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周书记把郑开叶叫到一边:“开叶啊,今天这个思路提得很好,抓住了牛鼻子,这个专班你来抓,我放心,放开手脚去干,遇到阻力直接找我。”
“谢谢书记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郑开叶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带着新任务回到省工信厅给他准备的临时办公室,郑开叶立刻叫来了刘子明。
“子明,活儿接下来了,时间紧,任务重,你立刻从厅里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一个起草小组,我给你三天时间,拿出一个初步的工作方案和调研提纲。”郑开叶雷厉风行地部署。
“三天?郑省长,这……”刘子明面露难色。
“时间不等人。”郑开叶语气不容置疑,“先搭框架,不求完美,重点是搞清楚我们省家底、短板、真正的需求在哪里,调研要深入,不要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方案要实在,能落地、可考核。”
看到郑开叶态度坚决,刘子明只好硬着头皮答应:“好,我马上办!保证三天内拿出初稿!”
刘子明离开后,郑开叶站在窗前,望着济州市的夜景,权力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压力和挑战,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无数企业和从业者,必须慎之又慎,但又不能畏首畏尾。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朱煜昌的电话。
“昌哥,睡没?”
“还没,刚跟欧洲那边开完视频会,咋了,郑大省长有何指示?”朱煜昌的声音带着笑意。
“少来这套。”郑开叶笑骂一句,“跟你请教个事,省里让我牵头搞数经布局,你在部里对智能化、数字化方面了解比较多,有什么经验教训?”
电话那头朱煜昌沉吟了一下:“哟,这可是个大课题,说实在的,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大的体会就是,别贪大求全,别被那些It公司忽悠着去买一堆用不起来的花哨系统,最关键的是要和生产工艺、管理流程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我们那个智能仓储和物流调度系统,就是基于实际物料流转痛点开发的,现在效率提升很明显。”
“一针见血!”郑开叶赞同道,“样板引领和人才培养,这个点抓得准,谢了,昌哥!”
“客气啥,对了,跟你说个事,孙连成副主任下月可能又要过来‘临时检查’,说是关心一下产能爬坡和良品率稳定性,你那边心里有个数。”
“又来了?好,我知道了,保持沟通。”郑开叶眉头微蹙,孙连成的检查总是让人不敢放松。
挂了电话,郑开叶将朱煜昌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这些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远比纸上谈兵更有价值。
几天后,郑开叶带着工作专班初步拟定的方案,再次下到潍市,这次是调研一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及其配套的零部件产业园。
在企业总装车间,看着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郑开叶问企业负责人:“目前生产线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做到了什么程度?能不能实时预测设备故障?能不能根据订单变化快速调整生产节拍?”
企业老总擦了擦汗:“郑省长,不瞒您说,数据采集做了不少,但真正用起来做预测和优化,还差得远,各个设备系统之间的数据不通是个大问题,改造起来投入太大,而且,缺乏既懂汽车制造又懂数据算法的团队。”
郑开叶转身对刘子明和随行的专家说:“看到了吗?这就是真问题!我们的政策设计,能不能瞄准这些痛点?比如,支持组建跨领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企业提供‘数据打通’服务?或者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场景,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共性技术难题?”
一位专家点头道:“郑省长说得对,与其补贴企业买硬件,不如鼓励他们买服务、买解决方案,培育本地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生态。”
另一位地市工信局的负责人插话:“可是郑省长,培育生态见效慢啊,不如引进一两家大平台公司来得快。”
郑开叶摇摇头:“引进平台公司可以,但不能依赖,核心能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扶持的是能扎根d省、服务d省企业的‘地头蛇’,而不是来过路的‘强龙’,这件事,要有战略耐心。”
调研结束后的座谈会上,郑开叶的话让在场的企业家和官员们都陷入了深思,他的思路清晰而坚定,不追求短期的眼球效应,而是着眼于构建长期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能力。
晚上回到住处,郑开叶再次与工作专班的成员开视频会,根据调研情况修改方案框架,指令一条一条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