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年过去。长安城日新月异的喧嚣与深层次的变革,其影响力并未被巍峨的城墙所隔绝。这一日,一支饱经风霜、带着高原特有寒气的吐蕃使团,在赞誉(吐蕃宰相,实权人物)禄东赞的亲自率领下,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帝国的心脏——长安。
使团甫一进入京畿地界,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那宽阔得可容数车并行、路面平整如砥砺过巨砚、呈现出奇异青灰色的\"官道\",与他们吐蕃境内那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崎岖坎坷、每逢雨雪便泥泞难行的羊肠山路,形成了判若云泥的天壤之别。
车马行驶其上,竟几乎感受不到惯常的颠簸,只有平稳而迅捷的前行。禄东赞骑在马上,沉默地观察着道路上往来如织、装载量明显远超他认知的庞大商队,以及那些背负信筒、纵马飞驰却依旧身形稳健、速度明显快过寻常驿骑的传信兵卒。
他那双深邃如高原湖泊的眼眸中,不禁掠过一丝凝重,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心中已对大唐如今展现出的国力与掌控力,有了远超以往的全新评估。
待进入长安城内,眼前的景象更是让这些高原来客目眩神迷。街道宽阔笔直,以某种坚硬的灰褐色材料铺就,整洁得超乎想象。
市井之间,人声鼎沸,百业兴旺,喧闹中却自有一种井然有序的律动。尤其当他们看到一份份被称为《长安报》的纸页在民众手中迅速传递、翻阅,并引发阵阵热烈讨论甚至争辩时。
禄东赞凭借其过人的政治嗅觉,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迥异于他过往所知的任何国度的氛围——那是一种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底层流通、寻常百姓似乎也能感知并参与到某些宏大叙事中去的、充满活力的气息。
他甚至不动声色地命人设法弄来了一份报纸,尽管对上面频繁出现的\"水泥\"、\"记者\"、\"通车盛典\"等新词感到困惑不解,但那版面之整洁、字迹之统一清晰如拓印、内容之详实仿佛亲见,都让他内心深处警铃大作。
他隐隐感觉到,大唐不仅在武力、经济上日益强盛,似乎在文化传播、信息掌控乃至凝聚人心方面,也掌握了一种他目前完全无法理解、却足以撼动旧有秩序的全新力量。
次日,庄严恢宏的大明宫内,李世民于含元殿正式接见吐蕃使团。禄东赞依足藩臣礼节,恭敬地呈上镶嵌着宝石的吐蕃国书与琳琅满目的贡品,言辞谦卑而恳切,转达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对天可汗陛下的无限仰慕与永世修好之诚意。
然而,在一番外交辞令之后,他话锋巧妙一转,终于道出了此行的核心目的:
\"尊贵无匹的天可汗陛下,我主松赞干布,久慕大唐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尤倾心于陛下与文德皇后嫡出之明珠——长乐公主李丽质殿下之贤淑仪态与聪慧风华。
为永固吐蕃与大唐甥舅之盟好,保西南边陲永享太平,烽燧不举,特遣外臣,冒昧恳请陛下天恩,赐婚长乐公主殿下下嫁于我主。若蒙允准,吐蕃愿世代奉大唐为舅,永为帝国西南之忠诚藩篱,岁岁朝贡,绝不背盟。\"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脸上原本和煦如春风的笑容微微收敛,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李丽质乃他与长孙皇后嫡出的长女,自幼钟灵毓秀,性情温婉,是他与皇后的心头肉,掌上珠,岂愿让其远嫁那苦寒贫瘠、风俗迥异的高原之地?
