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朴素妍在父母的陪伴下,怀着憧憬与忐忑签署mop练习生合约,踏上专业偶像之路时,金贤宇所创造的另一个“产物”,正以一种他未曾刻意引导、却更具深远意义的方式,渗透进韩国社会的肌理之中。“当然了”这三个字,早已超越了《x-mAN》中的一个游戏环节,演变为一种风靡全国的社交语汇和独特的文化符号。而这一次,它所激起的回响,来自于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学术界。
周一清晨,李静媛照例将一份媒体监测摘要放在金贤宇的办公桌上。除了常规的娱乐版报道外,一份被特意标注出的剪报引起了金贤宇的注意。文章刊载于颇具影响力的《中央日报》评论版,标题颇为醒目:《“当然了”:论语言博弈游戏在高压社会中的安全阀功能与集体心理疗愈》,作者署名是国立首尔大学社会学系的着名教授,金秉佑。
金贤宇微微挑眉,饶有兴致地拿起文章,仔细阅读起来。这不再是一篇娱乐报道,而是一篇结构严谨、引经据典的学术评论。金教授在文中,将“当然了”环节置于韩国现代化进程、高度竞争的社会背景以及儒家文化传统的宏观框架下进行剖析。
文章的核心论点犀利而深刻:
仪式化的冲突与压力释放: 金教授指出,韩国社会等级森严,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显性与隐性的压力,个体尤其是年轻人和下级,往往缺乏安全、直接的宣泄渠道。“当然了”环节巧妙地创造了一个被规则严格框定、具有表演性质的“语言角斗场”。在这里,参与者(尤其是后辈对前辈)可以暂时打破“敬语”的绝对束缚,进行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交锋,而“当然了”这三个字如同一个安全咒语,将可能冒犯的“顶撞”转化为被规则允许的“游戏”。这种仪式化的对抗,为观众(尤其是现实中饱受压制的群体)提供了一种替代性宣泄,有效释放了社会性焦虑。
“有限度的真实”与人际关系重构: 文章认为,该环节的精髓在于“被迫的真实”。参与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直面尖锐甚至尴尬的问题,并用“当然了”接招,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去了社交场合惯常的“面子”伪装,展露了人性中更真实的一面(如窘迫、急智、狡黠)。这种“有限度的真实”不仅制造了戏剧效果,更微妙地反映了当代韩国人对更直接、更轻松人际关系的潜在渴望。它仿佛在问:在恪守礼仪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能拥有片刻真诚甚至“冒犯”的自由?
全民参与的文本再生产: 金教授特别强调,“当然了”的成功不仅在于节目内的呈现,更在于其强大的社会扩散能力。它迅速成为日常交际中的热门语汇,人们在工作、学习、朋友聚会中模仿、戏仿,创造出无数属于自身的“当然了”时刻。这个过程,是观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的“文本再生产”过程,标志着该环节已从一个电视节目单元,演变为一种活跃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文化实践。
策划者的社会洞察力: 在结论部分,金教授虽未过度个人崇拜,但明确指出:“该环节的策划者(指向金贤宇)无疑具备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与深刻的共情能力。他精准地捕捉到了集体无意识中的某种渴求,并用一种高度娱乐化、易传播的方式将其具象化,使其发挥了超出娱乐范畴的社会心理调节功能。这或许是综艺内容与社会心理产生共振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篇评论,将“当然了”从“好看的综艺游戏”提升到了“社会文化现象”的高度进行解读。
几乎与此同时,李静媛又汇报了另一条信息:KbS电视台的王牌时事访谈节目《对话》,计划在本周末制作一期特别节目,主题正是“流行文化背后的社会密码”,已向节目组发出邀请,希望金贤宇能以“创意策划人”的身份出席,与包括金秉佑教授在内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同台对话。
邀请函被恭敬地放在金贤宇面前。这不再是娱乐节目的通告,而是一个进入主流舆论场、与顶尖学者平等交流的平台。接受与否,意味着他公众形象的又一次跃迁。
金贤宇没有立刻答复。他走到窗边,陷入沉思。这种来自学术界的关注,其价值远超收视率和广告代言。它意味着他的工作成果被赋予了文化层面的意义,其影响力突破了娱乐产业的边界,触及了社会思想的深层。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认可”,能极大提升他的社会声誉和话语权。
然而,他也意识到其中的风险。学术讨论讲究严谨与深度,而非娱乐效果。他必须以足够的学识和思辨能力应对,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此外,过度与“社会现象”绑定,也可能无形中抬高公众对其后续创作的期待,形成压力。
片刻后,他转身对李静媛说:“静媛,回复《对话》节目组,我接受邀请。但沟通一下,我希望讨论的重点能更侧重于内容创作如何捕捉时代情绪,以及综艺娱乐的社会价值边界。我个人只是内容的提供者之一,更值得关注的是现象本身和观众为何选择拥抱它。”
这个回应,既展现了参与严肃讨论的诚意,又巧妙地避开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将功劳归于时代和观众,姿态谦和而睿智。
周末,《对话》节目录制现场。金贤宇与金秉佑教授等人同坐一桌。他身着简约而得体的深色西装,倾听学者们发言时神情专注,轮到自己发言时,语气沉稳,条理清晰。他没有炫耀成功经验,而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分享了观察生活、理解人性的心得,并谨慎地将“当然了”的成功归因于“恰好触碰到了人们心中普遍存在、但未被言说的某种共鸣点”。他的表现,赢得了在场学者的尊重。
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金贤宇的形象,在公众和业界眼中,从此又多了一重色彩:不仅是成功的综艺策划人、神秘的音乐人,更是一位有思想深度、能引发社会思考的“文化创造者”。
这种认可,为他带来了无形却极其宝贵的资产——文化资本。这使他不再是单纯的“艺人”或“制作人”,而晋升为值得被严肃讨论的“文化人物”。这份资本,将在他未来面对更复杂局面、推行更大胆创意时,提供更强的公信力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