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久后,在一次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思路的省委常委会上,当郑开叶汇报完初步设想,强调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后,吴政宏在做总结时,虽然肯定了郑开叶的前期调研和思考,但特别强调:“改革要深化,但前提是稳,明年的经济工作,头等大事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改革举措的出台,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要充分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就业、金融、地方债务等领域的影响,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更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冒进。”
这番话,再次为明年的工作定下了“稳”的基调,无疑是对郑开叶试图加快改革步伐的一种制约,散会后,郑开叶和孙明远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明白,与吴政宏的博弈远未结束,吴政宏正在用他作为一把手的总结权和定调权,来规范和约束他们努力的方向。
回到办公室,郑开叶站在省地图前,目光深邃。他知道,“润物细无声”只是策略的第一步,是为了积蓄力量、争取支持、等待时机,但要真正打破僵局,推动d省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还需要更强大的外力推动,或者一个关键的突破口。他想起文老的话:“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他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场持久战,才刚刚进入中盘,他必须继续忍耐,继续布局,继续在看似坚硬的冰层下,悄然涌动变革的暖流。
郑开叶站在省地图前,目光久久停留在d省蜿蜒的海岸线与内陆起伏的山峦之间,吴政宏在常委会上那句“前提是稳”的定调,像一块冰冷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也暂时凝固了“强基固本”向深水区推进的势头。
他知道,仅靠目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或许能解决一些局部问题,积累些许量变,但难以引发d省发展全局的质变。吴政宏作为一把手的权威和其固有的执政哲学,如同一道坚固的堤坝,阻挡着更具冲击力的改革浪潮。
然而,郑开叶并没有陷入沮丧,文老的教诲和自身的政治历练让他明白,在高层博弈中,耐心往往比激情更为可贵,他当前的首要任务,并非急于求成地挑战堤坝,而是继续加固自己的阵地,积蓄更强大的势能,同时,敏锐地等待甚至创造那可能出现的“决口”时机。
郑开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的深度研判中,白天,他密集调研企业、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夜晚,他则在办公室消化厚厚的数据报告和政策文件。他发现,d省经济虽然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隐现,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传统动能衰减速度超过预期,而新动能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更令人担忧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背后,是企业家信心不足、民间投资意愿低迷的现实。这些数据,冰冷而真实地反映了d省营商环境虽有改善,但并未发生根本性扭转。
“必须找到更能触动吴书记神经的切入点。”郑开叶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吴政宏最关心什么?无非是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社会稳定这几项硬指标,如果能够证明,当前的“稳”是脆弱的,甚至可能积累更大风险,而唯有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稳”,那么或许能动摇吴政宏的固有认知。
机会似乎悄然来临,两个月后,一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首都举行,邀请部分省市领导参加,d省由省长李国涛带队出席,李国涛年事已高,对这类论坛兴趣不大,主要是礼节性参与,论坛间隙,主办方安排了一场小范围的闭门研讨会,主题是“区域经济竞争力与营商环境优化”,参加者除了部分专家学者,就是像郑开叶这样具体分管经济工作的副省级领导。
研讨会上,几位来先进地区的常务副省长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其核心观点高度一致:区域竞争已从拼资源、拼政策转向拼营商环境、拼创新生态;真正的“稳”来自于微观主体的活力与韧性,而这必须依靠彻底的“放管服”改革和法治化保障。一位资深经济学家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某些经济大省,如果继续沉醉于过去的路径依赖,不敢在破除行政垄断、保护知识产权、激发民企活力等关键环节动真格,短期内或许数据好看,但长期发展潜力将被严重透支,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省域版本。”
这些发言如同重锤,敲打着郑开叶,他抓住机会,在讨论环节简要介绍了d省“强基固本”行动的初衷和遇到的困惑,特别是如何处理“改革与稳”的关系,他的发言引起了在场一位关键人物的注意——国家发改委一位分管体改司的副主任,会后,这位副主任主动找到郑开叶。
“开叶省长,你在d省搞的‘强基固本’,方向是对的,d省的问题,在很多老工业基地都有代表性。”副主任语气诚恳,“但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单靠地方自身力量,确实容易碰到天花板,发改委最近正在研究酝酿新一轮深化市场化改革试点,重点是要素市场化配置和破除隐性壁垒,如果d省有决心,可以考虑申请纳入试点范围,有了尚方宝剑,一些改革推进起来,阻力可能会小一些。”
这番话让郑开叶心中一动!这无疑是打破d省僵局的一个潜在突破口,如果能将d省的改革上升为国家试点,那么改革就不再仅仅是d省内部的议题,而是承担了为国家探路的责任。这对于重视“讲政治”、“顾大局”的吴政宏来说,将形成一种无法回避的外部压力和更高层面的合法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