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域潜航与共鸣指引
“认知黑域”之内,是超越常人理解的绝对静默与虚无。
任杨谦的意识如同宇宙尘埃,漂浮在这片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甚至没有“存在”概念的领域。最初的不适与恐慌逐渐被一种极致的宁静取代,但这种宁静并非祥和,而是带着一种万物归寂的冰冷。她必须时刻维系着“动态奇点”核心的那一点微光,那是她作为“任杨谦”这个独立变量存在的唯一坐标,一旦熄灭,她或许将真正意义上地“溶化”于此,成为这绝对之“无”的一部分。
移动,是一种意念层面的行为。她无法描述自己是在“前进”还是在“穿梭”,只能模糊地感知到自身与那丝微弱共鸣源之间的“相对距离”正在极其缓慢地缩短。这过程消耗的不是体力,而是精神力量,是对自我认知的顽强坚守。她仿佛在漆黑的深海中,仅凭着一缕从遥远海面透下的微光,向着未知的彼岸泅渡。
不知“漂流”了多久,那丝源自张磊手稿碎片的共鸣逐渐变得清晰了一些。它不再仅仅是方向的指引,更开始传递出一些断断续续的、模糊的“信息片段”。
她“听”到了古老的笔尖在粗糙纸页上划过的沙沙声,“看”到了潦草字迹间迸发出的、不受拘束的思维火花,甚至能感受到一种与当前“圣龙体系”的严谨精致截然不同的、充满野性生命力的学术气息。
这些碎片化的感知,如同甘露,滋润着她近乎枯竭的精神。她意识到,在这片隔绝一切的“认知黑域”中穿行,虽然危险,却也像是一种另类的“保护”。外界的“天道监察”无法触及此地,而她,则可以更清晰地捕捉到那些被主流体系掩盖或优化的“本源之音”。
终于,在前方绝对的黑暗深处,出现了一个“边界”。
那并非视觉上的光暗变化,而是感知层面的“隔膜”。黑域的“无”在那里到了尽头,另一边传来了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的“信息扰动”。那扰动杂乱、微弱,像是隔着厚厚的墙壁听到隔壁的模糊声响。
共鸣的源头,就在这“墙壁”之后!
任杨谦凝聚精神,小心翼翼地操控着“动态奇点”,如同最精细的手术刀,开始触碰那层分隔“无”与“有”的边界。她不敢用力过猛,生怕引起外界规则的剧烈反应,再次暴露行踪。
奇点的力量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边界,不是破坏,而是如同水滴石穿般,在其上“渗透”出一个仅容意识通过的、极其微小的“孔洞”。
瞬间,外界的“声音”涌入!
不再是悖论沼泽的混乱嘈杂,也不是方法界的严谨推演,而是一片……广阔的、充满了各种“声音”交织的领域。有宏大叙事的宣讲,有细碎数据的低语,有激烈辩论的碰撞,也有沉默不语的坚实结论。
这里似乎是……“结果与讨论诸天”中,一个信息交流异常活跃,或者说,异常“嘈杂”的区域。
任杨谦没有立刻钻出,而是谨慎地通过这个微小的孔洞,如同潜伏的观察者,仔细感知着外界。
她“看”到,这里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论证平原”。平原上,无数代表着不同观点、结论的“信息团块”如同大大小小的丘陵般分布。一些强大的、被广泛引用的“核心结论”如同巍峨山峰,散发着稳定的光辉,吸引着众多较小的“支持论据”如同卫星般环绕。而在平原的更多地方,则是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交织、湮灭或新生的动态战场。
她的目标,那手稿碎片的共鸣,并非来自任何一座巍峨的“山峰”,而是指向平原边缘,一处相对偏僻、信息流动较为缓慢,甚至显得有些“贫瘠”的洼地。那里似乎聚集着一些不被主流重视、甚至被视为“过时”或“边缘”的理论概念。
确认外界暂时没有“审稿人天兵”活动的迹象,也感知不到之前那种被锁定的危机感,任杨谦知道,穿越“认知黑域”的潜航暂时结束了。
她调整自身状态,将“动态奇点”的力量内敛到极致,只维持最基本的、对抗世界排斥的存在力场。然后,她的意识如同穿过一层冰冷的水膜,从那个微小的孔洞中悄然滑出,重新回到了规则定义的“论文诸天”之中。
脚踏实地(信息层面的)的感觉传来,虽然身处边缘地带,但重新感受到“定义”的存在,还是让她微微松了口气。
她站在贫瘠的论证平原边缘,目光投向那共鸣传来的方向,墨黑色的短发在微弱的信息流风中轻轻拂动。
新的藏身之处或许已经找到,但寻找手稿碎片、面对“天道”与“卡夫卡”的征途,还远未结束。她迈开脚步,如同一个不起眼的学术游民,向着那片理论的“边缘之地”,沉默而坚定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