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的晨光穿透薄雾,落在朱红色的宫墙上时,赵烈正站在宫门前的石阶上,看着刘继元捧着传国玉玺,一步步走向宋太宗赵光义的銮驾。玉玺上的螭虎纹沾着少许尘埃,却仍难掩其温润的玉质——这枚从后唐李存勖传至后汉刘知远,又辗转到北汉的玉玺,今日终于要归到大宋的掌控中,也为绵延五十四年的五代十国乱世,划上最后的句点。
“罪臣刘继元,愿献北汉十三州、四十一县,归降大宋,求陛下(赵光义)垂怜,保全宗室性命。”刘继元跪在銮驾前,声音带着颤抖,玉玺高举过头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身后的北汉宗室与大臣们,有的垂头丧气,有的暗自抹泪,只有宰相郭无为被绑在囚车上,仍梗着脖子,不肯低头。
赵光义走下銮驾,亲手接过玉玺,指尖拂过玉面,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刘继元,念你主动归降,朕赦你无罪,封你为彭城郡公,宗室子弟皆授闲职,可在汴梁安度晚年。”
这宽容的处置,让北汉旧臣们松了口气。赵烈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唏嘘——自884年黄巢起义算起,他从河东军的孤儿兵,到见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更迭,亲历了朱温篡唐、石敬瑭割燕云、柴荣北伐、赵匡胤陈桥兵变,今日终于看到北汉灭亡,中原重归一统。他摸了摸怀里的《武经总要》残卷,里面夹着柴荣当年手绘的“一统中原图”,图上北汉的位置,终于可以用红笔标注“大宋已收复”。
“赵烈。”赵光义突然唤他,将玉玺递给身边的内侍,“太原城防多赖你与杨业之力,你说说,这太原城该如何处置?”
赵烈躬身答道:“陛下,太原乃北方重镇,扼守契丹南下之道,不可轻毁。臣建议,保留城防主体,仅拆除城外的防御工事;同时开仓放粮,免太原百姓三年赋税,让流离失所的民户归乡垦荒,再派能吏治理,不出三年,太原定能恢复生机。”
他的建议,正是基于《武经总要》残卷“战后治理篇”的记载——乱世战后,“安民为先,强防为后”,只有让百姓安稳,才能真正掌控失地。赵光义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杨业,你熟悉太原军务,朕命你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统领河东防务,抵御契丹。”
杨业没想到会得到如此重用,当即跪地谢恩:“臣杨业,定不负陛下信任,守好河东,不让契丹越边境一步!”
赵烈看着杨业,眼里满是欣慰——这位北汉名将,终于能摆脱“依附契丹”的枷锁,为中原效力。他想起昨日与杨业在太原城头的对话,杨业曾说“若能守中原百姓,而非北汉君主,此生无憾”,今日看来,这份心愿终于实现。
接下来的几日,赵烈忙着协助杨业整顿河东军务,安抚百姓。太原城内的粮仓被一一打开,粟米、布匹按户分发,流民们捧着新领的种子,纷纷回到城外的村落,开始修复被战火毁坏的房屋。城西的铁匠铺重新开张,工匠们叮叮当当地打造农具,取代了之前的兵器;城南的市集也恢复了热闹,商贩们喊着“大宋免税”的口号,引来不少百姓围观。
“将军,您看!这是俺们刚种的粟米,等秋收了,俺们定要给您送些来!”一个老农拉着赵烈的手,指着田地里刚冒出的青苗,脸上满是笑意。他正是之前在泉州湾遇到的流民,后来跟着赵烈的大军回到太原,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
赵烈扶起老农:“老丈客气了,这都是陛下的恩典,也是你们自己勤劳的结果。只要好好种地,将来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走到太原城西的汾河岸边时,赵烈遇到了正在勘察地形的杨业。他手里拿着一张手绘的防务图,上面标注着代州、忻州的关隘位置:“赵兄,契丹在忻州以北集结了两万骑兵,怕是想趁咱们刚收复太原,趁机南下。我已派人加强代州的防御,还按你说的,在雁门关两侧埋了预警的烽燧,只要契丹来犯,咱们定能提前知晓。”
赵烈接过防务图,补充道:“雁门关西侧的偏关,地形更为险峻,可派一千精兵驻守,与雁门关形成犄角之势;另外,汾河的水运可利用起来,往代州运送粮草,比陆路更快。”
两人正商议着,陈三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封来自汴梁的急信:“将军!陛下(赵光义)下旨,让您即刻回汴梁,参与编纂《五代史》,还说要您整理北汉的史料,为后续北伐契丹做准备!”
