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叶立即指示医疗组开通绿色通道,用直升机将伤员转运至省城最好的医院进行抢救。
然而,坏消息也随之而来。环境监测组报告,由于风向转变,原本吹向海域的污染物开始向内陆扩散,可能波及到人口更密集的乡镇,同时,事故调查组初步发现,海象化工安全管理极其混乱,停产检修方案未经严格审批,操作人员无证上岗现象普遍,且存在多次违规记录未被有效查处等问题。
“杜书记,张市长,海象化工这个企业,平时的安全监管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多隐患长期存在而没有得到整改?”郑开叶的语气冷得像冰。
杜东升支支吾吾,目光躲闪,张庆林硬着头皮回答:“郑省长,这个……海象化工是区里的利税大户,可能……可能存在监管‘宽松软’的问题,我们一定深刻检讨……”
“不是检讨的问题!”郑开叶打断他,“是要问责!安监部门、属地政府,谁的责任都跑不掉!事故调查组要深挖细查,不管涉及到哪一级干部,都要一查到底!”
傍晚,在郑开叶的强力督导下,各项救援和处置工作有序推进,大部分明火和泄漏点得到控制,疏散群众得到妥善安置,舆情趋于平稳,国院安委办派出的工作组也抵达烟市,对郑开叶领导的现场指挥工作给予了肯定。
但郑开叶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知道,最艰巨的善后和调查工作才刚刚开始,他连夜召集指挥部主要成员开会,部署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继续做好伤员救治和遇难者家属安抚赔偿工作;二是严密监控环境变化,制定中长期生态修复方案;三是依法控制企业相关负责人,彻查事故背后的责任、腐败和作风问题;四是举一反三,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
会议持续到凌晨,散会后,郑开叶独自一人站在指挥部外的空地上,望着远处依稀还有灯光闪烁的事故现场,夜风吹拂着他略带疲惫的脸庞,他知道,这场事故给d省带来的创伤需要时间愈合,而“强基固本”的任务,也因此显得更加紧迫和艰巨。
几天后,事故现场基本清理完毕,所有失联人员找到(均不幸遇难),伤亡数字最终核实并公布(远高于杜东升最初报告的数字),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郑开叶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国务院递交了详细的事故处置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认为“d省省委省政府反应迅速,指挥有力,处置得当,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较强的应急管理能力”。
烟市市委书记杜东升因在事故初期存在瞒报倾向和领导责任,被省委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调整了工作岗位,市长张庆林受到诫勉谈话。一批相关责任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被立案调查。郑开叶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展现出的临危不乱、果断决策、深入一线和敢于担当的作风,赢得了上下一致赞誉,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d省的地位。
当他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返回省城时,关于周启明书记调任的消息也正式公布,d省,迎来了新的政治格局,而郑开叶,站在新的起点上,深知前路依然挑战重重,但他更加坚定,要继续以“强基固本”为纲,推动d省这艘大船破浪前行。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郑开叶回到省城的办公室,窗外已是华灯初上。连续数日在烟市事故现场的高强度指挥、善后协调,以及与各方势力的周旋,让他身心俱疲。但比身体更累的,是内心那份沉甸甸的无力感。
烟市海象化工的爆燃声,似乎还在他耳边回响;杜东升那张在事故初期试图瞒报、面对问责时闪烁其词的脸,和c县李相宜、王东面对郑开叶质问时唯唯诺诺却难掩敷衍的神情,交替在他脑海中浮现。事故现场扭曲的钢铁、刺鼻的气味、遇难者家属悲恸的哭声,与调研中看到的基层行政效能低下、市场规则失灵、干部作风漂浮的景象,交织成一幅令人窒息的图景。
他靠在宽大的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d省的问题,根子究竟在哪里?周启明书记即将调离的消息已然坐实,新的省委书记人选虽未公布,但各方势力的博弈早已暗流涌动,周书记为人正派,处事稳健,但在郑开叶看来,这种“稳”有时近乎“保守”,过于强调平衡和稳定,缺乏刮骨疗毒的决断力。
在周书记主政下,d省的干部队伍整体趋于“守成”,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氛围并不浓厚,像杜东升这样临近退休、但求无过的干部,并非个例;即便是一些年富力强的市长、书记,也往往更倾向于执行上级明确指示,缺乏主动破解深层次矛盾的勇气和智慧。
“强基固本”专项行动,是他力图打破僵局的一步棋。初衷就是要触动利益、扭转风气、夯实基础,方案不可谓不完善,部署不可谓不周密,省委常委会上也获得了通过。但执行起来,却常常感到一拳打在棉花上。下面汇报上来的,多是“高度重视”、“取得阶段性成效”之类的套话;督查组反馈的,则是“存在温差”、“进展不平衡”等模糊表述。真正触及灵魂的整改、动真碰硬的问责,少之又少。阳奉阴违,成了许多基层干部应对上级政策的“标准动作”。他们不怕郑开叶发现问题,因为他们笃信,在d省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和“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氛围下,很多问题最终会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