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渐深,杜老汉看着孙子杜远,越看越觉得自家这茅草屋实在是配不上孙子的“身份”了。
你看,远儿现在可是能种仙粮、造神犁、在长安城诗压群儒(传言版本)的神童了!还收了俩跟班(虽然不太聪明),开始教书写字(虽然听起来像鸡叫)!这哪一样是普通庄稼娃能干的事?
再瞅瞅自家这房子:一共就三间破茅草屋,堂屋兼吃饭待客,老伴(杜远奶奶身体不好,常年卧床)和儿媳杜柳氏住一间,远儿就只能跟自己挤一个炕。现在还好,等再大点,总不方便,孩子大了总要有自己的空间。而且远儿那些“仙界宝贝”——红薯玉米的图纸、曲辕犁的草图、还有那贵的要死的文房四宝,连个专门摆放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塞在炕席底下,杜老汉都怕哪天不小心当引火纸给烧了。
“孩子大了,得有自个儿的窝了,还是文曲星下凡般的孙子……”杜老汉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心里琢磨,“再说,将来要是真有大官或者皇帝派人来请(他听了长安传言后开始有点飘),看到远儿住这破屋,咱老杜家脸上也无光不是?”
越想越觉得这事刻不容缓!正好快过年了,就给他建两间新房子,就当给远儿的新年礼物!
说干就干!杜老汉立刻召集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壮劳力代表,开了个“杜家村首届杜远仙童住宅建设研讨会”。
会上,杜老汉刚把自己的想法(给远儿盖两间新房,一间睡觉一间看书)说出来,还没等说工钱的事,下面就炸锅了。
“盖!必须盖!早就该盖了!仙童怎能没个体面书房?”
“村长您放心!木料我家后山那几棵榆树早就备着了,明天就砍!”
“茅草我家垛子上管够!今年新打的,厚实!”
“夯土垒墙的活儿包给俺们了!保证又平又直!”
“我媳妇她们几个手巧,编草帘子、打绳结最在行!”
根本不用动员,各家主事人情绪高涨,仿佛不是给杜远盖房,而是给全村盖祠堂一样光荣。能给仙童出力,那是沾仙气、积功德的大好事!以后说出去都脸上有光!
杜老汉感动得老眼泛泪花,但还是坚持原则:“大伙的情谊我老杜领了!但工钱必须给!远儿在长安挣了赏钱,这盖房的钱,他出!每人每天两文,管一顿晌午饭!(哦豁,杜远在诗会上赢的钱就这样被嚯嚯掉了,真坑孙)”
一听还有工钱,大家更热情了(虽然主要是出于对杜远的爱戴,但有钱拿总是开心的)!
“哎呀村长您太客气了!”
“这咋好意思……那俺们一定给仙童把房子盖得结结实实的!”
“两文!够割半斤肉了!哈哈!”
于是,第二天,杜家村史上最高效、最欢乐的建筑工程队成立了!
选址就在杜家老屋旁边。杜老汉一声令下,整个村子能动的劳动力几乎全来了!
壮劳力们上山砍树、搬运木材,喊着响亮的号子;妇女们负责整理茅草、编织草帘、准备伙食;老人们在一旁指点江山,传授着盖房的经验;孩子们则兴奋地跑来跑去,帮忙递个工具、捡个石子,添乱多于帮忙。
杜远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心里暖烘烘的,又有点不好意思。他想上去帮忙,立刻被七八只手拦了下来。
“哎哟我的仙童诶!这粗活哪是您干的!”
“远哥儿快去歇着,给我们念首诗鼓鼓劲就行!”
“远哥远哥,俺这锄头柄是不是按照仙界力学造的?”
杜子腾和杜子鄂更是把“监工”的角色发挥到了极致。杜子腾拿着个小木棍,到处指指点点:“这里!这里歪了零点零零一寸!需要按照仙界标准调整!”(他根本不知道零点零零一寸是多少)。杜子鄂则负责检查茅草质量,方法是拿起一根放嘴里嚼一嚼,然后宣布:“此草甜度三分,韧性五分,符合仙界建材标准!”(然后被杜柳氏揪着耳朵拖走)。
整个工地充满了欢声笑语,效率奇高。挖地基、立木柱、夯土墙、上梁、铺草顶……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又快又好。
杜远也没闲着,他贡献了几个“仙界建筑小技巧”,比如在夯土时加入一定比例的碎稻草增强拉力(防止干裂),在屋顶茅草下先铺一层厚厚的干苔藓以防风保温(类似隔热层),让大家啧啧称奇。
三天!仅仅用了三天!
在两顿油水十足的晌午饭(杜远坚持加了肉)和每天两文铜钱的激励下,在全体村民近乎狂热的努力下,两间崭新的、结实的、散发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茅草屋,就奇迹般地矗立在了杜家老屋旁边!
虽然还是茅草屋,但墙更厚实,窗棂更规整,屋顶的茅草铺得又厚又密,看起来格外精神。一间是卧室,盘了个小炕;一间是书房,预留了摆放书桌书架的位置。
村民们围着新房子,像欣赏一件艺术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瞧瞧!这墙多直!”
“这屋顶,暴雨都漏不进来!”
“仙童住进去,肯定文思泉涌,再作一百首诗!”
杜老汉拉着杜远的手,老泪纵横:“远儿,喜欢不?以后这就是你的屋了!”
杜远看着这两间凝聚了全村心意的房子,重重点头:“喜欢!谢谢爷爷!谢谢各位叔伯婶娘!”
他走进属于自己的书房,虽然空空荡荡,但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这里摆满书籍、图纸的样子。嗯,还得做个实验桌,搞点瓶瓶罐罐……
杜子腾凑过来,羡慕地说:“远哥,你这新屋真气派!比英雄楼不差!”
杜子鄂则摸着新炕,流着口水问:“远哥,炕烧热了能烤红薯不?”
杜远:“……”
好吧,无论房子怎么变,这俩活宝跟班是变不了了。
这个新年,杜远收到了一份最特别、最温暖的礼物。而杜家村的凝聚力,也在这场为“仙童”盖房的集体劳动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家都觉得,跟着杜远,日子真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