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犹豫一瞬,贾家山就在龙兴山侧后,山势陡峭,林深苔滑,确是易守难攻之地。但若被围困山上,无异于自绝退路。
“前隋败军曾困守贾家山,结果...”长孙无忌欲言又止。
“结果全军覆没。”李世民接完他的话,目光却愈发坚定,“但朕不是杨广,唐军也不是隋军!传令:交替掩护,退守贾家山!”
命令下达,唐军且战且退。诡异的是,高丽军并未全力追击,反而在贾家山脚下停下脚步,仿佛有所顾忌。
“他们在怕什么?”登上贾家山后,程咬金疑惑地望着山下的敌军。
张鲁面色凝重:“此地...有些不好的传说。老辈人说,贾家山是受诅咒之地,隋军阴魂不散。”
话音未落,山林间忽然起雾了。这雾来得蹊跷,分明是正午时分,却从四面八方涌来灰白色的雾气,很快将整座山笼罩得伸手不见五指。
“稳住阵脚!各营以烟火为号,保持联络!”李世民的声音在雾中传来,却仿佛被什么吞噬了一般,变得微弱而遥远。
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雾气中隐约传来厮杀声、号角声,甚至还有隋军特有的战歌!不少唐军士卒吓得面色惨白,以为真的撞见了鬼魂。
“不是鬼魂。”李世民凝神细听,“声音来自东南方向,是回声!”
他命人朝那个方向射出一支响箭,果然很快传来类似的回声,还夹杂着金属碰撞声。
“是地下空腔!”张鲁恍然大悟,“贾家山多矿洞,有些深不见底,能传声数十里!”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几个在前探路的士兵突然惊呼:“陛下!这里有个大地洞!”
众人循声而去,但见一处被藤蔓掩盖的洞口,幽深不知几许。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洞中隐约传来人语声。
尉迟敬德自告奋勇率一队精兵下洞探查。约莫半个时辰后,他们带回几个衣衫褴褛却手持精良隋弩的人。
“陛下,洞中别有洞天!”尉迟敬德难掩激动,“这些是...隋军遗族!”
原来大业八年,一支隋军残部被围贾家山,不愿投降,遂潜入山中矿洞。谁知这一躲就是三十余年,他们在洞中繁衍生息,竟形成一个小型部落,至今还保持着隋朝建制!
为首的老者见到李世民,颤巍巍行隋军礼:“大业八年骁果军校尉贾顺,参见...参见大唐皇帝陛下。”他显然还不习惯称呼唐朝皇帝。
李世民忙扶起老者:“贾校尉请起。诸位忍辱负重三十载,忠义可昭日月!”
贾顺老泪纵横:“臣等日夜盼望王师北上,重振华夏雄风。今日得见陛下,死而无憾矣!”他忽然想起什么,“陛下快随我来,洞中有退敌之策!”
在贾顺引领下,唐军高层进入地下世界。谁都没想到,贾家山地下早已被挖成一座巨大的迷宫,其中仓库、兵坊、粮窖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引地下河建成的水源系统。
最让人震惊的是,洞中竟然保存着大量隋军制式装备,虽然老旧,却保养得宜。
“这些都是大业年间打造的。”贾顺抚着一架床弩,如抚爱子,“我们日日打磨,就盼有朝一日能重见天日,雪耻报国。”
李世民忽然问:“方才洞外传来的隋军战歌...”
贾顺微笑:“是孩子们在操练。洞中日子枯燥,我们就教他们唱军歌、习战阵,免得忘了根本。”
洞中确实有不少年轻人,虽然面黄肌瘦,眼神却锐利如鹰。他们好奇地打量着唐军装备,对比着自己的隋式衣甲。
当夜,李世民与贾顺长谈。原来贾家山地下不止这一处洞穴,而是四通八达的网络,有些通道甚至能直通山外!
“泉盖苏文不敢强攻,就是怕这些暗道。”贾顺道,“当年高丽军围困我们,吃过不少暗亏。”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李世民心中形成。他立即召集众将,指着贾顺提供的地下地图:“朕要亲率一支部队,从暗道绕到敌后,奇袭高丽大营!”
众将大惊,纷纷劝阻。皇帝亲自冒险深入敌后,万一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正因为朕亲去,才能最大程度调动敌军。”李世民目光灼灼,“敬德、咬金随朕同去。无忌、李绩留守,与贾校尉配合,听到信号就从正面佯攻。”
子时正,三百精兵跟随李世民潜入地下。暗道幽深曲折,有些地段仅容一人匍匐通过。隋军遗族作为向导,熟练地在迷宫般的通道中穿行。
约莫两个时辰后,前方传来微弱的光亮——出口到了!
李世民悄悄拨开洞口的藤蔓,但见月光下,高丽大营就在眼前不过里许。营中灯火稀疏,显然没想到唐军会从地底钻出。
“发信号!”李世民低声道。
三支响箭冲天而起,在夜空中炸开红色光焰。顿时,贾家山方向杀声震天,留守唐军从正面发起猛攻。
高丽军注意力被吸引过去时,李世民率奇兵如猛虎出柙,直扑中军大帐。
奇袭的效果远超预期。高丽军根本没想到唐军会从背后杀出,顿时阵脚大乱。李世民一马当先,天子剑在月光下划出致命弧线,直取中军大帐。
帐中冲出的却不是泉盖苏文,而是个靺鞨酋长打扮的壮汉。语言不通,双方即刻厮杀在一起。
与此同时,贾家山正面战场也出现奇观:无数“隋军”从地下涌出,打着早已褪色的隋朝旗帜,却配合唐军作战。不少高丽兵吓得魂飞魄散,以为隋军阴魂真的来复仇了。
战至天明,高丽军溃败三十里。唐军缴获粮草军械无数,更重要的是重创了敌军主力。
收兵回营后,李世民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清点战果、抚恤伤亡。当看到贾顺带着的隋军遗族伤亡近百时,他久久不语。
“陛下不必伤感。”贾顺反而安慰他,“这些孩子从小听祖辈讲抗敌故事,今日能真刀真枪与高丽人一战,虽死无憾。”
李世民忽然问:“贾校尉可知这山为何叫贾家山?”
