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莱美的喧嚣与辉煌,随着斯台普斯中心灯光的渐次熄灭而缓缓沉淀。然而,对于陈诚而言,属于他的“颁奖礼”似乎才刚刚开始——从颁奖现场回到比弗利山庄别墅的那一刻起,他的手机就仿佛变成了一座永不沉寂的热线中心。
第一个打进来的,是他宿舍的三位兄弟,电话直接开了免提,那熟悉的、带着京腔和青春热血的声音几乎要冲破听筒。
“诚子!我操!牛逼大发了!” 芦芳生的嗓门最大,激动得语无伦次,“格莱美!五个!五个啊!我们仨在宿舍里都快把房顶给掀了!楼下大爷都上来骂人了!”
罗晋的声音相对冷静,但透着由衷的兴奋:“诚哥,我们都看着呢!直播信号断断续续的,但每次你上台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太提气了!给咱们北电,给咱们中国人长脸了!”
朱亚文则抢过话头,关注点一如既往的实在:“诚子,那奖杯是纯金的吗?沉不沉?回来可得让兄弟们摸摸,沾沾仙气!以后咱就用它来装瓜子壳,那档次,啧啧……”
陈诚听着兄弟们毫无修饰的欢呼和调侃,脸上露出了今晚最放松、最真实的笑容。仿佛一下子从洛杉矶的星光大道,回到了北京电影学院那间略显拥挤却充满温度的宿舍。他笑骂道:“滚蛋!还装瓜子壳,亚文你就这点出息!放心,奖杯给你们留着,到时候别说摸,抱着睡觉都行!”
兄弟几个又插科打诨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挂了电话。这份毫无隔阂的兄弟情谊,是他在这个名利场中最重要的锚点之一。
紧接着,电话开始来自国内娱乐圈的各个角落,仿佛一张无形的人脉网络被瞬间激活。
姜文的电话言简意赅,声音一如既往的浑厚有力:“小子,干得漂亮!给咱这边挣了面子!回来喝酒!” 话语短促,却充满了前辈的认可与豪气。
韩三平的来电则更显稳重:“陈诚,恭喜你!这是你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电影人、音乐人的骄傲。证明了我们的人才是世界级的!继续努力,期待你带来更多好作品。” 官方的口吻下,是难以掩饰的欣赏与支持。
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和王中磊几乎是轮流上阵,语气中除了祝贺,更多了几分商人的敏锐:“陈诚,这下你可真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就连一向眼高于顶的叶大英,也难得地亲自打来电话,语气带着几分复杂的感慨:“后生可畏啊!陈诚,你这一步,走得比我们这些老家伙想象的还要远,还要快。好!很好!”
香江那边,谢霆锋的电话带着他特有的、略带不羁的真诚:“诚仔,厉害!我在电视前给你鼓掌了。下次来香港,必须好好教我两招,怎么才能让那帮老外这么服气?” 言语中既有佩服,也带着同辈之间较劲的意味。
而郭富城的来电则显得格外温和与提携:“阿诚,恭喜!作为华人,看到你在国际舞台上取得这样的成就,我真的非常开心和自豪。你做到了我们很多人想做的事情,继续加油,华流靠你们年轻人了!”
最让陈诚心头一暖,甚至有些眼眶发热的,是来自湖南的越洋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虽然比语气中虚弱,却带着清晰的生命力与喜悦。
“阿诚……”是梅艳芳的声音,“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好威水啊!(粤语:好威风)拿着那个奖杯,站在上面……真好!” 她的语气有些激动,微微带着喘息,但精神头显然很好。
“梅姐”陈诚的声音不自觉地放柔,带着由衷的关切,“您身体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秦老先生怎么说?”
“我好多了,真的好多了。”梅爱芳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笑意,“阿梅今天特别精神,说是要看你拿奖,一直撑到很晚。秦老先生说她的脉象越来越稳,恢复得比预期还好。”
梅艳芳接过话,语气带着劫后余生的唏嘘与感激:“阿诚,多谢你。如果不是你坚持要我来内地找秦老先生,我恐怕……”她顿了顿,转而用更轻快的语气说,“不说这些了!看到你现在这样,梅姑不知道多开心!你为我们华人争光了!”
听着梅姑中气足了不少的声音,陈诚心中那块关于她命运的大石,终于彻底落下。改变历史,拯救生命所带来的满足感,甚至超越了手握格莱美奖杯的荣耀。
应付完这一波接一波的祝贺浪潮,窗外的洛杉矶已是深夜。陈诚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心中却有一个名字越来越清晰——茜茜。
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拨通了那个烂熟于心的号码。此刻的国内,正是阳光明媚的白天。
电话几乎只响了一声就被接起,仿佛电话那头的人一直就在守着它。
“哥”刘亦菲清甜而带着一丝急切的声音传来,背景有些嘈杂,似乎是在片场休息的间隙,“我看到了!我都看到了!虽然信号不好,卡了好多次,但每次你上台我都看到了!哥,你太棒了!”
小姑娘的声音里充满了毫无保留的崇拜与喜悦,像一股清泉流过陈诚的心田。
“茜茜,”听到她的声音,陈诚所有的疲惫仿佛都烟消云散,语气是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温柔,“在片场怎么样?累不累?”
