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的加密信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枫心中荡开层层涟漪。老雷生还的可能,以及“海底”这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关键词,让他瞬间将“潘多拉”实验室的风波暂时搁置。真正的战友和长辈身陷险境,他无法坐视不管。
然而,“昆仑”绝非来去自由之地。直接提出调查“海底”和老雷,无异于自我暴露。他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一个能将他的行动与研究院利益捆绑在一起的理由。
机会很快到来。在一次由秦怀仁主持的、关于“潘多拉事件”后续应对的部门联席会议上,各方都在为加强安保和内部审查争论不休时,林枫罕见地主动发言了。
“秦主任,各位,”他声音平静,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我认为,被动防御和内部筛查固然重要,但或许我们可以更主动一些。”
会议室安静下来,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林枫继续道:“这次的事件表明,敌人对我们内部体系的渗透和利用超出了预期。他们能利用我们的设备,甚至可能利用星骸能量的特性发动攻击。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开辟一个新的、他们难以触及甚至无法理解的研究方向,从而在未来可能的技术对抗中占据优势?”
“哦?林顾问有什么具体想法?”秦怀仁颇感兴趣地问。
“海洋。”林枫吐出两个字,结合之前阅读的全球异常报告和杨老的提示,他开始编织理由,“根据有限的公开信息和研究院内部的零星报告,全球海洋,尤其是深海区域的生态异变和能量异常正在加剧。那里可能存在着未被充分发掘的星骸影响模式,甚至是……不同于陆地生物的、全新的能量适应和表达形式。”
他看向苏清影:“苏研究员之前的研究也表明,意识与能量场的交互存在无限可能。而深海环境极端、高压、黑暗,或许能孕育出极其特殊的精神力场或能量结构。如果我们能率先理解甚至掌握这种‘海洋模式’的星骸能量运用,是否就能打造出敌人无法模仿甚至无法防御的新一代技术壁垒?”
他巧妙地将苏清影的研究、全球异变、技术对抗和战略需求捆绑在一起,听起来合情合理,且极具诱惑力。
苏清影的眼睛瞬间亮了,她立刻补充道:“林顾问的建议非常有价值!深海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未知宝库!而且,海洋环境对目前的绝大多数侦察手段都有极强的屏蔽作用,如果能在那里建立研究前哨,安全性也能得到极大保障!”
赵擎天皱了皱眉,他对科研不感兴趣,但提到了安全和战略优势,让他也无法反驳。
几个保守派的委员还想质疑投入和风险,秦怀仁却抬手止住了他们。
“很有意思的思路。”秦怀仁手指轻点桌面,眼中闪烁着权衡的光芒,“主动开辟新战场,跳出对手熟悉的领域……林顾问,看来你不止是感知敏锐,战略眼光也很独到。这个提议值得考虑。苏研究员,请你和林顾问尽快提交一份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和初步方案上来。如果论证充分,我会全力支持。”
第一步,成功了。林枫心中稍定,与苏清影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林枫和苏清影几乎泡在了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撰写报告成了最好的掩护,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调阅所有关于海洋异变、深海探测、以及星骸能量水文分布的资料(虽然很多关键数据依然权限不足)。
苏清影负责技术论证和数据建模,她工作效率极高,很快勾勒出一个基于现有深海潜水器改进的、能抵御高压和能量干扰的科考平台方案。
林枫则负责提供“直觉”方向和理论支持。他时常“无意间”引导苏清影关注某些特定区域(杨老信息暗示的可能方向),或者提出一些基于国术和意念理论的、看似天马行空却往往能切中要害的想法,比如:“高压环境是否对意念有凝聚作用?”“深海生物的集体意识是否与星骸能量场形成了某种共生?”
这种高强度的合作,让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除了学术讨论,偶尔也会有一些生活化的片段。
比如,一次熬夜分析数据时,苏清影胃病犯了,脸色苍白地趴在桌子上。林枫默默起身,去食堂要了份小米粥和清淡小菜,还用自身温和的暗劲帮她缓解了疼痛。苏清影没有说谢谢,但之后每次泡茶时,都会自然地给林枫也带上一杯。
又如,林枫在尝试用意念模拟深海高压环境对能量传导的影响时,不小心震碎了一个烧杯。苏清影没有责怪,反而眼睛发亮地记录下来:“意念干涉现实强度的新数据点!”然后自然地拿起扫帚清理碎片,动作熟练得不像个只会摆弄仪器的研究员。
这些细微的互动,落在偶尔过来送文件或者“路过”的赵擎天眼里,让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他能感觉到,某种无形的屏障横亘在他和苏清影之间,而林枫却似乎轻易地跨越了它。但他骄傲的性格让他无法低头去请教或者参与那些他听不懂的讨论,只能更加疯狂地投入训练,试图在自身领域保持绝对优势。
报告撰写遇到一个瓶颈:缺乏对目标海域地质结构和能量场分布的精准数据支持,无法最终确定勘探路线。
林枫想起了孙启明。他带着一盒新茶,再次来到古文字部。
“孙研究员,最近忙什么呢?”
