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整座城市罩得严严实实。可司农寺后院的作坊里,却比这暑气更热闹几分。十几个陶瓮整齐地排列着,每个瓮口都盖着厚重的麻布盖子,边缘用泥封得严严实实。李杰蹲在最中间的那个陶瓮前,小心翼翼地掀开麻布,一股混合着辛辣与醇厚的味道瞬间弥漫开来,像一只无形的手,勾得人鼻尖发痒。
瓮里的高粱酒正浸泡着碾碎的胡椒粒,酒液已经变成了琥珀色,在透过窗棂的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细小的气泡从胡椒粒间缓缓升起,在液面炸开一圈圈涟漪。“这发酵的火候正好。” 李杰满意地点点头,从腰间解下一个小小的银勺,伸进瓮里舀出半勺酒。
“大人,这胡椒酒真能好喝?” 老李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粗瓷碗,碗沿还有个小豁口,他满脸怀疑地看着那琥珀色的酒液。他打小在长安长大,喝的都是自家酿的米酒、亲戚送的果酒,最多尝过西域来的葡萄酒,从没听说过往酒里加胡椒的,那辛辣劲儿怕是能把人呛晕过去,说不定还会闹肚子。
李杰用银勺舀出半碗酒,递到嘴边,用嘴唇轻轻抿了一下,辛辣中带着浓郁的酒香,回味还有点淡淡的甘甜,正是他想要的味道。“不仅好喝,还能驱寒祛湿。” 他把碗递给老李,“你试试,我加了蜂蜜调和,没那么冲,口感顺滑着呢。”
老李半信半疑地接过碗,先用鼻子闻了闻,那股胡椒的辛辣味混着酒香钻进鼻腔,倒也不算难闻。他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小口,酒液刚碰到舌尖,一股微辣的感觉就扩散开来,顺着喉咙咽下去,却像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胡椒的香气在喉咙里久久不散,比寻常的米酒多了几分独特的劲道。
“嘿,还真不错!” 老李眼睛瞬间亮了,又喝了一大口,咂咂嘴道,“这酒看着辛辣,喝起来却挺顺,冬天喝上这么一碗,保管浑身都暖和,再也不怕冻着了!”
这已经是李杰开发的第三种胡椒副产品了。自从关中、洛阳、扬州等地的胡椒种植规模扩大,收获的胡椒越来越多,除了那些鲜红饱满、颗粒均匀的一等品能卖出高价,供给酒楼和富贵人家,剩下的那些未熟透的青果、采摘时不小心碰碎的果子,还有加工后剩下的果壳,堆积在仓库里占了不少地方。
老李看着那些堆积如山的 “废料”,每天都唉声叹气,总说 “好好的东西就这么浪费了,真是可惜了”。李杰却不这么认为,在现代,农产品的深加工可是提高收益的关键环节,胡椒这东西浑身是宝,果皮、果核都有利用价值,怎能就这么白白浪费?