赵烈接过急信,赵光义的字迹力透纸背:“……五代乱局已终,然燕云未复,契丹仍为边患。卿久历五代,熟谙燕云地形,可携《幽云防御图》来汴,共商北伐大计。”
“燕云……”赵烈喃喃自语,想起32年前,他在晋安寨目睹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的屈辱,想起柴荣北伐连克三关却因病重班师的遗憾,想起幽州百姓在契丹统治下的苦难。如今中原一统,收复燕云,终于提上了日程。
杨业拍了拍他的肩膀:“赵兄,待你从汴梁回来,咱们一同北伐,定要将契丹赶出燕云,让幽州的百姓重归中原!”
“好!”赵烈重重点头,“我在汴梁等你消息,若有契丹异动,即刻传信给我。”
离开太原的前一日,赵烈特意去了城北的晋阳宫遗址——这里曾是后唐李嗣源登基的地方,也是他年轻时随李嗣源征战的旧地。断壁残垣间,还能看到当年的宫墙地基,荒草从砖缝中钻出,在春风中摇曳。他想起李嗣源的“均田新政”,想起柴荣的“北伐遗愿”,想起无数为统一战死的弟兄,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先帝(柴荣),您看到了吗?北汉灭了,中原一统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收复燕云了。”赵烈对着遗址躬身,将柴荣的“一统中原图”轻轻放在断墙上,“这张图,您画了半生,今日终于实现,臣定不辜负您的嘱托。”
第二日清晨,赵烈带着陈三和整理好的北汉史料,踏上回汴梁的路途。太原的百姓们自发地站在官道两旁,有的捧着刚烤好的胡饼,有的献上绣着“天下一统”的绢帕,眼里满是感激。“赵将军,您要常回来看看啊!”一个孩童对着马车大喊,声音清脆。
赵烈掀开马车帘,对着百姓们挥手:“大家放心,等收复了燕云,我一定回来,和你们一起喝太原的汾酒!”
马车行至汾河渡口时,赵烈回头望去,太原城的轮廓渐渐模糊,唯有城头的“宋”字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他打开《五代秘史》的手稿,在“北汉终章”的末尾写下:“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原城破,北汉亡,五代十国终。自朱温篡唐(907年)至今,凡五十四年,乱局始定,中原重归一统。然燕云未复,契丹仍在,一统之路,尚未终结。”
陈三看着他笔下的字迹,感叹道:“将军,咱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以后再也不用打仗了吧?”
赵烈摇摇头,指着北方的天空:“还没。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手里,幽州的百姓还在受苦,咱们还要北伐,还要收复失地。不过……”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这次不一样了,中原一统,百姓归心,咱们定能打赢契丹,完成先帝的遗愿。”
马车沿着汾河向东行驶,春风拂过车窗,带着泥土的清香。赵烈拿出《幽云防御图》,这是他多年来根据《武经总要》残卷和实地勘察绘制的,上面详细标注了燕云十六州的关隘、粮道、水源,甚至还有契丹守军的布防推测。他知道,这张图,将是大宋北伐契丹的关键,也是他对柴荣、对燕云百姓的承诺。
可他不知道,赵光义虽有北伐之心,却对契丹的实力预估不足,且急于求成;而契丹名将耶律休哥已在幽州集结重兵,还联合了西夏的李继迁,准备应对大宋的北伐。一场关乎燕云收复的大战,已在北方的草原上悄然酝酿,而他即将面临的,将是比平定北汉更艰难的挑战。
夕阳西下时,马车抵达汴梁城外。远远望去,东京城的轮廓宏伟壮观,朱雀门的飞檐高耸入云,街道上车水马龙,百姓们安居乐业,一派太平景象。赵烈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这正是他和无数弟兄毕生追求的“一统中原,百姓安稳”,如今终于实现,却也明白,守护这份安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他握紧手里的《幽云防御图》,又摸了摸怀里的《武经总要》残卷,心里暗暗发誓:“燕云的百姓,等着我;先帝(柴荣),等着我。我定会带着大宋的大军,收复燕云十六州,让中原真正一统,让这太平日子,永远延续下去。”
汴梁的城门缓缓打开,迎接他的不仅是繁华的都市,还有即将到来的北伐筹备,以及一场关乎大宋国运的生死考验。而五代十国的终结,只是一个开始,收复燕云、守护中原的路,才刚刚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