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京城,惠风和畅,苏府庭院里的草药长势喜人,薄荷的清香与金银花的甜香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苏清鸢站在药圃旁,看着弟弟苏明轩埋头苦读的身影,又想起妹妹苏明玥在太医院药圃里认真辨认药材的模样,心中满是踏实——这便是她在京城扎根的底气,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挣来的。
一年前刚到京城时,她还是个处处受人轻视的农家女,在太医院连间像样的诊室都没有,连取药材都要受刘御医等人的刁难。可如今,她不仅有了太后亲赐的宅院,还能自由出入慈宁宫,宫中疑难病症优先请她诊治;太医院里,李院判处处维护她,年轻御医主动向她请教针灸技巧,连曾经质疑她的老御医,也对她的医术赞不绝口。
这份底气,并非来自旁人的施舍,而是靠她的医术一点点赢来的。太后的头痛顽疾,御医们束手无策,她用针灸配合汤药,硬生生让太后摆脱了多年的痛苦;吏部尚书老夫人的顽固性失眠,工部侍郎的食物过敏,庆王母亲的风湿痹痛……一个个疑难病例的痊愈,让她在京城权贵圈中站稳了脚跟。镇国将军为了感谢她治好儿子的积食,亲自登门拜访;户部尚书夫人逢人便夸她“医术高明,心地善良”;就连曾经故意刁难她的太傅,也对她的沉稳与智慧暗自佩服。
除了医术,她的智慧也为她增添了不少底气。面对郑贵妃让她“面相诊病”的刁难,她以“医术需望闻问切”婉拒,既保住了体面,又不得罪贵妃;面对“攀附靖王”的谣言,她不急躁、不辩解,专注治病,最终靠太后的辟谣和自己的实干平息风波;与李院判合作推出中成药,她亲自指导药材炮制,确保药效,让感冒散、养胃丸、活血膏热销宫廷与民间,不仅惠及更多百姓,还为自己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如今的苏清鸢,与初到京城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那时的她,只是一个初来乍到、谨小慎微的农家女,对京城的繁华和宫廷的威严充满了敬畏。然而,时光荏苒,如今的苏清鸢已经脱胎换骨。
她身着太医院的青色官服,身姿挺拔,步伐稳健,行走在宫廷与太医院之间,显得从容不迫。这件官服不仅代表着她在太医院的地位,更是她努力和才华的象征。
面对权贵,苏清鸢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她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高贵而阿谀奉承,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出身低微而自卑。她以平等和尊重的心态与每个人交流,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在处理太医院的事务时,苏清鸢更是表现得游刃有余。她条理清晰,能够迅速理清复杂的工作流程,合理安排人员和资源。遇到疑难病例,她总能冷静分析,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快速找到病因,并制定出精准的治疗方案。她的医术精湛,备受太医院同僚们的赞誉和尊重。
有次太医院接诊了一位患“消渴症”的老臣,几位老御医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肺热,有的认为是肾虚,迟迟定不下治疗方案。苏清鸢仔细诊脉后,提出“消渴症虽分上、中、下三消,却常相互关联,老臣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津液代谢不畅,需健脾益气与滋阴润燥并用”,并开出了相应的药方。老臣服用半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众御医对她更加敬佩。
李院判看着她日益成熟的模样,欣慰地说:“清鸢,你现在的底气,比老夫当年强多了。这份底气,不是靠太后的庇护,也不是靠权贵的认可,而是靠你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谁也拿不走。”
苏清鸢笑着点头,她心里清楚,太后的庇护和权贵的认可,只是她在京城立足的助力,真正能让她长久站稳脚跟的,还是她的医术和智慧。就像她在苏府药圃里种的草药,只有深深扎根土壤,才能经受住风雨的考验,茁壮成长。
如今,她的弟妹们在京城都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苏明轩在张秀才的悉心教导下,学业突飞猛进,不仅逐渐克服了内心的自卑感,还在私塾里崭露头角,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佼佼者。而苏明玥在苏清鸢的耐心指导下,对药物的认知和制作能力也日益精进,就连李院判都对她赞不绝口,称赞她是个学医的好苗子。
看着家人们如此幸福安稳地生活着,苏清鸢的内心充满了满足和欣慰。她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她不仅成功地实现了自己行医救人的梦想,更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这份成就感让她的底气越发充足,面对未来的挑战,她也更加从容自信。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苏府的庭院里,也洒在苏清鸢的身上。她站在药圃旁,轻轻抚摸着长势喜人的薄荷,脸上露出了从容而坚定的笑容。她知道,京城的生活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她坚守医者的初心,继续用医术和智慧武装自己,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