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王家村的秋夜已经带了些凉意,林砚坐在租屋的木桌前,指尖还沾着整理祖父笔记时落下的细尘。桌上的台灯晕开暖黄的光,照亮笔记本里祖父林培之那行遒劲的字迹——“毒骨非利,乃祸根,需终身守之”。她刚把最后一页笔记编号归档,电脑屏幕突然弹出一封匿名邮件,发件地址是一串杂乱的字母组合,后缀带着陌生的国外域名。
林砚皱着眉点开,白底黑字的内容像淬了冰,瞬间让她脊背发凉:“我们知晓赤骨毒的秘密,亦知你是莒氏最后的守护者。欲保王家村无恙,三日内将毒骨样本送至指定坐标,否则,我们会派‘专人’亲自来取——别试图报警,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监视中。”邮件末尾没有署名,只附了一个模糊的海外港口定位,旁边还嵌着一张古墓入口的照片,拍摄角度显然是在远处山林隐蔽处。
她猛地攥紧鼠标,指节泛白。之前的黑市“骨货商”只求利益,可这封邮件里的“生物黑市”字眼,让她想起张教授曾提过的传闻——有些境外组织专门倒卖危险毒素,用以制造生物武器。林砚立刻摸出手机,指尖因紧张微微颤抖,拨通了辖区派出所的电话,声音压得低却坚定:“喂,李警官吗?我是林砚,王家村这边收到了国外匿名威胁邮件,对方想要赤骨毒样本,疑似国际生物黑市,情况紧急!”
电话那头传来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李警官的语气瞬间严肃起来:“你先别慌,把邮件原文和发件地址转发给我,我们立刻联系网安部门追踪,你注意保护好自己,别单独行动。”挂了电话,林砚看向窗外,王家村的夜空静得只有虫鸣,可她知道,一场比之前更凶险的风暴,正从海外朝着这个小山村逼近。
第二幕
次日清晨,林砚早早赶到王家村派出所。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名民警围着电脑屏幕,屏幕上正显示着网安部门追踪到的邮件轨迹——信号从东南亚某国跳转多次,最终指向一个臭名昭着的国际生物黑市组织,该组织曾多次涉嫌走私致命病毒样本,在多国警方的通缉名单上都有备案。
“根据邮件内容和追踪数据,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赤骨毒里的高浓度铜离子和曼陀罗生物碱混合物,这种毒素稍加改造,就能制成极具破坏性的生物武器。”网安民警指着屏幕上的黑市资料,语气凝重,“而且他们提到‘监视’,不排除已经有人潜入王家村周边,只是我们目前还没发现踪迹。”
林砚的心沉了下去,她想起之前刀疤和黑狼的折腾,不过是小打小闹,可这次面对的是有组织、有技术的国际犯罪集团,一旦他们得手,后果远不止王家村遭殃。她掏出手机,调出古墓的结构图,指着秘葬层的毒骨封存区:“毒骨现在都用液氮密封在特制容器里,存放在古墓核心区,可他们要是用炸药强行破墓,不仅会导致毒素泄漏,还会毁了整个古墓。”
一旁的张教授也赶了过来,听完情况后眉头紧锁:“必须立刻加强戒备,我们不能让几十年的守护,毁在这群境外分子手里。”林砚点头,目光落在会议室墙上的“王家村守护者联盟”名单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守住祖父用生命护住的东西,守住这个村子。
第三幕
当天下午,王家村古墓周边就拉起了新的蓝色隔离带,隔离带外每隔五十米就站着一名身穿制服的安保人员,手里握着对讲机,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山林。之前搭建的简易保护棚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钢结构的永久性防护棚,棚顶装着六组高清夜视监控,镜头能覆盖到古墓周边三百米内的所有角落,连最隐蔽的石缝都没放过。
林砚和张教授跟着工程队在现场检查,看着工人将一台台小巧的毒素检测预警器埋进古墓周边的土壤里,这种仪器能实时监测空气中的赤骨毒浓度,一旦超过安全值,会立刻向派出所和林砚的手机发送警报,误差不超过0.001mg\/kg。“这是最新的检测设备,就算有微量毒素泄漏,我们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工程队负责人拍了拍仪器外壳,语气肯定。
守护者联盟的村民们也主动赶来帮忙,有的帮安保人员搬运物资,有的拿着锄头在隔离带外清理杂草,方便监控拍摄。老周扛着一捆铁丝,走到林砚身边:“我们已经跟村民们说了,最近晚上都不单独去后山,发现陌生人立刻上报——王家村是我们的家,绝不能让外人来捣乱。”
林砚看着眼前忙碌的身影,再望向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子,心里的不安稍稍平复了些。她摸出兜里祖父留下的铜罗盘,罗盘指针稳稳地指向古墓的方向。夕阳下,防护棚的金属框架泛着冷光,与远处的屋楼崮构成一道沉默的防线,等着即将到来的挑战。
(第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