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的赞誉声中,一股更强大的“风向”开始悄然形成,并迅速成为主流声音:“看看我们花都的郑市长吧!这样的人才不能只留在花都啊!应该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
“同意!郑市长,回中原省吧!这里是您的老家,我们这里更需要您这样的实干派领导来打破僵局!”
“来我们东三省吧!老工业基地转型需要您这样的魄力和智慧!我们需要一个‘暖冬’!”
“西部人民表示更需要!郑市长,来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吧!”
“海市发来邀请!国际大都市的治理需要新思路!郑市长,考虑一下?”
“云滇省人民有点慌……虽然舍不得,但郑市长如果高升,也是我们云滇省的荣耀!支持郑市长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不要省了!直接进部委吧!国发委、财政部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和实干经验!”
“呜呜呜……花都人民心情复杂,既骄傲又舍不得……郑市长是我们的好市长啊……”
“楼上花都的朋友别哭,郑市长是国家的财富!我们应该支持他承担更重的担子!”
这股“求调任”的风潮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许多带着具体省市地名的热搜标签,如#郑开叶来我们省# #xx人民需要郑市长#,形成了奇特的网络景观。
各大媒体、智库也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分析“花都模式”的成功要素,并将郑开叶的领导力、执政理念作为核心进行解读,将其誉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的标杆”、“兼具改革锐气与为民情怀的实干家”。
几乎所有的政治观察者和普通网民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郑开叶的提拔重用,已是板上钉钉,只是时间问题和去向问题,花都这个舞台,对他而言,确实显得有些“小”了。
然而,作为风暴眼的郑开叶本人,却在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将自己重新埋入了更为庞杂繁重的后续工作中。
迎接工作的圆满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领导留下的指示、肯定与期望,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前进动力。
视察过程中暴露出的些许细微不足,需要立刻复盘改进,那些被关注并肯定的项目,如“芯火”的下一代技术攻关、渡口区的长远生态规划、“阳光平台”的深化推广、“智慧城市”的模块优化等,更需要立刻制定出详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市委大楼里,灯火通明依旧,甚至比迎检前夕更为炽亮,那种临战前的极度紧绷似乎稍稍缓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压力——一种如何将“盛誉”转化为“持续发展动能”的压力。
郑开叶主持召开的总结部署会,开了整整一天,没有庆功,没有自我陶醉,只有冷静到近乎苛刻的复盘和前瞻性极强的任务分解。
“成绩,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认可,但更是对未来的鞭策。”郑开叶的声音因为连续高强度讲话而更加沙哑,但目光却锐利如初,“如果我们因此沾沾自喜,停滞不前,甚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那我们就辜负了信任,更辜负了花都人民的期望!”
他逐一敲打着各条线的负责人:“‘芯火’不能止步于5纳米,研发投入必须加倍,人才引进政策要更具吸引力!”“渡口区生态修复只是第一步,周边的产业导入、产城融合规划必须立刻跟上,要让它真正变成金山银山!”“‘阳光平台’要加快在全省、甚至区域范围的试点推广步伐,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智慧城市’不能只停留在展示层面,要更深地融入民生领域,解决老百姓真正的痛点难点!”
郑开叶像一部永不停歇的引擎,驱动着花都这艘巨轮,在获得巨大关注和动力后,向着更深、更广、更艰难的领域破浪前行,网上的滔天赞誉和“求调任”的呼声,似乎被市委大楼厚厚的隔音玻璃完全隔绝在外。
他无暇浏览,即便偶尔从陈旭小心翼翼的汇报中得知一二,也只是淡淡一句“知道了,做好本职工作”,便再无下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将花都推向一个新高度的思考与实践中。
这份超乎常人的定力和专注,让身边所有知悉网络舆情的人既钦佩又暗自感慨。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郑开叶越是低调沉潜,网络上关于他的讨论就越是狂热。
他那份在巨大荣誉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与务实,被媒体和网民解读为“虚怀若谷”、“大将之风”,反而进一步推高了他的声望和公众对其“应得到更大舞台”的期待。
各种关于他任职去向的猜测和分析帖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内部消息”、“权威解读”,说得有鼻子有眼,引得无数人围观讨论。
这股民意浪潮,已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势能,不可能不传递到更高层的决策视野中。
首都。
在一间古朴厚重、陈设简朴却透着无上威严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乎郑开叶政治前途的讨论正在深入进行。
组织部门的负责同志刚刚详细汇报了关于郑开叶同志的一系列情况。
“……综合来看,郑开叶同志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业绩显着,作风过硬,群众基础好,是经过重大考验和实战检验的优秀年轻干部。”
组织部的同志总结道,语气客观平实,“关于他的下一步使用,根据干部任用条例和实际工作需要,我们提出了几个初步建议方案,请各位领导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