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星梦行动”的十年总结报告摆在桌上,陆延的手指划过一组组数据:全球100万棵树,300个濒危文化社区的清洁能源改造,500所乡村学校的文化教室……但最让他触动的,是附页里的一张照片——非洲马里的一个小村庄,孩子们在太阳能供电的“文化教室”里,用平板电脑学习本族历史,教室外,就是他们亲手种下的“希望树”。
“文化生态的可持续,不能只靠技术和商业,还要有‘反哺’的能力。”陆延在可持续发展会议上说,“就像一棵大树,既要向上生长,也要向下扎根,给土壤带去养分。”
他们启动了“文化生态循环计划”,把商业项目的部分收益,定向投入到文化保护和公益事业中。“星梦文化精品店”每卖出一件文创,就有5%进入“非遗传承人扶持基金”;“健康文化园”的门票收入里,划出3%用于当地的文化遗产修缮。
在非洲,这个计划落地成了“阳光文化站”项目。用太阳能板解决偏远地区的电力问题,同时建文化站——白天是孩子们的课堂,晚上是村民的“数字文化夜校”,老人可以在这里学用手机记录口述史,年轻人能通过直播销售手工艺品。马里那个村庄的文化站,运营三年后,不仅让当地的传统编织技艺通过电商走出了非洲,还培养了12个本土的文化讲解员。
在中国的乡村,他们搞了“文化振兴合伙人”计划。邀请设计师、教师、程序员等志愿者,和乡村合作开发“文化+”项目。浙江的一个古村,志愿者帮村民把老房子改成“非遗民宿”,民宿的墙画是村民自己画的传统故事,早餐是用古法制作的当地小吃,游客住在这里,能跟着村民学编竹篮、唱山歌。项目不仅让古村焕发新生,还让村民的收入翻了三倍。
“星梦学园”的公益板块也在升级。“乡村文化教师计划”培训了1万名乡村老师,教他们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文化教学;“文化盲盒”项目,把城市孩子捐赠的图书、文创,和乡村孩子的手工作品互换,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有个上海的小女孩,收到云南孩子用树皮做的画后,特意画了一幅“外滩夜景”寄回去,两个从未见面的孩子,成了“跨时空笔友”。
最特别的是“代际公益档案”。志愿者们帮乡村老人记录他们的人生故事和传统技艺,整理成“文化档案”,这些档案既能作为“文化基因库”的素材,也能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通过平台看到父母的“另一面”。四川的一位农民工在平台上看到父亲讲述如何制作传统腊肉的视频后,哭着给家里打了电话:“爸,我以前只知道你做的腊肉好吃,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讲究,等我回家,你教我吧。”
这些公益项目没有带来直接的商业回报,却让“星辰延梦”的文化生态更有韧性。当经济波动影响文旅业务时,公益项目积累的用户信任和社会资源,成了渡过难关的重要支撑。更重要的是,它让团队始终记得:做文化,最终是为了“人”——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从文化中获得尊严、温暖和力量。
苏星晨在一次公益论坛上说:“可持续的文化生态,就像一个健康的人,既要能赚钱养家(商业),也要有良知和爱心(公益)。”她展示着一张照片:马里的孩子们在“希望树”下读书,树上挂着他们用本族文字写的愿望卡,其中一张写着:“我想让我们的故事,像这棵树一样,长得高高的,让所有人都能看见。”
会议结束后,她收到了“绿色星梦行动”的最新数据:第101万棵树,在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种下了,旁边就是一个正在被保护的土着文化社区。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照亮了树牌上的字:“文化与自然,本是同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