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还在持续,青溪镇的空气里始终弥漫着干燥的热气。虽然苏清鸢的平价粮点缓解了百姓的粮食危机,但缺水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渐渐凸显——镇上的百姓们因为饮用不洁水源、饮食不规律,越来越多人患上了风寒、腹泻等病症,济世堂药铺的门槛几乎被踏破,药材也日渐紧缺。
这天上午,苏清鸢刚在平价粮点给百姓称完粮,就看到周伯昌提着药箱匆匆走来。他比往日憔悴了不少,眼角的皱纹更深了,连平日里总是挺直的腰杆都有些弯曲,显然是这几日忙着给百姓看病,累得不轻。
“清鸢,可算找到你了。”周伯昌喘着气,拉着苏清鸢走到药膳坊后院的树荫下,“你得帮我想想办法,药铺里的药材快不够了!”
苏清鸢连忙给周伯昌递过一杯凉茶:“周叔,您先别急,慢慢说。药材怎么会不够了?前阵子我还听说您进了一批当归和黄芪。”
“别提了。”周伯昌喝了口凉茶,叹了口气,“这几日患风寒、腹泻的百姓越来越多,治疗这些病症的药材用得飞快。之前进的当归、黄芪早就用完了,我派人去县城进药,可县城的药材商说因为旱灾,药材运输受阻,很多药材都断货了,就算有货,价格也涨了好几倍。昨天还有个孩子得了急性腹泻,我这里连治疗腹泻的黄连都快没了,要是再进不到药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苏清鸢听了,心里也沉了下来。她知道,风寒、腹泻虽然不是大病,可若是得不到及时治疗,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很容易引发更严重的病症,甚至危及生命。而现在药材紧缺,药价上涨,很多百姓本就因为旱灾日子艰难,根本没钱买昂贵的药材,只能硬扛着。
“周叔,您别急,咱们一起想办法。”苏清鸢皱着眉思索,“我记得之前整理父亲留下的医书时,看到过几个治疗风寒、腹泻的药方,用的都是常见的药材,像生姜、紫苏、陈皮、山楂这些,咱们药膳坊里就有不少。要不,咱们先把这些药材配成简易的药方,给百姓们应急?”
周伯昌眼睛一亮:“我怎么没想到这个!这些药材确实常见,而且效果也不错。只是……光有药方还不够,药铺里人手不够,要是每天都要给百姓抓药、熬药,根本忙不过来。而且,这些药材虽然常见,可用量大了,也容易断货。”
苏清鸢也意识到了问题——药膳坊虽然有不少常用药材,但每天供应药膳已经用了不少,若是再用来配药,很快也会紧缺。而且,百姓们大多需要方便携带、能直接服用的药,总不能让每个人都来药铺熬药。
两人正愁眉不展时,周伯昌突然一拍大腿:“清鸢,我有个主意!你有好药方,我有仁心堂的场地和人手,咱们合作开发中成药怎么样?”
“中成药?”苏清鸢有些疑惑。
“对!”周伯昌解释道,“咱们可以把治疗风寒、腹泻的药方,用常见药材制成药丸或者药粉。这样一来,药材用量更省,还方便百姓携带和服用。仁心堂有现成的制药场地和杵臼、药筛这些工具,还有几个熟悉制药流程的伙计;你有好药方,还能从药膳坊调配药材。咱们合作,既能缓解药材紧张的问题,让更多百姓能用上药,还能靠卖中成药赚些银子,补贴药铺和药膳坊的开支,一举两得!”
