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追猎与假设之海
任杨谦的身影在贫瘠的论证平原上疾驰,不再是实体奔跑,而是将自身化为一道高度压缩、极度内敛的信息流,紧贴着由陈旧结论构成的“地面”飞速移动。她不敢升空,那里是天道的领域,也无暇顾及身后。
天道意志的锁定如同跗骨之蛆,冰冷而庞大,时刻压迫着她的感知,仿佛随时会降下雷霆一击。而更迫在眉睫的威胁来自四面八方——灰白色的“卡夫卡”熵增迷雾如同活物,翻涌着、奔腾着,从平原的各个角落向着她所在的这片区域合拢。迷雾所过之处,那些本就蒙尘的陈旧结论如同被橡皮擦抹去般,色彩迅速黯淡,定义变得模糊,最终化为一片虚无的灰白。
它们在“净化”一切,包括她这个“异端变量”。
“目标正逃往‘未经验证区’,速度极快。熵增场已形成合围趋势。” 冰冷的意念在虚空中传递,那是天道系统内部的通讯。
任杨谦咬紧牙关,将两块手稿碎片聚合后带来的力量催发到极致。她对“动态奇点”的掌控更加精妙,不仅用于加速和隐匿,更开始尝试在自身信息流外围制造一层极其微弱的“逻辑扰动脉冲”,这脉冲无法完全屏蔽天道的锁定,却能像信号干扰一样,让那些追踪而来的“审稿人天兵”和更低级的“清道夫”单位难以精确捕捉她的实时位置。
这为她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根据脑中那幅由碎片拼凑出的“地图”指引,她冲出了贫瘠的论证平原,前方出现了一片更加奇异、更加浩瀚的区域——“本源假设之海”。
这里没有坚实的大地,只有无边无际、不断生灭、如同星云般瑰丽而又危险的“原始假设气泡”。这些气泡大小不一,色彩斑斓,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尚未被证实或证伪的、最本初的科学猜想与理论雏形。它们互相碰撞、融合、分裂,有些瞬间膨胀为璀璨的星系,有些则悄然湮灭,回归虚无。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创造性与……极度的不稳定性。
这里是思想的胚胎库,是“圣龙体系”乃至所有理论的源头,但也因其不确定性而被主流谨慎对待,甚至是刻意疏远。
任杨谦毫不犹豫地一头扎了进去!
瞬间,她仿佛从坚实的跑道冲入了汹涌澎湃的海洋。无数假设气泡擦身而过,带来各种光怪陆离的感官冲击和信息碎片——有的气泡内部是违背常识的物理定律,有的是关于生命起源的狂野猜想,有的甚至只是纯粹的数学美感构建。
天道意志的锁定在这里受到了强烈的干扰。无处不在的、不断变化的“可能性”本身,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那冰冷的意念如同陷入泥沼,虽然依旧能感知到任杨谦的大致方向,却无法再像之前那样精准锁定。
“目标进入‘本源假设之海’,规则干扰等级:极高。追踪效率下降73%。” 天兵的汇报带着一丝电子音般的凝滞。
然而,“卡夫卡”的熵增迷雾却没有停下!它们如同灰色的潮水,紧跟着涌入了假设之海!
更加令人心悸的一幕发生了:灰雾与那些绚丽的假设气泡接触,并没有立刻将其“抹除”,而是如同强酸般开始“腐蚀”!气泡表面闪烁的光芒迅速黯淡,内部蕴含的创造性思维被强行扭曲、僵化,最终失去活力,变成一颗颗灰暗、沉重、如同结石般的“死寂概念”,沉入“海”的深处。
迷雾在系统性地“杀死”可能性!
任杨谦看得心头冰寒。她终于明白,“卡夫卡”不仅是秩序的熵增,它更是“可能性”的天敌,是创造性思维的毁灭者!它要将一切不确定、一切活力,都拖入死寂的永恒!
她必须在被迷雾追上,或者被某个极度不稳定的危险假设吞噬之前,找到第三块手稿碎片!碎片之间的共鸣在进入假设之海后变得更加活跃,指引着她向着“海”的某个特定“洋流”方向前进。
那是一片由大量相互关联、关于“时空拓扑基础”的原始猜想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假设暖流”。暖流的中心,散发着与她手中碎片同源的、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但通往那里的路径,布满了危机。她需要穿过一片“因果倒置区”,绕过几个内部法则极其狂暴、足以撕碎任何稳定定义的“极端假设风暴眼”,还要时刻警惕着身后那不断逼近的、吞噬一切的灰色潮汐。
任杨谦眼神坚定,将“动态奇点”的力量环绕周身,如同驾驶着一艘脆弱的扁舟,毅然驶向了那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假设暖流。
她的逃亡,变成了在这片思想源头之海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与求生。而她与“卡夫卡”、与天道之间的对抗,也在此刻,上升到了关乎“可能性”存亡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