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秦宇轩便带着秘书小赵往纺织厂宿舍赶。车窗外的柏油路还凝着白霜,车轮碾过路面时,偶尔会溅起细碎的冰粒,远处的红砖宿舍楼静悄悄的,只有几户人家的窗户透出微弱的灯光——那是早起排队接水的住户,提着空桶往巷口的临时供水点走。
离宿舍区还有百米远,就听见“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秦宇轩下车快步走近,只见施工棚外已围了一圈工人,老张正举着图纸跟焊工师傅比划:“就按这个位置拆,老管道锈得厉害,拆的时候慢着点,别碰坏旁边的下水管道。”见秦宇轩过来,老张赶紧迎上去,军大衣上还沾着霜花:“秦市长,您怎么这么早?我们想着天一亮就开工,争取多赶点进度。”
秦宇轩没急着说话,先走到临时供水点。那里摆着两个大号储水桶,几位老人正排队接水,桶沿结着薄薄的冰碴。张大妈提着半桶水,见了他便停下脚步:“秦同志,这么冷的天还来跑一趟?您放心,工人们都挺卖力,俺们看着心里踏实。”她说话时,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得很快,“就是这水有点凉,早上洗脸都得兑点热水,等管道通了就好了。”
秦宇轩接过张大妈手里的水桶,指尖触到桶壁时一阵冰凉。“辛苦您了,”他轻声说,“我们正跟施工队商量,这两天先在供水点加个保温桶,让大家能接到温水。另外,施工期间要是家里没水了,随时跟棚里的工人说,他们会帮忙送水上门。”
张大妈眼睛一亮,连忙摆手:“不用不用,俺们能自己来,别给你们添麻烦。”旁边的王大爷拄着拐杖走过来,膝盖上的护膝还露在外面:“秦市长,昨天听老张说,这管道月底就能通?俺们都盼着呐,去年冬天没水,洗衣做饭都得去老远的河边,冻得手都肿了。”
秦宇轩点点头,目光转向施工区域:“放心吧,我们会盯着进度,一定让大家在降温前用上水。”说着,他走到正在拆旧管道的工人身边,弯腰查看管道接口:“这接口处的锈得清理干净,不然新管道接上去容易漏水。还有,中午温度高的时候多焊几处,早晚太冷,焊口容易裂。”工人师傅一边应着,一边用砂纸打磨管道接口,火花在晨光中闪了闪。
这时,小赵拿着个笔记本跑过来:“秦市长,刚接到电话,青山村的砂石路已经开始铺了,施工队说中午就能压出便道,刘大夫下午就能用三轮车送药了。”秦宇轩心里一松,又想起昨天小李说的设备箱差点翻坡的事,叮嘱道:“让施工队在弯道处多铺点砂石,再插个警示牌,下雨天路滑,别出意外。”
正说着,老张拿着个保温杯走过来,里面装着热粥:“秦市长,刚让食堂煮的,您喝点暖暖身子。这天气太冷,工人们都轮流喝粥,不然手冻得握不住工具。”秦宇轩接过杯子,暖意顺着掌心蔓延开来,他看向棚外排队的住户,突然觉得这霜晨的阳光也没那么冷了——工人们的锤子声、住户们的谈笑声,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砂石路施工声,都像是在为“民生”这两个字,敲打着温暖的节拍。
他喝了口粥,对老张说:“下午我再过来一趟,看看保温措施落实得怎么样。另外,晚上施工的时候,把降噪设备用上,别影响住户休息。”老张连忙点头:“放心,都安排好了,晚上只干些搬运的活,不弄出大动静。”
秦宇轩放下保温杯,又走到临时供水点,帮一位老大娘提了桶水。老大娘连声道谢,他却摆了摆手:“应该的,这些都是我们该做的。”阳光渐渐升高,霜花开始融化,宿舍楼的窗户一个个亮起来,巷口的人也多了起来,有送孩子上学的,有买菜回来的,路过施工棚时,都会停下脚步看两眼,眼神里满是期待。
离开宿舍区时,秦宇轩回头望了一眼,施工棚上的“民生工程,温暖到家”的红色横幅,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他知道,这条供水管道不仅会带来清冽的自来水,更会带来老百姓对生活的盼头;而青山村的那条砂石路,也不仅是一条便道,更是连接“民心”的通道。
车驶上柏油路,秦宇轩翻开笔记本,在“10月21日”那一页写下:“纺织厂宿舍施工启动,青山村砂石路铺设中,临时供水点加保温桶。”字迹依旧工整,只是笔锋里多了几分踏实——因为他知道,每多写一笔,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多一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