“我不累!”刘亦菲急忙说,“哥哥,你才累呢!拿了那么多奖,要上那么多次台,还要说那么多话……你那个调侃摇滚歌手的发言,我在电脑前都笑出声了!还有,你感谢王老师他们的样子,好认真,好帅!”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分享着看直播时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心情。陈诚就静静地听着,偶尔回应几句,嘴角始终噙着笑意。他们聊音乐,聊拍戏,聊各自的见闻,聊一些毫无营养却乐在其中的小事。半个多小时就在这温馨的电波中悄然流逝。
电话那头,刘晓丽看着女儿抱着手机,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时而娇嗔,时而欢呼的样子,无奈地摇了摇头。她走过去,轻声提醒:“茜茜,一会儿还有戏要拍,别聊太久了,让你哥也休息一下。”
刘亦菲这才依依不舍地对电话说:“哥,妈妈催我了……你要好好休息哦,不准太累了!等你回来!”
“好,听阿姨的话,好好拍戏。”陈诚柔声答应,“我很快就回去。”
挂断电话,刘晓丽看着女儿依旧红扑扑的小脸,忍不住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助理低声道:“你看他们俩,感情是真好。陈诚这孩子也是,对茜茜是真心实意的宠,跟亲哥没两样。我是真放心。”
助理也笑着附和:“是啊,陈先生对亦菲那是没得说。有这样的哥哥护着,是亦菲的福气。”
刘晓丽欣慰地点点头,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电话那头那个她口中“跟亲哥没两样”的年轻人,此刻正望着洛杉矶的夜色,心里盘算的,却是如何在她女儿成年之后,将这份“兄妹之情”悄无声息地转化为另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陈诚的“图谋不轨”,隐藏在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恰到好处的界限之下,堪称一场布局长远的耐心“狩猎”。
而这一切,沉浸在兄长宠溺中的刘亦菲尚且懵懂无知,而洞察世事的刘晓丽,这一次也罕见地“看走了眼”。
与此同时,网络的狂欢才刚刚进入高潮。国内的互联网上,陈诚格莱美狂揽五奖的消息如同核弹爆炸,冲击波席卷每一个角落。
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用最大号的字体写着:“东方奇迹!陈诚格莱美之夜横扫五奖,创造华人音乐历史!”
社交媒体上,#陈诚格莱美五杀#、#陈诚Viva La Vida#、#陈诚的获奖感言有多秀# 等话题牢牢霸占热搜前几位,后面都跟着一个鲜红的“爆”字。
粉丝们陷入了疯狂的庆祝:
“我哭死了!看着诚哥一次次走上那个舞台,每一次说‘this is chen cheng from china!’,我都热血沸腾!”
“《Viva La Vida》拿下年度歌曲!实至名归!这歌词这格局,吊打好吗!”
“哈哈哈,诚哥是喜剧人吧!调侃摇滚圈,自嘲没词了,他怎么这么好玩!粉了粉了!”
“以前觉得他高冷,现在发现是闷骚!爱了爱了!”
“看到没有!这就是实力!什么国际壁垒,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是纸老虎!”
他的路人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暴涨。以往或许有人觉得他过于低调神秘,但这次格莱美上的强势表现和风趣谈吐,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他的认知——一个有实力、有才华、有格局,还不乏幽默感的超级偶像。
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注入了无数年轻人心中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在西方主导的流行文化最高殿堂站到顶峰,而且是以一种如此潇洒从容的姿态!”
一些专业的音乐评论人和媒体也纷纷发文深度剖析:
乐评人郝雷在专栏中写道:“陈诚的胜利,不仅仅是几首爆款单曲的胜利,而是音乐审美、制作理念和文化自信的胜利。他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元素,既有国际化的流行听觉,又不失东方的哲学内核。格莱美认可了他,某种意义上,也是认可了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的音乐可能性。”
《南方娱乐周刊》则发表特评:“从《童话》的柔情到《Viva La Vida》的史诗,陈诚证明了其创作视野的广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格莱美的巅峰时刻,他没有迷失在赞誉中,而是清晰地喊出‘这只是开始’。这份定力与野心,或许才是他未来能走得更远的关键。”
所有的赞誉、分析、狂欢,都通过电波和网络,汇聚到比弗利山庄那座安静的别墅里。
陈诚放下终于安静下来的手机,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洛杉矶的灯火如同铺洒在地上的星河,璀璨,却带着一丝冰冷的距离感。
他成功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站上了世界流行文化的舞台中央。但他心里清楚,格莱美的五座奖杯,既是加冕,也是更高的起点。它们带来的不仅是荣誉,还有更重的责任、更高的期待,以及更复杂的局面。
华纳兄弟的热情会更加高涨,合作邀约会雪片般飞来,但觊觎和挑剔的目光也会更多。国内的市场会将他捧上神坛,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他从未忘记。
这一次,陈诚在格莱美之夜连获五座大奖,是给了香港娱乐圈的某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其实,香港的某一些娱乐圈的人,他们根本就不懂陈晨这个人,可以这样说,陈诚从来就没有在乎国内外的奖项,能拿固然是好事,不能拿也无所谓,这就是一个重生者的底气所在。
他从生而来的意义,就是要带着他心爱的人,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看尽世间的一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