他先是盯上了那些青果。青胡椒的辣味较淡,带着点清冽的草木香,不像红胡椒那么浓烈,最适合用来酿酒。他让人把青果一个个挑选出来,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放在竹匾里在阴凉处晾干,不能暴晒,否则会失去那股清香味。晾干后,再用石臼小心翼翼地碾碎,不能太碎,保留一点颗粒感最好。
接着,把蒸熟的高粱晾到温热,和碾碎的青胡椒按十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特制的酒曲,搅拌均匀后装入陶瓮。陶瓮得提前用沸水烫过,杀死里面的杂菌,这样发酵出来的酒才不会变味。装瓮后,在表面撒上一层薄薄的酒曲,用麻布盖好,再用泥把边缘封死,放在温度适宜的房间里发酵二十一天。
每天,李杰都会去查看发酵情况,用特制的长勺舀出一点尝尝味道,看看发酵的程度。二十一天后,再把发酵好的酒醅倒进蒸馏器里蒸馏提纯,得到的酒液清澈透明,带着淡淡的绿色。最后,按照每坛酒加半斤蜂蜜的比例调和,装进干净的陶瓶里,密封好再存放七天,这独特的胡椒酒才算完成。
试酿的第一批五十坛胡椒酒刚出坊,就被西市 “醉仙楼” 的王掌柜闻着味找上门来。王掌柜在长安做了十几年酒生意,鼻子灵得很,一进作坊就被那股独特的香味吸引了。他尝了一小杯,当即拍板,一口气订了五十坛,还说要放在酒楼最显眼的位置,作为招牌酒推荐。
紧接着开发的是胡椒醋。用的是三等的碎果和果壳,这些在以前都是直接扔掉的东西,李杰却觉得用来酿醋再合适不过。把碎果和果壳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用石磨磨成粉,越细越好。再把蒸熟的小米晾凉,和胡椒粉按五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醋曲,搅拌均匀后装入陶瓮,密封发酵三个月。
发酵期间,每隔十天就要打开瓮盖搅拌一次,让里面的原料充分接触空气,这样发酵出来的醋才会酸香浓郁。三个月后打开瓮盖,一股酸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流口水。这种醋比寻常米醋多了层辛辣味,用来凉拌黄瓜、腌萝卜、炖肉都格外提味。
李杰让厨房的师傅用胡椒醋拌了盘黄瓜,翠绿的黄瓜条上淋上琥珀色的胡椒醋,撒上一点芝麻,酸脆中带着微辣,清爽可口。连素来口味清淡、吃饭只吃七分饱的账房先生,都忍不住多吃了半碗饭,还说 “这醋拌什么都好吃,以后家里炒菜就用它了”。
最让李杰得意的是胡椒药粉。他记得农科院的老教授说过,胡椒性温热,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功效,外用还能消炎杀菌。他让人把挑选出来的优质红胡椒放在瓦片上慢慢烘干,不能用明火烤,否则会破坏里面的有效成分。烘干后,用石臼捣成细粉,过筛后得到细腻的胡椒面。
然后,按照胡椒粉、当归粉、红花粉、独活粉四比二比二比二的比例混合均匀,装入油纸包,每包一两重,上面还印着用法:“外用,取适量用黄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一换。”
太医署的刘太医听说后,特意亲自跑了一趟司农寺。刘太医是长安城里有名的外伤大夫,专治跌打损伤,他拿着胡椒药粉回去后,找了几个骨折的病人试用。三天后,他就派弟子匆匆赶来,说这药粉效果出奇的好,止痛效果比以前用的药粉好了三成,伤口愈合的速度也快了不少,当场就订了两百包,还说以后要长期采购。
“大人,您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老张一边给胡椒药粉的油纸包贴标签,标签上是李杰亲手写的 “胡椒止痛散” 五个字,一边啧啧称奇,“连碎果壳都能变成金疙瘩,这下再也不用看着那些废料心疼了,农户们也能多赚点钱。”
李杰正在案几上制定《胡椒分级标准》,闻言笑了笑:“不是我脑子好使,是这胡椒本就金贵,只是以前没人想到这么多用法。” 他指着桌上摆放的三个样品盘,“你看,这第一个盘子里的是一等品,都是红透的鲜果,颗粒饱满,大小均匀,辣味醇厚,用来做调味料,卖给酒楼和富贵人家,能卖出高价;第二个盘子里的是二等品,是半熟的青果或者稍微有点瑕疵的红果,辣味较淡,适合酿酒、做酱;第三个盘子里的是三等品,就是这些碎果和果壳,用来酿醋、做药粉,实在不能用的就晒干粉碎,当肥料还田,给胡椒田施肥,算是物归原主。”
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分级标准:“一等品:每颗直径不小于半寸,色泽深红,无破损、无虫蛀,十斤装,每斤一贯钱;二等品:直径三分至半寸,青红色或有轻微破损,二十斤装,每斤七百文;三等品:破碎颗粒及果壳,五十斤装,每斤三百文;废料:无法加工的碎屑,每斤五十文……”
