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5日 上午8:00 省地质局实验室
周晓梅将嵌着锈蚀齿轮的岩样放在电子显微镜下。当放大倍数突破1000倍时,她突然扶住操作台——石英晶体内部竟封存着细如发丝的植物化石。
\"这不可能...\"她喃喃自语,\"红砂岩层里出现侏罗纪蕨类植物化石?\"
王守仁闻声赶来,老花镜滑到鼻尖。他盯着屏幕看了足足三分钟,突然抓起岩样冲向同位素检测仪:\"立即做钍铀测年!这不是普通的红砂岩!\"
仪器运转的嗡鸣声中,周晓梅注意到化石旁有处规则刻痕。她小心翼翼提取样本,在超清扫描仪下显现出令人震惊的画面——刻痕竟是人工雕琢的治水图腾,与1996年塌方现场发现的古祭器纹饰如出一辙。
上午9:30 市政府会议室
审计组长将一沓照片摊在会议桌上。最上面那张显示爆破后的边坡断面,岩层中裸露出明显的混凝土残块。
\"解释一下,秦市长。\"审计组长指尖点着混凝土残块,\"为什么1996年的事故报告从没提及基岩里有人工构筑物?\"
谢意江突然起身走向档案柜,取出蒙尘的《康安水利志》。他翻到泛黄的末页,指尖颤抖地按着某段记载:\"1958年大跃进时期,青河乡曾建设地下截流涵洞,后因技术失误封填...\"
会议室落针可闻。秦宇轩凝视照片上的混凝土残块,终于明白为何红砂岩渗透系数常年异常——那下面埋藏着被遗忘的地下工程。
\"立即暂停世行项目所有支付。\"审计组长合上记录本,\"在查清涵洞分布前,青河乡所有工程无限期停工。\"
上午11:00 青河乡爆破现场
陈景明撑着医用拐杖来到边坡断面前。他抓起把混着混凝土碎屑的岩土,突然想起父亲——那位参与过涵洞建设的老工程师,临终前反复念叨的\"青河乡地下的秘密\"。
\"书记!\"工程组长惊慌跑来,\"我们在断层带发现了这个——\"
沾满泥浆的铝牌上,模糊刻着\"1958.7 突击队\"字样。更令人心惊的是,铝牌旁散落着半截锈蚀的钻头,与周晓梅发现的齿轮属于同一设备。
陈景明突然拨通秦宇轩电话:\"我需要1958年青河乡涵洞的原始图纸,现在就要!\"
下午1:20 市委档案室密库
档案员抬出贴着\"永久封存\"的铁箱时,秦宇轩注意到箱角有处新鲜划痕——最近有人动过这些档案。
箱内图纸泛黄脆化,但足以看清涵洞宛如迷宫的走向。谢意江用红色记号笔标出与当前产业路重合的段落,声音发颤:\"爆破点下方...正好是涵洞的主干道。\"
更令人不安的是图纸背面的手写备注:\"因突发渗漏紧急封填,3名施工人员失踪。\"
秦宇轩抓起卫星电话:\"晓梅同志,立即带探测设备到K17+300段!我们要确认涵洞内是否有...\"
他的话戛然而止。电话那头传来周晓梅带着哭腔的呼喊:\"秦市长,探测仪显示涵洞内有生命体征!\"
下午3:00 边坡断层带
救援队顶着不断坠落的岩屑开挖通道。周晓梅盯着生命探测仪屏幕,三个微弱光点仍在规律闪烁——这不可能,涵洞封填已四十一年!
当探洞机钻通最后半米岩层时,所有人都愣住了。涵洞内没有幸存者,只有三具保持着工作姿态的骸骨,身旁散落的工具箱里,整整齐齐码着1958年的施工日志。
王守仁戴上白手套翻开日志,泛黄纸页上最后一行字墨迹淋漓:\"7月28日,涵洞渗漏失控,吾等决意死守闸门——康安三十万百姓在上。\"
下午5:30 应急指挥部
秦宇轩凝视着投影幕布上的骸骨照片,手中铅笔突然折断。三位无名建设者的遗骸,正好位于昨日爆破的核心区——是他们用骸骨撑起了山体最后的结构。
谢意江默默展开1958年的康安地图,用红笔圈出涵洞保护下的居民区:\"如果没有当年的牺牲,1996年塌方死的不会是三人,而是三百人。\"
窗外暮云低垂,秦宇轩抓起直接连通省委的红色电话:\"林书记,我请求为1958年的牺牲者追认烈士——并立即启动青河乡全域地质普查。\"
听筒里沉默良久,传来林致远深沉的声音:\"记住,真正的抢险不仅要治山,更要补历史的课。\"
夜色降临,周晓梅在实验室对比新旧岩样。显微镜下,1958年的混凝土与1999的支护材料正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