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延梦”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上,陆延和苏星晨站在巨大的环形屏幕前,看着上面流淌的“文化长河”——从最初的“健康文化园”平面图,到“文化基因库”的全球数据云图,再到元宇宙里的跨时空对话场景,最后定格在一张照片:非洲的孩子、中国的老人、欧洲的年轻人,围着一台“文化基因库”终端,用不同的语言说着同一句话:“这是我们的故事。”
二十年的时间,足够让一颗种子长成大树。如今的“星辰延梦”,已经从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变成了覆盖实体文旅、在线教育、数字保护、公益传播的全球文化生态系统。但陆延和苏星晨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规模,而是这颗“文化种子”已经在多少人心里生根发芽。
庆典上,他们发布了“文化生态2040愿景”,没有宏大的数字目标,只有三个朴素的方向:
“让每个文化都有尊严地存在”——继续完善“文化基因库”,但不再追求“全覆盖”,而是聚焦“小而美”的小众文化。比如为只有500人的亚马逊部落,建立专属的数字档案;帮中国的“独角戏”非遗传承人,用全息技术记录完整的表演体系。
“让每个人都能参与文化创造”——开放“文化共创平台”的全部工具,让普通人也能设计自己的文化体验。一个农民可以用平台的模板,把自家的农耕技艺做成VR课程;一个教师能组合不同文化的故事,编写出适合孩子的跨文化教材。
“让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力量”——启动“文化疗愈计划”,用传统音乐帮助抑郁症患者缓解情绪;开展“冲突地区文化对话”,让不同族群的人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比如相似的民间故事)重建信任。在中东某地区,团队用AI分析了两个族群的民间诗歌,发现其中有70%的意象(如月亮、河流)表达着相同的情感,这个发现成了当地和解工作坊的重要素材。
庆典的最后,屏幕上播放了一段“普通人的文化故事”:四川的农民工跟着父亲学做腊肉,把视频传到了平台;英国的程序员用“文化基因库”的数据,给女儿编了一首融合中英童谣的摇篮曲;非洲的女孩通过“阳光文化站”,把母亲的编织技艺变成了跨境电商的爆款。
陆延看着这些画面,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雨夜,他和苏星晨在出租屋里写下的第一份计划书,最后一句是:“我们不知道能走多远,但希望能让文化,像阳光一样,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苏星晨握着他的手,轻声说:“你看,我们做到了。而且,这条路还在往前延伸。”
庆典结束后,两人沿着“健康文化园”的小路散步。月光下,老人们在“怀旧角”听着老唱片,年轻人在“潮玩区”拍着汉服短视频,孩子们围着“万物对话”的设备,试图和树上的鸟儿“打招呼”。
远处的“文化基因库”大楼灯火通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还在嗡嗡作响,存储着来自全球的文化记忆。陆延知道,文化生态的生长,没有终点。就像脚下的这条路,只要有人走,就会一直向前延伸,通向更遥远、更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