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二年,正月。
建安港的晨雾中,一艘伤痕累累的“探索号”缓缓入港。船帆破碎,船身布满修补的痕迹,但桅杆上飘扬的唐汉字旗依然醒目。
码头上早已挤满了迎接的人群,曹植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在栈桥等候。
船刚靠岸,一个瘦削的身影就踉跄着走下跳板。是航海探险官郑和——这是周循麾下最富经验的航海家,八个月前奉命寻找通往东海的航道。
“臣……幸不辱命。”郑和跪地呈上一卷海图,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曹植亲自扶起他,展开海图的刹那,呼吸不由得一滞。图上清晰地标注出一条绕过大陆最南端的航道,通往一片全新的海洋——东海(大西洋)。更令人震惊的是,图边缘还勾勒出另一片大陆的轮廓。
“这里,”郑和的手指落在一个标记上,“我们称之为‘好望角’。绕过这里,就能进入东海。我们在东海航行了两个月,发现了这个。”
他示意随从抬来几个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是各种前所未见的物产:色彩斑斓的鹦鹉羽毛、香气奇特的木材、还有几块带着特殊纹路的金锭。
“我们遇到了一些土着,”郑和继续汇报,“他们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但通过图画交流,我们了解到东方确实存在一个强大的文明。这些金锭上的纹路,据说就来自那个文明。”
消息很快传开,整个建安城都沸腾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灯会上,通往东海的航道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酒楼茶肆里,说书人已经开始讲述郑和船队的冒险故事,商人们则在盘算着东方贸易的利润。然而在王府的密室里,气氛却格外凝重。
“此事关系重大。”曹植指着海图,“若东方真有强大文明,我们该如何应对?”
刘晔沉吟道:“当务之急是确认这个文明的真实情况。郑和所见,毕竟只是皮毛。”
周循(字绍熙)的身体已大致康复,他提出建议:“可派一支精干船队,携带厚礼,正式出使。”
“若是陷阱呢?”曹仁持谨慎态度,“别忘了罗马人的教训。”
徐晃却主张积极应对:“与其坐等对方找上门,不如主动了解。若真是友好文明,可结为盟友;若是敌人,也好早做准备。”
经过激烈讨论,曹植最终决定:组建东海远征舰队,由周循任统帅,郑和为向导,携带学者、工匠、商人各百人,出使东方。
接下来的三个月,整个唐汉王国都为这次远征忙碌起来。
船厂日夜赶工,新建的五艘“远征级”战舰采用了最新技术:水密隔舱、可调节帆具、改进的导航设备。格物院专门研制了防坏血病的干菜、更精确的航海罗盘、以及用于记录的防水纸。
钟繇主持编写了《东海交涉指南》,收录了可能用到的各种语言的简单词汇。刘晔则负责培训使团成员,教导他们如何观察异邦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
最精心准备的是礼物:玛雅玉器、印加黄金工艺品、奇穆青铜器、中原的丝绸瓷器,以及唐汉自产的特色商品,可谓集新旧大陆精华于一体。
四月十八,黄道吉日。
建安港旌旗招展,远征舰队整装待发。五艘战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艘配备船员二百,士兵一百,另有各类专业人才。
曹植亲自到码头送行。他将一面绣着“通四海”的锦旗授予周循:
“绍熙,此去万里,不仅要扬我国威,更要虚心学习。若遇强敌,不可轻战;若遇弱邦,不可欺凌。记住,我们代表的是整个唐汉的颜面。”
他又对郑和说:“海上风涛险恶,务必谨慎。早去早回。”
辰时三刻,顺风起航。
舰队在万众瞩目下缓缓驶出港湾,白帆渐渐融入海天之际。码头上,有人欢呼,有人祈祷,还有人默默垂泪——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归来。
曹植在望海楼一直站到日落,直到最后一叶帆影消失在地平线。
接下来的日子,等待成了最煎熬的事情。
王府专门设立了“东海司”,负责与远征舰队保持联系。通过在沿海各据点建立的信鸽网络,舰队每十天可以传回一次消息。
第一个月,消息正常:舰队顺利绕过好望角,进入东海。
第二个月,消息令人振奋:发现数个岛屿,居民友好,换得大量新奇物产。
第三个月,消息开始异常:遭遇特大风暴,损失一艘补给船。
第四个月,消息中断了。
整个夏天,再没有一只信鸽飞回。
朝中开始出现非议。有人认为舰队已经遇难,有人怀疑周循叛逃,更有人主张立即组建第二支舰队前往搜寻。
曹植力排众议:“绍熙非轻诺之人,郑和乃航海奇才。再等等。”
等待期间,他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下令在好望角建立永久中转站,派驻军队和工匠。无论远征舰队能否归来,这条航道必须保持畅通。
天启二十二年,九月九日。
当几乎所有人都已放弃希望时,望海楼上的哨兵突然发出惊呼:
“船!船回来了!”
港口的钟声急促响起,人们涌向码头。
远方,三艘战舰缓缓驶来。比起出发时的光鲜,此刻它们显得破败不堪,船体布满修补的痕迹,船速也慢了许多。但桅杆上那面“通四海”的锦旗,依然在风中飘扬。
周循是被抬下船的。他瘦得脱了形,但眼睛异常明亮。
“王爷,”他挣扎着起身,“我们……到了!”
他带来的消息,震惊了所有人:
在东海对岸,确实存在一个强大帝国。那里有高耸的石质建筑、发达的水利系统、独特的象形文字。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被称为“阿兹特克”的帝国,竟然也使用类似农历的历法,同样崇拜太阳神。
“他们很强,”周循喘息着说,“但内部矛盾重重。我们到达时,他们正在与周边部落征战。”
使团带回了大量珍贵的资料:阿兹特克人的历法抄本、草药图谱、建筑图纸,还有几名自愿前来的阿兹特克学者。
当晚,曹植在王府设宴为远征队接风。
周循详细汇报了旅途见闻:如何与阿兹特克皇帝蒙特祖马会面,如何用丝绸换得通行权,如何帮助一个受压迫的部落而获得他们的友谊……
“最重要的是,”周循说,“阿兹特克人告诉我们,在更北方,还有白皮肤的人建立的国家。”
这个消息让宴会顿时安静下来。
“又是罗马人?”曹仁问。
“不,”周循摇头,“据描述,应该是另一个欧罗巴国家。阿兹特克人称他们为‘神使’,但这些‘神使’正在用武力征服周边部落。”
宴会结束后,曹植独自登上望海楼。
东方的海面上,新月如钩。他想起远征舰队出发时,自己说过的话:每一个结束,都是新的开始。
现在,通往东方的大门已经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正在向他们招手。
但同时,更多的挑战也将接踵而至。
“传令:明日大朝会,议定东海战略。”
海风送来远方的气息,这一次,是来自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