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组织惰性的蔓延,陈默在高层战略会上抛出了核心命题:“秩序不是活力的对立面,就像城市治理既要规范也要生机,我们要做的是‘育活力于秩序之中’。” 基于这一思路,“智伞”启动了以“激活个体、打破壁垒、重塑文化”为核心的活力重启计划,试图在制度框架内为创新与激情开辟生长空间。
一、 KpI革新:从“结果导向”到“能力导向”
方哲牵头对考核体系进行了刀刃向内的调整,核心是打破单一量化指标的束缚,让创新不再因风险而却步。
1. 双团队拆分机制
借鉴成熟的业务运作模式,将研发与业务部门均拆分为“稳健组”与“探索组”。稳健组聚焦核心业务指标,以“完成率”“稳定性”等确定性KpI为考核核心,保障公司基本盘稳定;探索组则专门攻坚高风险创新项目,考核指标从“成功率”转向“探索深度”“方案突破性”,即使项目失败,只要形成可复用的技术文档或经验总结,同样纳入绩效加分。例如,技术部的探索组针对底层架构重构展开研究,虽未达成预期目标,但形成的技术风险评估手册被纳入知识库,仍获得了季度创新奖励。
2. 能力图谱替代粗放考核
引入数字化评估系统,将原有的笼统KpI拆解为“专业能力”“创新贡献”“协作效率”等六大核心能力维度,每个维度下设可量化的细分指标 。系统会根据员工日常工作数据自动生成“能力图谱”,清晰展示长短板。地推团队的考核中,新增“潜在创新模式挖掘量”“行业解决方案贡献度”等指标,那些深耕新型客户的员工,即便短期签约量不足,也能凭借能力提升获得认可。
3. 容错与激励并行
出台“创新容错清单”,明确规定在技术攻关、模式探索等领域的失败情形可豁免考核处罚。同时设立“创新飞轮奖”,对主动突破、形成成果的团队给予额外奖金与资源倾斜,去年四季度员工主动申报的创新项目同比增长近60%,彻底扭转了此前的沉寂局面。
二、 流程破壁:给效率留足“弹性空间”
针对流程僵化问题,流程优化委员会推出了“刚性底线+柔性机制”的组合方案,让规范与效率不再对立。
1. 分级流程与绿色通道
按事项紧急重要程度划分流程等级:常规事项走标准流程,确保合规;紧急业务(如用户故障、突发合作)启用绿色通道,由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即可启动,24小时内补全手续。市场部曾为应对客户紧急演示需求,通过绿色通道协调技术人员,仅用1天就完成了数据看板开发,既保障了响应速度,又未突破合规底线。
2. 数字化平台打通协作壁垒
升级内部协同平台,嵌入“跨部门需求匹配系统”——当某部门提出协作需求时,系统会自动根据能力图谱匹配相关专业人员组建临时攻关组 。技术中台与事业部的协作中,需求提交后1小时内即可完成人员匹配,沟通成本降低40%,以往“事不关己”的推诿现象大幅减少。
3. 流程迭代的“用户反馈”机制
每月召开“流程吐槽会”,收集员工对流程冗余环节的意见,形成优化清单。例如,原需五道审批的小额报销流程,经反馈调整后,5000元以下费用仅需部门负责人与财务双人审核,效率提升近50%,让流程真正服务于人而非束缚人。
三、 个体激活:打破成长的“玻璃天花板”
人力资源部针对“躺平”心态与职业倦怠,对晋升与激励体系进行了重构,让每个员工都能看到成长路径。
1. “纵向晋升+横向发展”双通道扩容
在原有p\/m序列基础上,增设“专业顾问”“技术专家”等横向发展通道,员工即使不走上管理岗,也能通过深耕专业获得薪资与荣誉提升。资深工程师刘强专注于数据安全技术研究,虽未晋升管理岗,但获评“首席安全顾问”,待遇与事业部总监持平,重新点燃了工作热情。
2. “进步奖”鼓励突破自我
增设季度“进步奖”,不与他人比较,仅以员工自身能力图谱的提升幅度为评选标准。新员工李妍慧入职后梳理了过往十年的项目数据,构建了基础数据库,虽未达成重大业务成果,但因专业能力提升显着获评该奖,极大激发了新人的成长动力。
3. “责任田”赋予自主权限
允许员工在完成核心工作后,认领“创新责任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优化项目,公司提供资源支持。技术骨干张磊主动认领“知识库智能化升级”项目,带领3名同事完成了智能检索功能开发,其成果被全公司推广,个人也因此获得晋升加分。
四、 文化回归:让“大家庭”温度重燃
林薇主导的文化重塑行动,将创业初心融入日常,让制度框架下的组织重获情感纽带。
1. “老故事+新实践”文化传承
整理创业初期的攻坚故事,制作成“智伞记忆”系列短视频,在新员工培训中播放;同时发起“我的创新时刻”征集活动,将员工的突破案例纳入文化手册,让新老员工都能感受到“创新基因”的延续。
2. “无边界沟通”重建情感连接
恢复每周五的“开放茶话会”,陈默、林薇等高管轮流参加,与员工自由交流;每月举办“跨部门联谊日”,通过团队游戏、项目分享等活动,打破部门隔阂,重现昔日“不分你我”的协作氛围。
3. “文化积分”强化价值认同
建立“文化积分”体系,员工主动协作、分享经验、提出优化建议等行为均可积累积分,积分可兑换培训机会、带薪假期等奖励。这种正向激励让“利他”“创新”等文化关键词从口号转化为日常行动。
半年后,“智伞”的活力指数显着回升:员工主动创新提案数量较此前增长80%,跨部门协作项目增加50%,员工满意度调研中“创新氛围”得分回升至历史高位。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刚性与文化的柔性形成了互补——流程保障了效率与合规,而活力机制则注入了创新与激情。
陈默站在季度全员大会的讲台上,展示着最新的能力图谱数据:“好的组织,应该像一棵大树,根系(制度)扎得越深,枝干(个体)越能自由生长。” 他知道,秩序与活力的平衡没有终点,只有持续迭代的起点。但这关键一步,让“智伞”在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守住了最珍贵的创业初心,也为未来的持续进化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