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市长办公室。
郑开叶面前摊开着几份厚厚的文件。
最上面一份,是由市财政局局长马卫平亲自送来的《花都市本级财政收支及可用资金结余分析报告(截至三季度末)》。
经过“百日攻坚”的强力拉动和一年多来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加上郑开叶始终秉持的“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非必要支出,压缩“三公”经费),花都市本级财政账户上,赫然沉淀着一笔相当可观的盈余资金。
数字很漂亮,远超预期。
马卫平在汇报时,语气中带着抑制不住的振奋:“市长,这得益于我们产业结构的根本性优化和高附加值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税收贡献非常强劲。加上土地出让、国资收益以及上级转移支付,可用财力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8.3%,扣除必要的刚性支出和预留风险准备金后,可自主安排用于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额度……相当充裕!”
郑开叶的手指在报告最后的汇总数字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深邃。
充裕的资金是好事,但如何用好这笔钱,让它真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长久动能和市民触手可及的福祉,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格局。
“马卫平,这笔钱,是花都上下几百万干部群众拼出来的血汗钱。”郑开叶抬起头,语气凝重,“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花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情上。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搞‘面子工程’,更不能撒胡椒面,搞平均主义。”
马卫平立刻点头:“是,市长!我们财政局一定当好‘铁公鸡’,把好关!”
“嗯,”郑开叶站起身,走到窗边,俯瞰着繁华的都市景象,“我们花都,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芯火’照亮世界,陆港联通欧亚,智慧城市日新月异……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成就。但一个城市的温度、一个城市的韧性、一个城市的未来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这些硬指标上。”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马卫平,也仿佛穿透了墙壁,看到了更广阔的市井百态。
“你注意到没有?我们很多新建的社区、甚至一些老城区改造后的街区,药店开得比便利店还多!一条街上,甚至能同时存在好几家不同品牌的连锁药房!这种现象,正常吗?”
马卫平一愣,仔细回想,确实如此,他之前只当是市场行为,并未深究。
“这背后,折射出几个问题。”郑开叶走回办公桌,拿起笔,在便签上快速写下关键词:
“第一,过度医疗化、健康焦虑被商业资本利用。小病大治,过度用药,保健品泛滥,老百姓的健康素养和对自身健康的科学认知,被商业营销裹挟、扭曲了。
第二,预防为主的理念严重缺位。我们的医疗资源投入,过度集中在疾病发生后的‘下游’治疗,而在提升全民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的‘上游’投入严重不足。老百姓没地方科学锻炼,缺乏健康指导,只能等病了再去挤医院、买药吃。
第三,健康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便捷、普惠、科学的日常健康管理和运动促进设施严重短缺,导致药店这种‘被动’的健康消费点畸形繁荣。老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一副强健的身体来支撑!没有健康,何谈幸福?没有全民健康,何谈全面小康?更遑论我们花都追求的‘光启未来’!”
郑开叶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敲打在马卫平心上。
他这才意识到,街头巷尾那看似寻常的“药店林立”,竟隐藏着如此深刻的民生痛点和发展短板。
“市长,您的意思是……我们要把这笔盈余资金,重点投向全民健康领域?”马卫平恍然大悟,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没错!”郑开叶斩钉截铁,“这笔钱,就是用来补短板、强根基、增福祉的!我们要启动‘健康花都2025’全民健康提升计划!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提升每一位花都市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软基建’上!”
他坐回座位,思路清晰地下达指令:
“第一,立刻组织精干力量,由你马卫平牵头,联合卫健委、教育局、体育局、规自局、各区政府,给我做一份详尽的《花都市全民健康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现状评估及需求规划报告》,我要知道全市范围内,社区级、街道级的公共运动场地(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路径等)的缺口有多大?分布是否均衡?现有的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健康宣教、慢病管理、科学健身指导方面的能力和覆盖面如何?我们的学校体育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面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有多大?障碍在哪里?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不同职业人群(如久坐办公族、产业工人、物流司机等)的科学健身需求和健康管理痛点是什么?像‘一条街七家药店’这种畸形的商业布局背后,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来疏导、解决?
“第二,”郑开叶目光炯炯,“基于这份报告,立刻着手制定‘健康花都2025’第一期三年行动方案和资金使用计划。
核心目标:打造‘15分钟科学健身圈’和‘家门口的健康管家’!重点投入方向,普惠性运动场地建设, 利用城市金角银边、闲置地块、公园绿地、社区公共空间,大规模新建和升级改造小型化、多样化、智能化的嵌入式体育健身设施。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智能健身驿站、儿童游乐设施、适合老人的门球场和健身路径……要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每一个社区!标准要实用、耐用、安全,管理要跟上,不能建了不管,沦为摆设甚至新的卫生死角,这笔钱,要优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