霓,你今天这个想法,太大胆了!”张卫东的语气里既有担忧,又有一丝掩不住的兴奋。
苏霓转过身,脸上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张台,不大胆的想法,早就被别人说完了。”
她说着,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份文件,递了过去。
“这是我委托专业律师朋友起草的《创客计划法律框架建议书》。”
张卫东接过文件,眼神一凛。
他飞快地翻阅着,只见目录上赫然写着:知识产权分割模式、项目参与方责任边界划分、风险控制与退出机制……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密严谨,完全不像是一个临时起意的想法。
“这……”张卫东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我已经准备好了第一步。”苏霓的目光坚定如铁,“我愿意拿出《改革先锋录》未来百分之十的内容配额,作为首轮试点项目。所有风险,由我的节目组承担。”
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滨城电视台内部激起了千层浪。
那些曾经打压过苏霓、视她为异类的老编导们,纷纷摆出隔岸观火的姿态,私下里冷嘲热讽,等着看她怎么摔跟头。
而台里的年轻员工们,却像是看到了冲破牢笼的曙光,一个名为“滨城创客预备役”的微信群在短短半小时内就聚集了上百人,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
江曼听到消息时,正在化妆间里享受着助理的按摩。
她不屑地冷笑一声:“哗众取宠,想靠搞群众运动上位罢了。一个连正式编制都没有的临时工,还真把自己当成改革家了。”
她不知道的是,就在隔壁的工位上,她最看重、亲自带教的实习徒弟,正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个人简历和一份精心制作的短片策划案,投递到了苏霓的内部邮箱。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省城。
陆承安的手机响起,来电显示是省司法厅政策法规处。
“陆律师您好,我们正在就‘新兴文化传播主体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地方立法的前期调研。您的几篇相关论文我们都拜读过,观点非常前沿。不知您下周是否有时间,来省里参加一个专家座谈会?”
陆承安握着电话,目光望向窗外,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苏霓撒下的那颗种子,已经开始撬动更高层级的规则土壤了。
半个月后,首期创客训练营的开营仪式在市广电中心一号演播厅举行。
所有人都以为苏霓会作为发起人登台致辞,但她却将这个万众瞩目的位置,让给了另一个人。
刘晓慧。那个曾经在小餐馆里端盘子的女孩。
她穿着一身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站在绚烂的舞台中央,双手紧紧攥着话筒,声音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
“以前,我总觉得,像苏霓老师那样的主持人,是天上的星星,遥不可及。”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无数双充满渴望的年轻眼眸,“但现在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宇宙里的尘埃。只要敢于发声,只要有人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每个人都能点亮自己脚下的一段路,甚至……照亮别人。”
话音落下,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坐在第一排的张卫东,看着台上那个努力挺直背脊的女孩,看着台下那些激动得满脸通红的年轻人,悄悄抬手,抹去了眼角的湿润。
他忽然明白,苏霓做的这一切,早已超出了个人前途的范畴。
活动结束,苏霓婉拒了庆功宴,独自一人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
夜色渐浓,广电大楼的灯火在远处汇成一片璀璨的光海。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是陆承安。
“恭喜你,你的花园开张了。”电话那头传来他低沉而温暖的笑声。
“只是刚撒下种子。”苏霓也笑了。
“种子已经引起了注意。”陆承安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省里有一个‘民营文化传媒特区’的试点计划,下个月将在滨城召开第一轮闭门论证会。我动用了一些老师的关系,帮你争取到了一个十分钟的发言席位。”
苏霓停下脚步,抬头望着那座灯火通明的广电大楼。
那座大楼曾是她遥不可及的梦想,也曾是束缚她的巨大牢笼。
而此刻,在她眼中,它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她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与豪情:“陆承安,你说,如果我们不只是做一个节目,或者一个计划……我们建一个园子呢?一个真正的文化产业园。让所有想讲故事的人,在这里都能有地可种,有苗可养,有光可晒。”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随即,传来一句比夜色更沉稳、比信念更坚定的回答:“那你需要一个懂规则的人,陪你一起盖好这个园子的围墙——和敞开它的大门。”
夜风拂过,带着初春的暖意。苏霓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心底升起
回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她刚准备坐下,电脑右下角忽然弹出了一个全台内部邮件的通知窗口。
她随手点开,只见那鲜红加粗的标题,瞬间刺痛了她的眼睛。
那是台人事部刚刚发布的最新通知,内容很简单,只有短短一行字。
通知:本年度全台唯一的主持人岗位转正资格,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