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观点针锋相对,会议室内火药味渐浓。支持朱煜昌的,多是看重短期政效和国际化形象的部分官员;支持张皓和技术团队的,则是更注重技术根基和长远安全的务实派。
郑开叶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轻易表态。他注意到,朱煜昌虽然立场强势,但其思维敏捷、论证有力,确实并非草包,其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其显着优势。而张皓等人,则代表了科学家的严谨和战略家的远见。
争论陷入僵局。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主持会议的郑开叶,等待他的最终裁决。
郑开叶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分量,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煜昌主任强调效率和时间,张院士强调安全和根基,都有其深刻的道理。我们这个项目,既要抢时间,更要铸根基。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关键是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决策才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他首先肯定了双方,然后话锋一转,问题直指核心:“煜昌主任,你提出的国际供应商方案,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但我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明确:第一,你提到的‘技术引进、合作开发’,对方是否给出了明确的、可落地的承诺和协议框架?还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第二,关于供应链风险缓解的具体方案,是否有详尽的预案和替代选项评估?第三,成本溢价带来的市场压力,除了你提到的‘品牌溢价’这种相对模糊的概念,是否有更具体的财务模型来支撑?”
这三个问题,极其精准狠辣,直接打在了朱煜昌方案的“软肋”上——这些更多是基于经验和乐观预期的“可能性”,而非板上钉钉的保障。
朱煜昌眼神闪烁了一下,他不得不承认郑开叶的问题切中要害,他试图解释:“郑书记,具体的协议需要后续深入谈判……预案正在细化……财务模型可以尽快搭建……”但语气已然不像之前那样绝对自信。
郑开叶没有穷追猛打,而是将目光转向张皓:“张院士,国内供应商的‘差距’,究竟是原理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还是工程实现上的、可以通过集中攻关快速解决的难题?如果需要攻关,需要多少时间?多少资源投入?能否给出一个尽可能量化的追赶路径和时间表?我们不能只强调困难,也要给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方案。”
张皓和林浩对视一眼,深吸一口气:“郑书记,我们可以立军令状!核心问题不是原理性鸿沟,就是材料和工艺的极限挑战!如果集中力量,资金和人才到位,我们有信心在六到八个月内,将关键指标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的95%以上,完全满足一期量产需求!这是基于我们最新实验数据的判断!”老院士的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六到八个月,对比朱煜昌承诺的“提前三个月”,实际上意味着要多花近一年的时间。
郑开叶沉默了。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一边是看似快捷但隐含风险、受制于人的“捷径”;一边是艰难但根基扎实、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长征”。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良久,郑开叶终于抬起头,目光坚定,做出了决断:“我的意见是:原则同意技术团队的方案,优先支持国内供应商攻关!”
朱煜昌脸色微微一变,想要开口。
郑开叶抬手制止了他,继续说道:“但是,必须附加两个条件:第一,技术团队立下的军令状,必须不折不扣完成!成立专项攻关小组,我亲自任组长,张院士、林博士任副组长,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但必须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第二,作为风险备份,启动与一家技术转让意愿最强、合作条件最优惠的国际供应商的预备性谈判,同步进行,一旦国内攻关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立即启动备用方案,确保项目总体进度不出现颠覆性延迟。”
这个方案,既坚持了自主可控的根本原则,给了国内技术和产业升级的机会,也考虑了极端风险,体现了务实和灵活性。它否定了朱煜昌全面依赖国际方案的激进策略,但也吸纳了他强调效率和风险控制的合理成分。
张皓和技术团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感激和振奋的神情,朱煜昌的脸色有些难看,但郑开叶的决策有理有据,且考虑到了备份方案,他一时也难以反驳,他沉默了片刻,忽然笑了笑,只是笑容有些复杂:“开叶书记深谋远虑,考虑周全。我保留意见,但服从领导小组的决定。”
这句话,看似服软,实则也表明了他的态度并未改变。
会议结束,众人心思各异地离开。郑开叶和朱煜昌最后走出会议室。
走廊里,只剩下他们两人。气氛有些微妙的凝滞。
郑开叶忽然开口,语气平淡:“煜昌主任,我知道你一心想把事情最快办好,做出成绩。你的国际视野和资源,对项目很重要。”
朱煜昌愣了一下,没想到郑开叶会这么说,他苦笑一下:“开叶书记,你也知道,我这个位置,压力很大,上面看着,外面比着,慢一步,可能就是天壤之别,有时候,难免心急。”
郑开叶点点头,目光看向窗外正在建设的厂房:“我理解,但有些路,看起来慢,却是最稳、最能走远的捷径,有些核心的东西,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睡得踏实,这个道理,你比我更懂。”
朱煜昌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沉默了片刻,缓缓道:“或许吧,只是……有时候看着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生怕一步慢,步步慢,总想用最快的速度,把最好的东西拿回来。”
“拿回来的,终究是别人的,练出来的,才是自己的。”郑开叶淡淡道,“而且,我相信我们的人,不比任何人差,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