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子一户人家的后院,一个旧石磙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周围长满了杂草,仿佛一位被遗忘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往昔乡村丰收时节的重要使命与回忆。石磙整体呈圆柱形,由坚硬的石头打磨而成,表面因长期使用变得光滑,却也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细微划痕。石磙的两端微微向内凹陷,中间部分有一圈较深的环形凹槽,那是绳索长期勒过的痕迹。它静静地卧在那里,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气息。
陆延走进后院,目光被这个旧石磙吸引。他走上前,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石磙的表面,粗糙又带着温润的触感传递到指尖。“这个旧石磙,以前在打谷场上可是大功臣,承载了好多丰收的喜悦和劳作的艰辛。”陆延的眼神中充满了怀念,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去那些金黄的秋日。
小时候,每到秋收,稻谷收割后便被运到打谷场。打谷场中央,这个旧石磙被派上了用场。父亲会套上牛,牛拉着石磙在铺满稻谷的场地上一圈又一圈地碾压。石磙缓缓滚动,发出沉闷的声响,稻谷的谷粒在石磙的挤压下渐渐脱落。陆延和小伙伴们在一旁兴奋地看着,有时还会跟着石磙后面奔跑,感受着丰收的热闹氛围。
除了碾压稻谷,石磙在晾晒小麦等谷物时也发挥着作用。当谷物晾晒到一定程度,需要翻面时,人们就会用绳索套在石磙的凹槽处,拉动石磙在场地上滚动,让谷物均匀受热,加快干燥的速度。陆延也曾试着帮忙拉石磙,可石磙又大又重,他使出浑身力气,也只能让它挪动一点点。
陆延还记得,有一年村里的收成特别好,打谷场上堆满了稻谷。大家轮流使用石磙,整个打谷场都回荡着石磙滚动的声音和人们的欢声笑语。那时候,石磙就像一个勤劳的伙伴,见证着村民们一年的辛勤付出和收获的喜悦。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脱粒机等现代化设备逐渐取代了石磙的功能,它被闲置在了后院。但每当陆延看到它,那些充满稻香和欢乐的场景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这个旧石磙,见证了村子里的丰收场景,也见证了村民们的团结与勤劳。”陆延感慨地说道。这时,李也走进后院,点头说道:“是啊,它承载着乡村的农耕文化,是我们对过去丰收岁月的怀念。”
陆延和你商量着如何让旧石磙在新时代发挥新的价值。或许可以将它清理干净,放在村子的文化广场上,作为乡村丰收文化的标志性物件,旁边配上关于石磙使用方法和过去打谷场景的介绍,让后人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或许可以围绕石磙举办一些与丰收相关的活动,如丰收节展览,将石磙作为核心展品,展示乡村的丰收文化和变迁。后院里,阳光洒在旧石磙上,它在陆延和你的注视下,仿佛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将继续在岁月中见证乡村的变迁,传承那份独特的乡村丰收文化与勤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