贾顺一愣:“据说是隋初有个贾姓将军在此战死...”
“不。”李世民目光深远,“从今日起,这山因你贾顺而名!朕要在此立碑,记下隋唐两军并肩作战之事,让后世永志不忘!”
三日后,贾家山顶竖起一座巨碑。碑阳刻着此次战役经过,碑阴则密密麻麻刻着所有阵亡者的姓名——无论是唐军还是隋军遗族。
揭碑仪式上,李世民亲手将一杯酒洒在碑前:“自周秦以来,华夏屡遭侵扰,然血脉不绝,文明不熄,凭的就是这般忠烈之气!今日朕在此立誓:凡为华夏捐躯者,无论朝代,皆是我大唐英烈!”
话音刚落,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一道闪电劈在不远处的老松上,树身轰然开裂,露出其中空洞——竟藏着一具保持挥剑姿势的骷髅!骷髅身上隋朝铠甲尚未完全腐朽,腰间铜牌上依稀可辨“骁果军”字样。
全军肃然。贾顺扑通跪地,泪如雨下:“是...是贾彪叔父!大业八年断后殉国的敢死队长!”
李世民解下自己的披风,郑重覆在骷髅身上,而后亲自将其遗骨重新安葬在碑旁。葬礼进行时,暴雨倾盆而下,冲刷着贾家山上的血污,却在碑前神奇地分流而过,仿佛有无形屏障护持。
雨停后,夕阳破云而出,照在碑上新刻的字迹上:“隋唐英烈,共卫华夏”。八个大字血色殷红,竟似用朱砂渗入石骨。
是夜,李世民召贾顺密谈。
“贾校尉今后有何打算?”
贾顺沉吟片刻:“臣等愿解甲归田,就在贾家山守护英灵。”
李世民摇头:“太屈才了。朕欲在古冶设镇军府,专司矿冶兵器。贾氏一族精于此道,可否助张鲁一臂之力?”
贾顺大喜过望。三十余年地下生活,他们确实积累了独特的矿冶技艺,正愁无处施展。
正说着,哨兵突然来报:抓获一个形迹可疑的老者,声称要献宝赎罪。
带上来一看,竟是前次在龙兴渠献计后消失的那个老者!
老者跪地泣告:“草民有罪!前次献策,实是受高丽人胁迫,意在诱陛下深入险地...”
帐中众将哗然,纷纷拔剑相向。李世民却示意收剑:“你且细说。”
原来老者确是隋军遗卒,却被高丽擒获家人胁迫,不得已行此诈计。但他钦佩李世民仁德,那日见计将成,又故意引发山石塌方救了程咬金部。
“今日草民特来献上真正宝物赎罪。”老者从怀中取出一卷羊皮,“此乃大业年间宇文恺绘制的辽西地道全图,比贾校尉所知的还要详尽十倍!”
展开地图,所有人都倒吸凉气。这岂止是地道图,简直是整个辽西地区的地下长城网络!许多通道甚至能直达平壤城外!
李世民凝视老者良久:“你既受胁迫,情有可原。今日献图之功,足抵前过。”他忽然话锋一转,“但朕想知道,你究竟是谁?”
老者沉默片刻,缓缓摘去头巾,露出一张刺着隋朝军纹的脸:“败军之将,宇文恺之子,宇文拓。”
满帐皆惊!宇文恺是隋朝工部尚书,天下第一工程大家,其子竟流落至此!
李世民下座亲手扶起:“先生请起。令尊之才,朕素来敬仰。若先生不弃,愿以将作监之位相待。”
宇文拓却摇头:“臣老矣,唯愿守护贾家山英灵。只求陛下一样东西。”
“何物?”
“贾家山永不征赋的特许状。让忠烈之后,能安居乐业。”
李世民当即准奏,并加赐“英烈乡”之名。当夜,贾家山下燃起无数篝火,隋唐两军将士共坐饮酒,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月光下,李世民独自登上晾甲坨。但见甲胄依旧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远处贾家山巨碑巍然矗立。
长孙无忌悄悄跟来:“陛下在看什么?”
“看历史。”李世民轻声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若有一日大唐也不免...但愿也有人记得我们。”
长孙无忌心中一凛:“陛下何出此言?”
李世民却不答,只指着山下灯火通明的英烈乡:“记住这个地方,记住这些人。华夏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是因为哪个朝代哪个明君,而是因为总有这样的人,在黑暗里守住火种。”
一阵山风吹过,晾甲坨上甲片相撞,叮咚作响,如奏韶乐。
次日清晨,唐军拔营东进。贾家山百姓夹道相送,宇文拓和贾顺站在最前方。
走出十里外,李世民回望贾家山,但见朝阳映照下,那座巨碑仿佛在发光。他忽然问身旁书记官:“都记下了吗?”
书记官郑重颔首:“晾甲坨上晴云散,贾家山隐旧战痕。一字不差。”
李世民微微一笑,策马东向。前方,征途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