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瑀在朝堂上为司农寺发声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了长安官场的深潭,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那些原本对李杰的新法持观望态度的保守派官员,开始私下里交换眼神 —— 能让以固执闻名的萧瑀改变看法,这李杰定然有过人之处,或许,他那些 “离经叛道” 的法子,真的能行得通。
三日后的清晨,户部尚书戴胄亲自带着文书来到司农寺。他穿着件石青色的官袍,脸上带着难得的温和笑意,不像往常那般总是板着脸。“李少卿,这是陛下特批的十万贯经费,专门用于建设胡椒工坊。” 他将文书放在案上,朱砂大印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之前户部对司农寺的项目多有审慎,是老夫的不是,还望李少卿海涵。”
李杰接过文书,指尖拂过上面的字迹,这笔经费比他申请的还多了两万贯。他知道,这不仅是陛下的信任,更是保守派释放的善意信号。“戴尚书言重了,户部审慎行事,本就是职责所在。” 他将文书递给身后的老李,“定会将每一文钱都用在实处,定期向户部呈报账目。”
戴胄满意地点点头,又道:“听闻你打算改良农具,需要熟铁?户部已跟工部打过招呼,让他们优先供应司农寺所需,价格按官价再减一成。”
送走戴胄没几日,工部侍郎屈突通便带着工匠来了。他带来了一批新铸的铁器,锄头、镰刀、耙子,还有几套用于胡椒烘干的铁架。工匠们将这些铁器在院中摆开,阳光照在锃亮的铁刃上,晃得人睁不开眼。
“李少卿,你瞧瞧这些家伙什合不合用。” 屈突通拿起一把锄头,锄头的刃口打磨得十分锋利,木柄缠着防滑的藤条,“这锄头按你给的图纸改了角度,入土更深,还省力气;那烘干架加了通风口,胡椒晾晒得更快,还不容易发霉。”
李杰拿起锄头试了试,手感确实比传统的锄头舒服,刃口角度设计得很合理,轻轻一扬手,就能轻松铲起一块土。“工部的手艺真是精湛,有了这些农具,农户们干活效率能提高不少。”
屈突通笑了笑,露出几分自豪:“这些工匠都是老手,你的图纸画得细,他们做起来也顺手。往后有什么新点子,尽管找工部,咱们合力把这农桑之事办好。”
保守派的支持像多米诺骨牌,一旦开始便停不下来。吏部尚书杜如晦让人送来二十份委任状,全是从各地选拔的干练官员,有精通算术的,有熟悉农桑的,还有擅长文书的,特意充实司农寺的人手。“这些人都是经过考核的,踏实肯干,李少卿尽管用。” 杜如晦的书信里,语气也比往常客气了许多。
刑部更是直接出台了《护农令》,规定凡破坏农田、偷盗作物者,罪加一等;故意损毁新农具、阻挠农技推广者,轻则杖责,重则流放。令文末尾还特意注明:“司农寺所推胡椒、贞观犁等新法,受朝廷保护,任何人不得刁难。”
连向来以弹劾官员为己任的御史台,都上了道奏折,说 “司农寺推广农技,利国利民,当表彰其功,以励天下”,还建议给李杰升职加薪。
这天的早朝,气氛格外融洽。李世民看着阶下群臣,心情颇好地笑道:“近日司农寺的举措颇有成效,关中农户增收不少,国库也添了进项。众卿还有什么好建议,尽管说来。”
李杰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如今关中胡椒种植已初见成效,但大唐疆域辽阔,仅关中一地种植,未免可惜。臣以为,可在洛阳、扬州增设胡椒工坊,让南方百姓也能种植胡椒。南方气候湿润,多丘陵山地,不适宜种植五谷,却很适合胡椒生长,若能推广开来,年产量可比关中多五成,还能带动运河沿岸的贸易。”
李杰的话音刚落,朝堂上先是一阵短暂的寂静,随后便响起了嗡嗡的议论声。不少官员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色,显然是在权衡这件事的利弊。
萧瑀第一个出列附和:“陛下,李少卿所言极是。南方多山地丘陵,确实不适合大规模种植五谷,但种胡椒却再好不过。这样一来,既能让南方百姓增收,又能为朝廷增加赋税,可谓一举两得啊!”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臣愿意亲自前往洛阳,监督胡椒工坊的建设,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不浪费朝廷一分钱。”
户部尚书戴胄也紧随其后:“臣附议!洛阳、扬州地处运河枢纽,交通便利,便于胡椒的运输和销售。户部愿意再拨十五万贯经费,支持胡椒工坊的建设,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其他保守派官员见状,也纷纷表示支持。他们心里清楚,如今胡椒产业带来的利益有目共睹,在洛阳、扬州建工坊,不仅能扩大产业规模,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件有利无害的好事。
李世民看着阶下群臣踊跃支持的场面,龙颜大悦,当即拍板:“准奏!就由司农寺牵头,户部、工部协办,三个月内务必把洛阳、扬州的胡椒工坊建起来!萧爱卿愿意前往洛阳监督,朕心甚慰,就依你所请。”
“谢陛下!” 萧瑀和李杰齐声应道。
退朝后,李杰回到司农寺,立刻召集手下官员,商议在洛阳、扬州建胡椒工坊的具体事宜。“洛阳和扬州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也有差异,我们要根据两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 李杰指着地图上的洛阳和扬州,对众人说道,“洛阳靠近关中,交通便利,我们可以把那里的工坊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扬州地处江南,水资源丰富,适合胡椒的深加工,我们可以在那里重点发展胡椒制品,比如胡椒油、胡椒酱等。”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李杰的想法。老李在一旁补充道:“大人,建工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得尽快派人去洛阳和扬州选址、招工,还要联系当地的官员,争取他们的支持。”