孙启明正对着一幅巨大的、拼接起来的古老海图拓片发愁,上面布满了扭曲的符号和看似随意的线条。“别提了,一堆破事。上头不知怎么的,突然对几百年前的航海日志和土着传说感兴趣了,让我找什么‘海神之眼’、‘沉没巨城’的线索,这哪儿找去……”
林枫心中一动,“海神之眼”?这听起来很像某种能量异常点的描述。他不动声色地凑过去,看着那幅古老的海图,意念微动,尝试感受其上的“信息”。
突然,他手指指向海图边缘一处不起眼的、用特殊墨迹标记的漩涡符号:“这个符号……我好像在一份关于地磁异常的报告里见过类似的标注?”
孙启明推了推眼镜,仔细看了看:“咦?你还懂这个?这是古玻里尼西亚人用来标记‘吃人漩涡’的符号,通常代表那片海域很危险,经常有船只失踪……等等!”他猛地跳起来,翻出一大堆杂乱的地理水文档案,快速对比起来。
几分钟后,他兴奋地大叫起来:“对了!对了!林顾问你神了!这片区域,现代海图标注为‘魔鬼三角区’,以频繁的电子设备故障和异常磁场闻名!地质扫描显示下面有巨大的海底裂缝和异常能量读数!和我们古籍里记载的‘海神之眼’位置基本吻合!”
他激动地抓住林枫的胳膊:“这就是你要找的深海异常区之一吧?!太巧了!太好了!这下我的任务也能交差了!”
林枫看着兴奋的孙启明,心中了然。这恐怕不是巧合,而是杨老通过某种方式,将信息巧妙地传递给了最适合“偶然”发现它的人。老前辈的手段,果然高明。
有了“魔鬼三角区”这个关键坐标,林枫和苏清影的报告迅速完善并提交。
三天后,批复下来了。秦怀仁批准了名为“深渊探针”的初步勘探计划,但规模大大缩小:只允许派遣一艘小型科考潜艇,成员仅限林枫、苏清影、以及一名驾驶员兼安保人员(赵擎天主动请缨并获得批准)。美其名曰“低调进行,减少风险,收集初步数据”。
资源给得也相当吝啬,最先进的深海潜水器申请被驳回,只拨付了一艘老旧但经过改装的“海龙-III”型潜艇。
显然,高层对此事仍持保留态度,一方面不想放弃可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不愿投入过多资源,更像是一次对林枫和苏清影能力的试探,甚至……可能蕴含着其他目的。
林枫并不在意资源多少,只要能出海,就有找到老雷线索的机会。
出发前夜,林枫正在潜龙居做最后的准备,敲门声再次响起。来的竟是多日未见的秦怀仁,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型低温储存箱。
“林顾问,明天就要出发了,深海作业,危险重重。这里有一支研究院最新研制的‘高能适应剂’,能在极端环境下快速恢复体力和精神力,算是给你们的一份保险。”秦怀仁将储存箱递给林枫,笑容温和。
林枫接过,意念扫过,能感觉到箱内药剂蕴含着不弱的能量,但似乎……还有一丝极其隐晦的、类似于追踪信标的波动?他不动声色地收下:“多谢秦主任关心。”
“应该的。”秦怀仁拍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希望你们这次……能带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关于海洋,还是……其他什么。”他的目光似乎能看透人心。
送走秦怀仁,林枫看着那支药剂,眼神冰冷。保险?还是枷锁?这次的深海之旅,注定不会平静。
他将药剂小心收好,或许……关键时刻能反过来利用一下。
夜色深沉,“海龙-III”潜艇正在秘密船坞进行最后检查。林枫、苏清影、赵擎天,这三个关系微妙的人,即将共乘一艇,深入那片已知最少、危险最多的未知之境。
而深海之下,等待他们的,不仅是老雷的线索,星骸的奥秘,更有可能来自同伴的猜疑和暗处的冷箭。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