他略作沉吟,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婉拒道:\"赞誉阁下,贵主松赞干布之美意,朕心甚慰,已知其诚。然小女丽质,自幼体质单薄,御医屡言需精心调养,恐难适应贵国高原之酷寒与稀薄之气。
加之朕与皇后爱之深切,实不忍其远离长安,饱受思乡之苦,骨肉分离之痛。朕以为,唐蕃既已结盟修好,情谊自在心中,何须必以联姻为唯一信证?彼此大开边市,互通有无,各守疆土,相安无事,同样可保西南百年太平,黎民安居乐业。\"
禄东赞似乎对此番拒绝早有预料,他面色不变,从容不迫地再次深深躬身,言辞愈发恳切:\"陛下怜爱公主之心,舐犊情深,外臣感同身受,五内俱感。然我主求亲之诚意,天地可鉴,若陛下仅以公主玉体欠安为由相拒,恐难令我吐蕃上下臣民心服口服,亦恐有损两国深厚之情谊。
外臣不才,此番东来,携有三道疑问,乃我吐蕃国内智者汇聚,苦思冥想亦不得其解之难题。若天朝上国,群英荟萃,能有贤才雅士,解此三题,则足见大唐人才济济,智慧如瀚海无涯,我吐蕃自当心悦诚服,拜服天朝文治光华,绝不再提和亲之请,即刻返回复命。
若大唐无人能解……\"他适时停顿,留下无尽余地,\"还望陛下,念在我主一片赤诚及唐蕃和睦之千秋大计,再三思和亲之议。\"
这便是要以智慧较量,来考较大唐的底蕴了。李世民目光骤然一凝,心知这是吐蕃以退为进的高明手段。
若大唐解不出这三道难题,必然有损天朝上国的威严与体面,届时对方再旧事重提,自己将更难拒绝。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不悦,沉声道:\"既如此,朕便准你所请。赞誉阁下,请出题!让我大唐群臣,领教吐蕃智者的难题。\"
于是,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三道着名难题,依次呈现于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
第一题,九曲玉珠。当那颗内部孔道千回百转、肉眼根本无法窥视其路径的宝玉,以及那根柔软无比的丝线呈上殿时,满朝文武皆围拢观看,面面相觑。
那玉珠内部结构之精妙,丝线之绵软,使得常规方法全然无效。几位大臣尝试以细如发丝的金属探针引导,有人欲借蜜蜡之黏性拖拽,皆因那孔道过于曲折复杂而失败。
禄东赞静立一旁,神色平静,等待大唐群臣的解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殿内气氛逐渐凝重,却无人能想出可行之法。
第二题,辨认百对母子马。当数百匹毛色相近、体型相仿的马匹被驱赶至殿前广场,嘶鸣声此起彼伏,群臣指指点点,却无人能提出有效的辨识方法。
有大臣建议观察马匹间的亲昵举动,有人提议查验马蹄印记,但面对如此庞大的马群,这些方法都显得徒劳。禄东赞默默观察着大唐君臣的反应,始终保持着得体的沉默。
第三题,分辨巨木首尾。两根长短、粗细几乎完全一致的巨大圆木被抬上殿来,木质纹理也十分相似。群臣围着巨木仔细端详,敲击听声,测量比较,却始终找不出可靠的区分方法。有人提议查看年轮,有人建议观察树皮,但在如此巨大的圆木上实施这些方法都困难重重。禄东赞依旧静候一旁,等待大唐智者的答案。
三道难题高悬,大唐满朝文武,包括那些以才学智谋着称的学士谋臣,竟无一人能在当场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禄东赞虽面色依旧保持着恭敬,但眼眸深处,难免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自信。
他再次向御座躬身,声音平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笃定:\"陛下,三道小题已出。天朝地大物博,人才辈出,外臣静候佳音。若大唐无人能解,还望陛下念在我主求亲之诚心,应允和亲之请。\"
殿内气氛凝重到了极点。李世民脸色微沉,放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微微收紧。
群臣窃窃私语,面露难色,却无人能在此刻挺身而出,解开这些看似简单实则精妙的难题。就在这尴尬的时刻,一直静观其变的赵国公长孙无忌,眼中倏地闪过一道精光,他整了整衣冠,越众而出,步履沉稳地走到殿中,向着御座朗声奏道:
\"陛下!吐蕃赞誉所出之题,确实精妙。然和亲之事,关乎公主终身之福祉,更关乎我大唐之国体尊严,实不可因一时之智巧较量而轻许。
况且,\"他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无比郑重,\"臣斗胆启奏,小臣犬子长孙冲,与长乐公主殿下自幼一同长大,青梅竹马,情谊深重。臣恳请陛下将长乐公主殿下下嫁犬子冲儿!如此,既可成全一对璧人,使其长留长安,承欢于陛下与皇后娘娘膝下,亦可彻底了却此番和亲之议,岂非两全其美?\"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这无疑是给了李世民一个绝佳的台阶。
李世民深深看了长孙无忌一眼,目光中闪过一丝了然,顺势对禄东赞道:\"赞誉阁下,非是朕不愿成全吐蕃之美意,实是朕与皇后,早已属意内侄长孙冲。父母之命,岂可因外事而更改?还望赞誉体谅朕身为父亲之心。\"
禄东赞万万没料到半路会杀出个长孙无忌,眼见事已不可为,只得强压下心中失望,恭敬应下。
退朝之后,李世民回到后宫,心中却并无多少轻松快意之感。吐蕃的难题虽被长孙无忌机智地用\"家事\"化解,但终究是让对方在智慧较量上占了上风。
他负手立于殿阁窗前,望着窗外长安城的万家灯火,思绪翻腾。他想起了那平坦如砥的新路,想起了那神奇的报纸,想起了杜家村里那些层出不穷的新奇事物……
\"玄龄,\"他忽然开口,唤住了正欲悄声退出殿外的房玄龄,目光深邃,\"随朕更衣,再去一趟杜家村。朕倒要亲自去问问杜远那小子,对今日吐蕃赞誉所出的这些'难题',他……可有何看法?\"
夜色渐浓,两骑快马悄然出了宫城,直奔杜家村而去。夜风扑面,却吹不散李世民心头那股莫名的期待。他隐隐有种预感,或许,在那座小村庄里,正藏着能让大唐在面对四方来使时,更加底气十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