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连一向挑剔的老李都看得连连点头:“这样一来,收购的时候就有了准头,农户们也知道该怎么挑选、怎么分类了,省得以前那样好的坏的混在一起,卖不上价。”
标准制定好的第二天,李杰就派了十个得力的吏员,带着分级样品和详细的收购价格表,奔赴各州县的胡椒种植区。吏员们不仅要把标准和价格表传达给农户,还要亲自示范如何分级,确保每个农户都能明白。
农户们看到价格表,都乐开了花。以前只能扔掉的碎果壳,现在也能换钱了,虽然不多,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收入。谁还能不仔细采摘、认真挑选?一时间,各胡椒种植区掀起了一股 “分级热”,连小孩子都学着大人的样子,拿着小筛子挑选胡椒。
消息传到长安,西市的商户们炸开了锅。绸缎庄的张老板托人来说,想给胡椒酒定制一批锦缎包装,上面绣上胡椒图案,肯定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城南 “回春堂” 的李掌柜提着上好的茶叶上门,求购胡椒药粉的独家代理权,说愿意出双倍的价钱;连波斯来的胡商阿罗憾都找到了司农寺,阿罗憾在长安做了多年生意,主要把西域的香料卖到长安,再把长安的丝绸卖到西域,他说愿意把胡椒醋运回西域,保证能卖出高价,还能给司农寺带来西域的上等玉石。
李杰却不急着答应这些请求,他有更长远的打算。“咱们不能只满足于生产,还得建自己的销售网络。” 他对老李和老张说,“在长安东西两市各开一家‘胡椒坊’,专门销售各种胡椒制品,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让百姓们能买到正宗的胡椒产品。再跟漕运商队合作,把胡椒酒、胡椒醋运到洛阳、扬州、益州这些大城市,让江南、蜀地的百姓也尝尝鲜。”
说干就干,李杰让人在西市选了个临街的门面,不大,只有两间房,但位置极好,来往的行人很多。他让人把门面重新粉刷一遍,里面铺上木地板,靠墙做了一排货架,还打了个漂亮的柜台。半个月后,西市的 “胡椒坊” 就热热闹闹地开张了。
开张那天,李杰特意请了舞狮队来表演,锣鼓喧天,吸引了不少路人。门面虽然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货架上摆满了各种胡椒制品:瓶装的胡椒酒,瓶子是邢窑产的白瓷瓶,上面贴着红色的标签;陶瓮装的胡椒醋,瓮口用红布扎着,显得很喜庆;油纸包的胡椒药粉,整整齐齐地码在盒子里;还有不同等级的胡椒粒,用透明的琉璃瓶装着,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颗粒。
伙计们穿着统一的青布短打,胸前绣着个小小的 “椒” 字,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耐心地给顾客介绍各种产品的用法和好处。
开张第一天就门庭若市,挤满了前来凑热闹的百姓。长安城里的百姓早就听说了胡椒的神奇,只是以前价格昂贵,很少有人能用得起,如今见有这么多新奇玩意儿,价格也不算太贵,都想来尝尝鲜。
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襕衫,犹豫了半天,终于买了一瓶胡椒酒,说要回去送给年迈的父亲,父亲每到冬天就关节疼痛,听说这酒能驱寒;一个农妇抱着孩子,买了两包胡椒药粉,说是家里男人在田里干活总磕磕碰碰,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试试这药粉能不能管用;连皇宫里的内侍都来了,说是替淑妃娘娘买胡椒醋,娘娘喜欢吃酸的,听说这胡椒醋腌梅子特别好吃。
傍晚盘点时,老李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算完后,他激动地手都抖了,把账本递给李杰:“大人,您看,光今天就卖了三十多贯!这还没算那些预订的,王掌柜又订了一百坛胡椒酒,说明天就派人来拉!照这势头,用不了一个月就能回本了!”
李杰望着窗外渐渐散去的人群,脸上露出了笑容,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胡椒产业链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他要做的,是让大唐的农业、手工业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