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计划的宏大叙事,被陈默一句“最小可行产品”拉回了地面。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氛围,既有战略聚焦后的清晰,又有面对具体难题的凝重。蓝图很美,但第一步该如何落下,才能既验证方向,又不至于陷入泥潭?
方哲率先行动了起来。他将原本为“方舟”计划组建的庞大技术预备队,精简为一个仅有七人的核心突击队,代号“灯塔”。成员是他亲手挑选的,涵盖了区块链、联邦学习、后端架构和前端交互的顶尖好手,每个人都清楚,他们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完成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验证。
突击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陈默圈定的那个“最小可行产品”——为云山翠冠茶构建从产区到沃尔森超市的品质溯源闭环。
“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具体,也更棘手。”在“灯塔”小组的第一次闭门会议上,方哲开门见山,“云山翠冠茶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风味和绿色健康的品质。产区能够提供的数据包括茶园的海拔、土壤成分检测报告、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记录、采摘时间、以及最终产品的农残检测报告。沃尔森超市关心的是,这些数据如何能让他们向消费者证明‘这茶确实更好’,并且这个过程不能太复杂,不能增加他们太多额外工作。”
“难点在于,”负责联邦学习算法的工程师李明接口道,“产区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的记录本和电脑里,格式不一,有些甚至是手写的。我们要在不要求他们大规模改造内部系统的前提下,安全地获取这些数据用于模型训练。而且,这些数据涉及他们的种植‘秘方’,敏感性极高。”
“区块链这边也不好办。”负责底层架构的王珂推了推眼镜,“如果每条数据,比如每一次施肥记录都上链,Gas费(区块链交易费用)和存储成本会很高,性能也可能无法满足沃尔森扫码查询时的实时性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一种链上链下协同的机制,关键摘要信息上链保证不可篡改,详细数据存储在链下,通过哈希值锚定。”
会议室的白板上,很快被各种技术难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填满。争论时有发生,有时是为了一个加密算法的选择,有时是为了数据流转路径的设计。他们没有追求技术的完美和前瞻,而是紧紧围绕着“云山翠冠”这个具体场景,寻找“足够好、且能用”的解决方案。
最终,他们确定了一个极其务实的技术方案:在产区部署一个轻量级的“数据采集网关”,通过预设的模板,引导茶农和合作社工作人员以标准化格式录入关键数据,并支持拍照上传一些原始凭证。数据在网关端即进行加密和预处理。联邦学习的任务,不是构建一个复杂的风味预测模型,而是先做一个相对简单的“品质一致性验证”模型——利用多个茶园的数据,共同训练一个能够识别茶叶品质是否符合“云山翠冠”基本标准的分类器,而各茶园的具体种植细节数据,则保留在本地,不被其他方获取。
区块链则只记录最关键的“事件锚点”,比如“批次A茶叶于x月x日完成农残检测,结果合格,哈希值为xxx”,“批次A茶叶于Y月Y日入库沃尔森xx仓库,哈希值为YYY”。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这些关键事件的可信记录,以及由模型输出的“品质一致性评分”,并能够链接到链下查看更详细的、由产区授权公开的种植环境照片等非敏感信息。
这个方案牺牲了通用性和部分技术上的优雅,但它目标明确,资源投入可控,并且直指“价值信任”的核心——让关键品质信息变得可信、可查。
就在技术团队埋头攻坚的同时,林薇也带着精简后的市场方案,再次拜访了沃尔森超市的采购总监赵宏和云山茶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老周。
这一次,她没有描绘“开放式价值协同网络”的宏大远景,而是将一份极其简单的“试点合作建议书”放到了对方面前。
“赵总,老周,我们不谈虚的。”林薇开门见山,“我们就做一个极小的试验。目标只有一个:让买了云山翠冠茶的消费者,用手机扫一下码,就能确信自己买到的是真东西,是好东西,能看到它从哪里来,经历过哪些关键环节。我们就试三个月,范围只覆盖云山合作社的三个核心茶园和沃尔森在本市的五家核心门店。”
