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曹操收起笑意,思忖良久,终于下定决心:
“明日再谈,可承认刘骏实控徐州及九江、庐江两郡,封其徐州牧、伏南将军。但必须让他承诺出兵助我抗袁,并自备钱粮。
至于扬州,咬定其余郡县已归孙策管辖,朝廷不再干涉。”
“喏。”众人领命。
之后,将细节彻底定下,众文武方才各自散去,自作准备。
而另一边,驿馆内,贾诩也在灯下沉思。
副使低声说道:“先生,今日曹操等人似有松动。只是如此明着趁火打劫,曹操当真会答应?”
贾诩淡淡道:“袁绍势大,曹操急需外援。我主所提要求,虽看似过高,但还在可接受边缘。明日,他们必会抛出最终条件,核心便是联合抗袁。玉玺反倒是其次。”
“那我们是答应,还是……”
“答应,为何不答应?”贾诩诡笑道,“袁绍是曹操大敌,亦是我主北面之患。联手除之,符合我方利益。
但如何出兵,出多少兵,何时出兵,战后如何分润,这里面的文章大了去了。明日,需在这些细节上,再争一争。”
他铺开地图,手指点在冀州一带:“关键不是答应与否,而是如何让我方付出最小,获利最大。同时,要防着曹操过河拆桥。”
袁绍与曹操一分出胜负,不管谁输谁赢,必然都会与徐州翻脸。
正应了那句老话: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亦没有永远的敌人。
次日,谈判再开。
果然如贾诩所料,曹操方主动提出联合抗袁的提议,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最终的疆界和官爵方案。
此方案与昨夜商议大致不差,但在钱粮支援和出兵细节上,提出了更具体更过分的要求。
贾诩据理力争,尤其在出兵时间和规模上,强调广陵新定,需要时间稳定内部,只能提供有限支援。
双方又是一番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
大战开始,刘骏需派遣至少一万精锐,北上策应曹操主力。
同时,徐州还需要陈兵琅琊,抑制袁谭大军,使其不得西进。战后,则依据战功分割袁绍地盘,靠近青州的部分可考虑划归刘骏。
至于扬州方面,曹操方咬死朝廷已下诏确认孙策对扬州的管辖权,无可更改。只能默认刘骏占领淮南之地。
贾诩心知这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便不再纠缠,反而表示愿与孙氏和平共处。
曹操众人脸上带笑,实际暗自嘲讽:你主强纳孙、周二人未婚妻,还能和平共处?当真是天大笑话。
对面这伙人在想什么,贾诩自然知道。他心中不以为然:妇人之事,有与无,江东皆会与徐州为敌。主公夺人未婚妻子,反倒灭敌威风,实则是好事一桩。
即使曹操作诗令人诋毁,哈哈,笑死,主公纳美,只会令人羡慕。又不是与曹操一样,因美色损将死儿。
双方各自心中埋汰对方主公,脸上客客气气。完美阐释了什么叫脸上笑眯眯,心里妈卖皮。
谈判持续数日,最终敲定所有细节。
一纸盟约,在司空府内签订。双方面上带笑,心中却各怀鬼胎。
盟约既成,贾诩不再耽搁,即刻辞行,带着朝廷的正式诏书和封赏旨意返回广陵。送迎玉玺之事最终定在建安五年新春之时。
曹操亲自送贾诩出府门,执手相语,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
“文和回去,代我向仲远问好。此次共抗强敌,你我双方当同心协力才是。”
贾诩躬身行礼:“司空放心,诩定当转达。我主必不负朝廷所托,誓与司空戮力同心!”
马车驶离许昌,贾诩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城墙,眼神冰冷。
他知道,这份盟约脆弱得像一张纸,袁绍的压力一旦解除,或者某一方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撕毁盟约只在顷刻之间。
视角转回另一边。
婚礼过后,刘骏在庐江又停留了十余日,彻底将军政事务安排妥当。
他任命黄忠为郡守,辅以从广陵调来的干吏,并留一万兵马镇守庐江、巩固防务。
一切安排就绪后,刘骏正式启程返回淮安。
此番同行者,除了赵云等原班人马,还有大小乔,以及新效力的诸葛瑾。
车驾辚辚,旌旗招展。
队伍经九江郡,停留数日重赏张绣等留守将士,再次一路向东。
此时,喜讯传来,张辽成功夺取合肥等地,彻底占领淮南全境。
至此,刘骏势力范围南有长江天险,北有淮水护持,安全性大增。
刘骏大喜过望,再次下令重赏张辽及全军将士。
班师大军一路前行,不久进入广陵境内。
马车上,小乔好奇地掀开车帘一角,打量着窗外陌生的景色。
大乔则安静地坐着,手中捧着一卷书,却是许久未翻一页。她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即将抵达的淮安,那将是她们未来长久生活的地方。
刘骏骑在赤兔马上,开始再一次打趣并辔而行的赵云。
“子龙,秋儿那丫头知道你要娶她,是何反应?”刘骏笑问。
这一路,他已经变着花样问了十几次,把赵云调戏得人都麻了。
主公可真八卦啊。
赵云难得地露出些许窘迫:“回主公,云还未正式向她提亲。只是上次回淮安,与她说过心意。”
“哈哈,原来如此!放心,文姬信中说,秋儿那丫头听说后,欢喜得很,正在加紧绣嫁衣呢。”
刘骏大笑,“待回去,我便为你们主持婚礼,断不能让我的常胜将军委屈了。”
“谢主公!”赵云脸上泛起红光,一本正经拱手。
说笑间,刘骏目光投向北方,思绪已飞得更远。
庐江已定,南方暂安。
但北方的曹操和袁绍,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官渡之战的序幕,恐怕快要拉开了。自己如今坐拥徐州、两郡之地,兵精粮足,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巨变中,该如何自处?是趁火打劫,还是隔岸观火?
贾诩当真能凭口舌之利,为己挣得几分好处?
还有诸葛亮!从诸葛瑾处得知,诸葛亮如今可能去了颍川。不知什么时候会回返,今年,他该有十八了吧?
“历史”上,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
此时去找他出仕,合适吗?提前八、九年,会不会让他历练不足,反而弄巧成拙,损失掉一员绝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