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的清查整顿雷厉风行地持续了数日。最终,内务府总管大臣被革职查办,流放宁古塔;王公公和张掌案等一干主犯,查抄家产,判了斩监候;其余涉案官吏、太监或革职,或杖责,或罚俸,依律处置。皇帝借此机会,对内务府进行了一次大换血,提拔了一批相对清廉干练的官员。
与此同时,一道新的旨意颁布:鉴于林贵人在此次肃清内务府积弊中表现出色,特命其继续协理六宫事宜,并着重负责协助制定新的宫份用度章程及采买流程。
这道旨意,正式确认了林潇潇在宫务管理中的地位,赋予了她实质性的改革权力。碎玉轩再次成为后宫瞩目的焦点,但这一次,投来的目光中多了许多真正的敬畏。
“小姐,这下可好了!看谁还敢再克扣咱们的东西!”采荷喜形于色,觉得扬眉吐气。
林潇潇却并未放松。扳倒旧势力只是第一步,如何建立新秩序,才是更艰巨的挑战。新的章程该如何制定,才能既公平高效,又能堵住漏洞?新的采买流程如何设计,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周全的考虑。
她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结合之前试点改革和核查账目的经验,开始起草新的宫务管理草案。她借鉴了现代内部控制的一些理念,着重强调标准化、透明化、可追溯。
草案主要包括:
定例明细化:将各宫份例,从抽象的“绸缎若干”、“食材若干”,细化为具体的品类、等级、数量清单,附有图样和规格说明,杜绝模糊空间。
预算审核制:大型采买和节庆用度需事先编制详细预算,经协理宫妃(目前是林潇潇)审核后,报皇后(或皇帝、太后)批准方可执行。
采买招标化:重要物资采买,需从至少三家具备资质的皇商中公开比价择优,过程记录在案。
入库验收制:所有物品入库需严格验收,与采购清单核对,验收人与库管共同签字负责。
领取登记制:各宫领取份例需严格登记,记录物品流向,定期核对。
独立稽核:设立独立于内务府的稽核岗位(可由高级女官或太监担任),定期或不定期抽查账目和库存。
这份草案体系严密,思路超前,写出来后连林潇潇自己都觉得有些惊世骇俗。这几乎是在试图建立一个 miniature 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她担心步子迈得太大,会遭到强烈的抵制。
她先将草案拿去给甄嬛看。甄嬛仔细阅后,惊叹不已:“姐姐此法,可谓釜底抽薪!若真能实行,后宫用度将清晰如镜,再无中饱私囊之可能。只是……触动利益太大,恐难推行。”
林潇潇深以为然。她需要寻找支持者,也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提出。她决定再次求助太后。
带着草案,林潇潇再次来到寿康宫。太后仔细翻阅了草案,久久不语。最终,她放下草案,目光复杂地看着林潇潇:“潇潇,你的心思之巧,虑事之周,远超哀家预料。此法若成,可保后宫数十年太平。”
“但是?”林潇潇听出了太后的弦外之音。
“但是,过于理想化了。”太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后宫非比朝堂,人情盘根错节。你这套法子,规矩是死了,但人也得罪光了。皇后第一个就不会同意。她执掌凤印,讲究的是平衡之道,你这套章程,等于将她的权力分走了一大半。”
林潇潇默然。太后说得对,她只考虑了事情的“对错”,却忽略了权力的“平衡”。这套制度无疑会削弱皇后管理后宫的实际权力。
“那……太后娘娘以为,该如何是好?”林潇潇虚心求教。
“饭要一口一口吃。”太后提点道,“你这草案,可分步实施。先易后难。例如,先将各宫份例明细化,这是基础,阻力最小。采买比价,可先在个别项目上试行,见效后再推广。至于独立的稽核……暂时不要提,可先由哀家或皇帝偶尔过问账目,作为威慑。”
太后的建议务实而老辣。林潇潇心悦诚服:“臣妾明白了,谢太后娘娘指点。”
带着太后的建议,林潇潇回去修改了草案,准备采取渐进式的策略。然而,就在她埋头修改章程时,内务府新任的总管大臣人选公布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新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并非任何一位王公贵族,而是皇帝颇为倚重的一位汉臣——户部侍郎赵之谦。此人以精于理财、作风刚正着称。皇帝此举,显然是想借重他的能力,彻底整顿内务府的财务秩序。
这个消息,让林潇潇看到了希望。一位专业的、有望支持改革的官员上任,对她的新章程推行无疑是重大利好。
然而,赵之谦的任命,也触动了满洲亲贵和后宫旧势力的神经。一个汉臣来掌管油水丰厚的内务府,很多人心中不服。可以预见,赵之谦未来的工作,绝不会一帆风顺。
林潇潇意识到,她的宫务改革,已经不可避免地与朝堂格局、满汉关系等更宏大的命题联系在了一起。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后宫妃嫔,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一场更深刻的变革之中。
赵之谦的到来,是会成为她推行新政的助力,还是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给她带来新的麻烦?
一切,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