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流民营的规模不断扩大,流民的数量突破了七千大关,工分兑换的问题日益凸显。以往,流民们通过劳动获得的工分,可以用来兑换粮食或棉布。但是,随着工坊数量的增多,大家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有人希望用工分换取农具,以便自行耕种;有人需要草药来治疗一些小病;还有人想要攒下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然而,侯府的铜钱储备有限,每次兑换都需要排长队,而且常常出现“想要的东西没有,不想要的东西却有很多”的情况。魏小六看着账本上混乱的兑换记录,愁得几天几夜都睡不好觉,他的眼神中满是焦虑,那原本就消瘦的脸庞显得更加憔悴。
这天清晨,魏小六怀抱账本找到苏晚,他眼下的乌青格外明显,显示出他连日来的焦虑,脚步也略显虚浮,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沉重的压力:“苏姑娘,您看看这账本。昨天,王大叔想用工分换一把锄头,但铁坊的锄头还没铸好;李婶想换草药,而医棚的草药刚好用完了。还有好几个流民想攒铜钱,但我们手中的铜钱只够兑换一半。再这样下去,大家挣工分的积极性都要降低了。这流民营好不容易有了些起色,可不能被这兑换问题给拖垮了啊。”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与无奈,双手微微颤抖着将账本递向苏晚。
苏晚接过账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也皱起了眉头。之前,工分兑换全靠实物和铜钱,但实物容易损耗且难以储存,铜钱又不够用,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她抬头看向魏小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索:“你跟着我管账这么久了,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这问题可不能再拖了,得尽快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之道。”
魏小六眼睛一亮,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上面画着简陋的“工分券”样式,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苏姑娘,我之前在父亲的旧书里看到过‘交子’的记载,我们能不能做‘工分券’呢?用竹纸做凭证,上面印着工分数量,盖侯府的印章。大家挣了工分就发工分券,想换什么就用券换,而且券还能攒着,等有需要时再兑换。这样,既不用担心铜钱不够,也不用害怕实物兑换不方便。我觉得这或许能解决咱们现在的难题。”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纸上的设计,神情十分认真。
苏晚拿起纸,仔细端详上面的设计——工分券分为“一分”“五分”“十分”三种,上面画着侯府的印记,还有简单的防伪标记。那简陋的设计中却蕴含着一种创新的智慧。她心中一动:这个办法不仅能解决兑换难题,还能形成稳定的兑换体系,可以说是侯府经济的雏形。她点头赞同:“这个主意很好!但我们得先让大家相信工分券是有用的,不然没人愿意要。咱们得想个办法,让大家都能接受这工分券,这可不能马虎。”
楚宴听说后,也表示支持,立刻派人去城里购买竹纸和印泥,还让铁匠制作了专门的印章,上面刻着“楚侯府工分券”六个字。那印章刻得十分精致,每一笔每一划都彰显着侯府的权威。只有苏晚和魏小六各有一把钥匙,才能盖章,以确保工分券的安全性和权威性。魏小六带着两个识字的流民,在帐篷里赶制工分券,每张都仔细核对数量,盖好章后再按面额分类,用绳子捆好,像对待珍宝一样小心。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谨慎,深知这工分券对于流民营的重要性。
工分券推行的第一天,流民营的兑换点围满了人,大家手里拿着竹纸券,心中充满疑惑。人群中嘈杂声不断,各种议论纷纷。一个老汉拿着刚领到的十分工分券,皱着眉头问,那眉头皱得像一团乱麻:“这纸片子能换粮食吗?要是以后不认了,我们不白干了吗?”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怀疑和担忧。旁边几个流民也跟着附和:“就是,还是铜钱实在,粮食也能吃,这纸片子有啥用?”他们的声音中带着不满和质疑,对工分券充满了不信任。