“说得对。” 李杰说道,“老张,你经验丰富,就辛苦你一趟,带人去洛阳负责工坊的建设事宜;老王,你对南方的气候和土壤比较了解,就由你带队去扬州。你们要尽快拿出详细的方案,遇到问题及时汇报。”
“是,大人!” 老张和老王齐声领命。
随后,李杰又让人去户部领取经费,去工部领取所需的铁器和建材。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萧瑀也没有闲着,他回到府中,收拾好行囊,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几个亲信和工匠,前往洛阳。到达洛阳后,他立刻召见了当地的官员,向他们传达了朝廷的旨意,并与他们一起勘察地形,选择工坊的地址。
经过几天的考察,萧瑀最终把洛阳胡椒工坊的地址选在了洛水之畔的一片空地上。这里离运河很近,便于运输物资,而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胡椒的种植。选定地址后,萧瑀立刻组织工匠们开始施工,他每天都亲自到工地上监督,检查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
在扬州,老王也顺利地完成了选址工作。他把工坊建在了瘦西湖边,这里风景优美,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胡椒的深加工。老王还联系了当地的农户,向他们宣传种植胡椒的好处,并免费提供胡椒种子和种植技术,鼓励他们种植胡椒。
户部和工部也积极配合,及时将经费和物资送到了洛阳和扬州。戴胄还特意派了几名经验丰富的会计前往两地,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屈突通也让人赶制了一批适合南方使用的农具,送到了扬州的工坊。
时间一天天过去,洛阳和扬州的胡椒工坊建设进展顺利。洛阳的工坊已经初具规模,厂房、仓库、晾晒场等设施基本建成,工人们正在安装加工设备;扬州的工坊也在加紧建设中,深加工车间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很快就可以进行内部装修。
这天,李杰正在司农寺查看洛阳和扬州工坊的建设进度报表,老李匆匆跑了进来,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大人,好消息!洛阳和扬州的农户们听说要建胡椒工坊,都踊跃报名种植胡椒,已经有上千户农户签订了种植协议。”
“太好了!” 李杰高兴地说道,“这说明我们的胡椒产业已经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只要我们好好经营,一定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老李又说道:“大人,还有一件事,东宫的王德仁又来了,他说太子殿下想在洛阳和扬州的胡椒工坊里参股。”
李杰眉头一皱,说道:“告诉他,胡椒工坊是朝廷的产业,不允许私人参股。如果太子殿下真的想为百姓做些实事,可以让东宫的庄户申请种植胡椒,我们会优先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
老李点点头,转身去回复王德仁。
李杰看着窗外,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如今朝堂上支持自己的人越来越多,不是因为他的人缘有多好,而是因为胡椒产业带来的利益,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只要继续坚持下去,把胡椒产业做大做强,一定能为大唐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个月后,洛阳和扬州的胡椒工坊如期建成。李世民特意派了使者前往两地视察,使者回来后,向李世民汇报了工坊的建设情况和当地百姓的反响,李世民听后非常满意,对李杰和萧瑀等人进行了嘉奖。
洛阳和扬州的胡椒工坊投入使用后,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胡椒的产量大幅增加,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远销到了西域和南洋等地,为朝廷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当地的百姓也因为种植胡椒和在工坊工作,收入得到了显着提高,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萧瑀在洛阳待了半年多,看着胡椒工坊蒸蒸日上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李杰的农技确实能造福百姓。在返回长安之前,他特意给李杰写了一封信,对他表示祝贺,并表示会继续支持他的工作。
李杰收到萧瑀的信后,非常感动。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他有信心,在众多支持者的帮助下,一定能克服困难,把大唐的胡椒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为大唐的盛世添砖加瓦。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