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子中央,一口古井静静伫立,井口由青砖砌成,历经岁月的磨挲,砖面已变得光滑。古井旁,一架辘轳斜靠着,它的木质支架有些斑驳,摇把上的漆早已脱落,露出泛黄的木质纹理,绳索在长期的使用下,部分地方变得纤细且磨损严重,但依然坚韧地垂落在井口边。
陆延踱步到古井旁,伸手握住辘轳的摇把,轻轻转动。辘轳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这熟悉的声音仿佛带着他穿越时空,回到那些质朴的旧时光。“这辘轳和古井,是村子的命脉,从我爷爷那辈起,就一直为大家提供水源。”陆延的目光中满是敬意与回忆。
小时候,陆延常常跟着爷爷来古井打水。清晨的阳光洒在井口,爷爷熟练地将水桶系在绳索上,然后握住辘轳摇把,一圈一圈地转动。随着绳索缓缓下放,水桶“扑通”一声落入井中,溅起小小的水花。爷爷再费力地转动摇把,将装满水的水桶一点点提上来。陆延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那清澈的井水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
每到夏日的傍晚,古井旁便成了村民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农事、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围绕着辘轳玩耍,有的尝试着转动摇把,感受打水的乐趣,尽管力气小,只能让摇把微微转动,但脸上依然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古井里的水,在炎热的夏天,总是那么清凉,村民们用井水浸泡着西瓜、水果,待上一会儿,拿出来吃时,满是清甜与凉爽。
在过去,古井的水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生活用水需求,还滋养着村里的农田。农忙时节,村民们排着队,用辘轳打水,一桶桶水被挑到田间,灌溉着农作物。辘轳在烈日下不停地转动,发出单调却又充满力量的声响,仿佛在为丰收加油鼓劲。
有一年,村子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周边的河流都干涸了,但古井里的水依然源源不断。村民们靠着古井的水,度过了艰难的时期。辘轳在那段日子里,日夜不停地工作着,它的每一次转动,都承载着村民们对生活的希望。
随着村里通了自来水,古井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辘轳也慢慢被闲置。但它在村民们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
“这辘轳和古井,见证了村子的兴衰,承载着无数的回忆。”陆延轻轻抚摸着辘轳的支架,像是在安抚一位老朋友。这时,你也来到古井旁,点头说道:“是啊,每次看到它们,就想起那些简单而又美好的日子。”
陆延和你商量着如何保护这口古井和辘轳,或许可以为辘轳刷上一层新漆,加固一下支架,为古井清理淤泥,让它恢复往日的生机。古井旁,微风拂过,辘轳的摇把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将继续作为村子的记忆坐标,在岁月中静静守望。
在村子的边缘,有一片开阔的打谷场,地面被碾压得平整而坚实。在打谷场的一角,静静躺着一个石磙。石磙呈圆柱形,表面光滑,这是多年来在谷物上反复滚动摩擦的结果。它的两端微微内凹,中间略粗,那道深深的凹槽,是曾经连接牵引绳索留下的痕迹。
陆延来到打谷场,径直走向石磙。他蹲下身子,手指轻轻划过石磙的表面,感受着它的冰凉与粗糙。“这石磙,以前可是秋收时的大功臣。”陆延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思绪飘回到往昔的丰收季节。
每到秋收,金黄的稻谷铺满打谷场。石磙被牵引进场,由牲畜或者人力拉动,在稻谷上来回滚动。石磙沉重的身躯缓缓前行,将稻谷一粒粒从稻穗上碾压下来。陆延记得,年幼的他总是跟在石磙后面,看着饱满的稻谷脱离稻穗,心中满是对丰收的喜悦。
那时,打谷场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人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赶牲畜拉动石磙,有的在一旁翻晒稻谷,确保每一处都能被碾压到。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在稻谷堆里打滚,偶尔还会偷偷爬到石磙上,感受那微微的震动,惹来大人们的一阵笑骂。
石磙不仅用于碾压稻谷,在其他农作物收获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像高粱、大豆等,都在石磙的碾压下完成脱粒。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劳动者,默默为村民们的丰收贡献着力量。
有一次,村里举办打谷比赛,看谁家能最快、最干净地完成稻谷脱粒。陆延家的石磙在父亲的操控下,飞速滚动,稻谷很快就被脱粒完毕,且颗粒饱满,杂质极少。最终,陆延家凭借石磙的出色表现和父亲的熟练操作,赢得了比赛,为全家带来了荣誉。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化的脱粒机逐渐取代了石磙。石磙完成了它的使命,被搁置在打谷场的角落。但它所承载的记忆,却深深印刻在村民们的心中。
“这石磙,见证了咱们村子里一代又一代的丰收,是勤劳与收获的象征。”陆延站起身来,望着石磙,感慨地说道。这时,你也来到打谷场,点头说道:“是啊,看到它,就想起那些充满汗水与欢笑的秋收时光。”
陆延和你商量着如何让石磙成为村子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或许可以在石磙旁立一块牌子,记录它的历史与作用;或许可以将它稍微修整,放置在打谷场的中央,作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一种纪念。打谷场上,微风轻拂,石磙静静躺着,它所代表的农耕精神,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