她看着赵宏:“对沃尔森来说,不需要改变现有的采购和入库流程。我们会在茶叶包装上增加一个带有NFc芯片的溯源标签,沃尔森仓库在收货时,用手持设备扫描一下标签,完成‘入库’信息上链确认即可。后续的消费者扫码查询,全部由我们‘智伞’的平台承接。我们希望借此帮沃尔森提升‘云山翠冠’这个高端单品的消费者信任度和复购率。”
她又看向老周:“对合作社来说,需要配合我们的技术人员,在三个试点茶园安装轻量级的采集网关,并安排专人按照要求录入规定的种植和加工数据。我们知道这增加了工作量,所以在试点期间,我们免费提供所有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并且,”她顿了顿,“我们可以将试点阶段产生的所有消费者扫码查询数据,以及基于这些数据形成的市场洞察报告,独家提供给合作社,帮助你们更好地了解消费端反应。”
林薇的提案,极大地降低了双方的合作门槛和风险。对沃尔森而言,几乎是零成本尝试一种新的营销和品质背书方式;对合作社而言,除了少量人力投入,几乎是无偿获得了一次数字化升级和市场洞察的机会。
赵宏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如果只是这么小的范围,不影响现有流程,我可以推动试试。毕竟,‘信任’两个字,现在对高端商品太重要了。”
老周则更关心数据:“林总,你保证我们的数据,特别是具体的施肥、用药记录,不会被别人看到?”
“我们采用联邦学习技术,您的原始数据始终加密存储在您自己的网关里,我们和沃尔森都无法直接查看。上链和用于模型训练的,都是处理后的、不暴露您核心秘密的信息。这一点,我们的技术协议里会写清楚,具有法律效力。”林薇肯定地回答。
经过几轮细节磋商,一份仅限于“云山翠冠茶品质溯源试点”的三方合作协议终于签署。这份协议,与当初构想的“价值协同网络”平台协议相比,其范围和深度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它标志着“方舟”计划,终于从构想迈出了走向现实的第一步。
资源,始终是紧绷的弦。陈默严格遵循着“百分之三十”的投入红线,这意味着“灯塔”小组必须高效利用每一分钱和每一个人工日。他们没有独立的测试环境,只能利用现有平台的空闲服务器资源进行搭建;他们买不起顶级的区块链节点服务,只能自己搭建轻量级联盟链,并反复优化代码以降低消耗;为了赶进度,团队成员经常在公司打地铺,方哲也亲自上阵,解决一个棘手的加密算法兼容性问题。
与此同时,公司原有的业务并未停摆。林薇的团队依然在为华商银行项目的后续优化和其他金融客户服务;刘强的运营团队依然在维护和拓展社区平台;“微光成长计划”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只是所有人都知道,公司的技术核心和最精锐的小分队,正在为一个更遥远的未来而奋斗。这种“双线作战”的压力,考验着整个组织的平衡能力和管理智慧。
两个月后,一个看似简陋但运行稳定的“云山翠冠茶品质溯源mVp(最小可行产品)”系统,终于在测试环境跑通。当第一个贴着NFc溯源标签的茶叶罐,在模拟的沃尔森仓库被扫描入库,其关键信息被记录到区块链上,随后又在模拟的消费者手机扫码后,清晰地显示出“产地认证”、“农残检测合格”、“品质一致性评分:优”等信息时,“灯塔”小组的办公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压抑已久的欢呼。
这欢呼声并不响亮,因为他们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前面的路还很长,这个mVp还非常粗糙,需要经历真实市场的检验和迭代。但这一步,意义非凡。
它证明了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通过极致的聚焦和务实的技术路线,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价值信任”理念,是能够被具象化、被实现的。它就像在螺蛳壳里,硬是做出了一场精巧的道场,虽然局促,却五脏俱全,蕴含着无限的生机。
陈默看着演示系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他对身边的方哲和林薇说:“看,蓝海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一寸一寸用代码、用谈判、用汗水趟出来的。这个小小的茶叶罐,就是我们驶向蓝海的第一叶扁舟。接下来,就看它能不能经得起真实风浪了。”
最小可行产品的落地,为“智伞”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让所有人相信,那条看似被迷雾笼罩的破局之路,方向是正确的,并且,他们有能力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