魏小六不慌不忙,他先让小厨房端来十斤粮食,对着大家说,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大家看,这是十分工分能换的粮食。现在用券能换,以后也能换,侯府的印章就在上面,苏姑娘和楚将军都担保,绝不会不认。如果大家暂时不想换,券还能攒着,等铁坊铸了锄头、医棚进了草药,随时能换。大家放心吧,这工分券绝对有保障。”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诚恳,试图让大家相信工分券的价值。
苏晚也走上前,手里拿着一张十分工分券,对着大家说,她的神情从容而坚定:“我这里有张券,现在就去换一匹棉布,大家看着。”说着,她就走到缝纫坊,用券换了一匹蓝布,举起来给大家看:“你们看,是不是真能换?以后大家挣了券,想换什么就换什么,不用再等铜钱,也不用怕想要的东西没有。我们会根据大家的需求,让工坊和医棚提前准备,保证书能换到大家需要的东西。大家要相信我们,这工分券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更方便。”她的声音温柔而有力,让人不由自主地相信她的话。
人群中,王大叔犹豫着拿出自己的工分记录,眼神中仍带着一丝疑虑。魏小六见状,微笑着走上前,耐心地为他解释工分券的使用方法和优势,并为他换了三十分的工分券。王大叔这才半信半疑地拿着工分券去铁坊订了一把锄头,铁匠告诉他三天后就能取。王大叔这才放下心来:“看来这券真有用,以后攒着券,想换啥就换啥,方便。”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工分券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有了第一个尝试的人,大家的顾虑渐渐打消,纷纷拿着工分记录来换券。魏小六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格外开心,一边兑换一边讲解,他的声音因忙碌而略显沙哑,但仍充满热情:“一分券能换一斤粮,五分券能换半匹布,十分券能换一把锄头,大家记清楚,别换错了。这工分券可方便了,大家以后就不用再为兑换的事情发愁了。”永嘉也来帮忙,给大家发兑换说明,上面用简单的图画标出每种券能换的东西,不识字的流民一看就懂。她的动作轻柔而迅速,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耐心地为大家解答疑问。
推行到第三天,工分券就彻底被大家接受了。有人用工分券换了草药,给家里的老人治病,那眼神中充满了对工分券的感激;有人换了农具,在城外开垦了一小块地,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还有人攒着券,说要等冬天换件厚棉衣,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魏小六看着账本上整齐的工分券兑换记录,再也没有之前的混乱,心中满是成就感,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苏姑娘,您看,现在兑换顺利多了,大家挣工分的积极性也高了,昨天还有人主动申请去挖地道,说要多挣些券换东西。这工分券可真是个好办法啊。”
苏晚看着账本,心中也满是欣慰。魏小六从一开始的怯生生,到现在能独立提出新政并顺利推行,成长得飞快。这工分券不仅解决了兑换难题,还让侯府的管理更加规范,形成了初步的经济体系,以后流民越多,管理起来也越方便,更有利于筹粮和稳定流民生活。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魏小六的赞赏和对未来的信心:“小六,你做得很好。这工分券的推行是一个很大的成功,我们要继续努力,让流民营变得更好。”
楚宴从军营回来,听说工分券推行顺利,也很高兴,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个好开端,以后我们还能根据情况调整,比如工分券能在工坊之间流通,铁匠能用券换木工的桌椅,木工能用券换缝纫坊的棉布,这样工坊之间也能互相配合,效率更高。我们要不断完善这工分券制度,让它更好地为流民营服务。”
当天晚上,魏小六在帐篷里整理工分券的库存,看着分类整齐的券,心中满是自豪。他想起父亲之前贪污内库的事,再看看现在自己做的事,心里更坚定了要好好干的决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执着,仿佛在心中默默发誓。他要靠自己的本事,帮苏姑娘筹粮,帮流民们过上好日子,也为父亲赎罪。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决心要努力前行,为流民营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微弱的灯光下,他继续认真地整理着工分券,仿佛看到了流民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