苏清鸢眼前一亮——这个提议简直说到了她的心坎里。制成中成药,不仅能解决药材用量大、携带不便的问题,还能批量生产,满足更多百姓的需求。而且,赚来的银子还能用来采购更多药材,帮助更多人。
“周叔,这个主意太好了!我答应!”苏清鸢激动地说,“咱们现在就商量具体的方案。治疗风寒的话,我父亲的医书里有个‘姜苏丸’的药方,用生姜、紫苏、陈皮、甘草这几味药材,研成粉末后制成药丸,服用方便,效果也很好;治疗腹泻的话,有个‘山楂陈皮散’,用山楂、陈皮、炒白术、茯苓,研成细粉,冲水喝就能缓解腹泻,而且味道不苦,孩子也能接受。”
周伯昌听得连连点头:“这两个药方都好!用的都是常见药材,药膳坊里肯定有存货。咱们先做这两种药,试试效果。仁心堂的后院有个小作坊,正好用来制药;我再派两个伙计去药膳坊帮忙调配药材,你负责指导药方和药材用量,咱们尽快开工。”
“好!”苏清鸢立刻答应,“我现在就去药膳坊的药材房清点药材,把需要的生姜、紫苏、陈皮这些都整理出来,下午就让伙计送到仁心堂。另外,我再写一份详细的制药流程,包括药材清洗、晾晒、研磨、制丸、包装这些步骤,确保制药过程干净卫生,药效不打折扣。”
周伯昌欣慰地看着苏清鸢:“有你在,我就放心了。你不仅懂医术,还细心周到,咱们这次合作,肯定能成功。”
两人说干就干。苏清鸢回到药膳坊后,立刻叫来账房先生和负责管理药材的伙计,一起清点药材。生姜、紫苏、陈皮这些药材,药膳坊因为日常制作药膳,储备得很充足,足够制作第一批中成药;山楂、炒白术、茯苓虽然用量少些,但也能满足初期需求。苏清鸢让伙计们把需要的药材分类打包,仔细标记好名称和用量,确保送到仁心堂时不会出错。
同时,她还特意写了一份详细的制药注意事项:药材必须彻底清洗干净,去除杂质;晾晒时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暴晒损伤药效;研磨药材时要研成细粉,确保药丸和药粉均匀细腻;制丸时要控制好水分,保证药丸不易破碎;包装时要用干净的油纸,防止药材受潮。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确保制药过程万无一失。
下午,苏清鸢亲自带着伙计,把药材和制药注意事项送到了仁心堂。周伯昌已经把后院的小作坊收拾好了,杵臼、药筛、油纸等工具也准备齐全,几个熟悉制药流程的伙计正等着开工。
“清鸢,你来了!”周伯昌迎上来,指着作坊里的工具说,“你看这些工具还够用吗?不够的话,我再让人去买。”
苏清鸢环顾了一下作坊,满意地点点头:“够用了。这些工具都很干净,正好用来制药。咱们现在就开始吧,先从‘姜苏丸’开始做,我来指导大家清洗和研磨药材。”
伙计们立刻行动起来。苏清鸢亲自示范如何清洗生姜和紫苏——生姜要刮去外皮,去除腐烂的部分;紫苏要挑去枯叶和杂质,用清水轻轻冲洗,避免损伤叶片。清洗干净后,再把药材摊在竹筛上晾晒,确保水分完全蒸发。
周伯昌则在一旁指导伙计们研磨药材。他拿着杵臼,一边研磨一边说:“研磨的时候要均匀用力,把药材研成细粉,不能有颗粒,这样制成的药丸药效才好。”伙计们认真地学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请教,苏清鸢和周伯昌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夕阳西下时,第一批“姜苏丸”的药材终于研磨成了细粉。苏清鸢按照药方比例,把生姜粉、紫苏粉、陈皮粉、甘草粉混合均匀,再加入适量的蜂蜜和水,揉成面团状,然后搓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药丸,放在竹筛上晾干。
看着竹筛上圆润饱满的药丸,周伯昌和伙计们都露出了笑容。“太好了!这药丸做得真不错!”周伯昌拿起一颗药丸,仔细看了看,“颜色均匀,大小一致,一看就是好药。”
苏清鸢也很满意:“明天咱们再把‘山楂陈皮散’做出来,然后就可以拿到药铺和药膳坊售卖了。咱们定价低一些,让百姓们都能买得起。”
周伯昌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咱们做这药,主要是为了帮百姓渡过难关,赚钱是次要的。”
第二天,两人又带着伙计们制作了“山楂陈皮散”。药粉研磨得细腻均匀,用干净的油纸包成一小包一小包,方便百姓携带和服用。
当天下午,“姜苏丸”和“山楂陈皮散”就分别在仁心堂药铺和济世堂药膳坊上架售卖。苏清鸢特意让伙计们在门口张贴了告示,写明两种药的功效和价格——“姜苏丸”治疗风寒感冒,每包十丸,售价五文钱;“山楂陈皮散”治疗腹泻腹胀,每包五钱,售价四文钱。这个价格比市面上的药材便宜了不少,百姓们得知后,纷纷前来购买。
“周大夫,给我拿两包‘姜苏丸’,我家老婆子得了风寒,正愁没药呢!”
“苏掌柜,我家孩子总腹泻,给我来三包‘山楂陈皮散’!”
药铺和药膳坊里挤满了买药材的百姓,伙计们忙得不可开交,却个个脸上带着笑容——能靠自己的力量帮助百姓,比什么都开心。
周伯昌看着眼前的景象,欣慰地对苏清鸢说:“清鸢,咱们的合作成功了!你看,这么多百姓能用上药,咱们也算没白忙活。”
苏清鸢笑着点头:“这只是个开始。等咱们赚了银子,再去采购更多药材,开发更多中成药,帮助更多百姓。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帮大家渡过这场旱灾。”
夕阳透过木格窗,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那些包装好的中成药上,温暖而明亮。苏清鸢知道,这场合作不仅缓解了药材紧缺的问题,也让她和周伯昌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帮助百姓的道路上,她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有了并肩前行的伙伴。而这份力量,会支撑着她,在未来的日子里,走得更远、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