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追出来:“哎!刚蒸的菜团子拿上俩……这孩子!”话音没落,人又没影了。“这咋天天比杨厂长还忙……”
区中心粮库,气氛比上回的轧钢厂还凝重。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粮食特有的味道,但仔细闻,确实夹杂着一丝令人不安的霉腐气。几个粮库管理员和区里的干部围在一个打开的仓门口,个个面色如土,唉声叹气。
粮库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头发花白,此刻眼睛通红,抓着二蛋的手就不松开:“雷工!可把您盼来了!您快给想想办法!这可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啊!”
二蛋凑近仓口,一股浓重的、闷闷的潮气扑面而来。巨大的粮囤像沉默的巨兽,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但深处却在悄悄变质。
“通风口呢?没开?”二蛋问。
“开了!咋没开!”一个老管理员指着仓顶几个小小的窗口,“可不管用啊!里头不透气!热气和湿气都在底下淤着,散不出去!我们试着用大竹竿捅,往里扇风,屁用没有!还差点把粮堆弄塌了!”
二蛋绕着粮仓走了两圈,又爬上去看了看那聊胜于无的通风口,心里琢磨开了。这确实是个难题。粮食堆积密度大,空气不流通,湿气热量聚集在核心,光靠几个小窗口,杯水车薪。需要的是强制性的、能深入到粮堆内部的空气流动。
可这年头,哪来的大型鼓风机?就算有,那电费也烧不起啊!
他盯着仓顶那小小的窗口,又看看粮库院子里堆放的乱七八糟的杂物,脑子里那些不着四六的知识点又开始瞎窜。
突然,他眼睛瞄到了墙角一堆废弃的、卷起来的电影放映队用的旧胶片!那玩意儿是赛璐珞的,或者类似材质,轻薄,还有点韧性……
另一个角落,几个工人在修理拉粮的板车,车轱辘卸在一边……
二蛋猛地一拍大腿!
“有办法了!”
粮库主任和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齐刷刷看向他。
“主任,赶紧找人!把那堆废电影胶片给我搬过来!还有,去找几辆废自行车,把车轮子、链条、脚蹬子那套都卸下来!越多越好!”
主任都懵了:“啊?雷工,要……要那玩意干啥?咱是除湿,不是放电影也不是修车啊……”
“哎呀,您就别问了!照我说的办!再找几个手巧的木匠师傅,带着锯子刨子!快!”二蛋急吼吼地指挥,自己已经窜到那堆废胶片前,扯开一卷比划起来。
虽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占了上风,主任一跺脚:“都听雷工的!快!动起来!”
粮库瞬间变成了一个古怪的作坊。木匠们按照二蛋画的歪歪扭扭的图纸,叮叮当当开始用木板制作一些两头粗、中间细,像大号喇叭或烟囱一样的空心木槽。
二蛋则带着几个人,把那些废弃的电影胶片小心地展开(有些都脆了),然后一片片地粘在木槽的内壁上。阳光照下来,胶片内侧居然有点亮晶晶的。
“雷工,这贴这玩意干啥?”一个小伙子好奇地问。
“这玩意表面滑溜,不咋沾水气,还能把风兜住,让它顺着道儿往里钻!”二蛋一边忙活一边解释,“咱做个导风槽,从仓顶通风口插进去,一直通到粮堆底下闷湿的地方!”
另一边,几个工人把卸下来的自行车轮子固定在一个木架子上,轮毂上绑上用旧帆布做的叶片,做成一个简易的大风扇。链条和脚蹬子也装上去,变成了一套……人力驱动系统。
“风扇对着导风槽露在外面的这头吹!”二蛋指挥着,“没电?咱有人!组织人手,轮流上去蹬!这叫人力强制通风!”
“啊?蹬自行车……给粮食吹风?”老管理员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这法子闻所未闻!
“不然呢?您有更好的招?”二蛋抹了把汗,“赶紧的!趁着天还没黑!”
很快,几个长长的、内壁亮闪闪的“导风槽”从仓顶通风口深深地插入了粮囤内部。槽的外端,对着那几个改装好的“自行车风扇”。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被组织起来,排班上去吭哧吭哧地蹬自行车!
嘿!还真别说!那风扇呼呼地转起来,风顺着贴了胶片的光滑槽体往里钻,直接灌到粮堆深处!
忙活完这套,二蛋还没闲着。他又在粮库角落里寻摸,找到几个生了绿锈的旧铜铃。他让人用细麻绳把这些铜铃拴好,隔一段距离就吊一个,从导风槽口一直垂到粮囤最底部,埋在粮食里。
“这又是弄啥?”主任彻底看不懂了。
“预警!”二蛋拍拍手上的铜锈,“铜这玩意儿,娇气,湿度一大,锈得就快,锈厉害了就跟麻绳粘一块,铃铛就哑巴了,不响了!到时候一听哪个铃铛不响了,就知道底下哪块湿度超标,得重点关照!比人鼻子灵!”
一套组合拳下来,整个粮库的人都看傻了。这是哪路神仙法术?废胶片、破自行车、烂铜铃……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愣是被这位年轻的雷工程师攒巴到一起,搞出这么一套闻所未闻的“除湿系统”?
死马权当活马医吧!小伙子们甩开膀子蹬车,汗水顺着脊梁沟流。风扇呼呼地吹,导风槽嗡嗡地响。
一天,两天……
粮库里的气氛依旧紧张,但那股子令人绝望的霉味,似乎真的……淡了一点?
到了第三天头上,一个爬上去检查的小伙子突然兴奋地大喊:“干了!底下冒上来的气是干的了!摸着也不潮了!”
主任和老管理员几乎连滚带爬地冲过去,伸手一摸从导风槽口出来的风,又抓了一把从深处带出来的粮食颗粒,放在嘴里一嚼——
“干了!真干了!救回来了!粮食救回来了!”老管理员声音都带了哭腔,激动得直跺脚。
粮库主任一把抓住二蛋的手,老泪纵横:“雷工!神了!真神了!您这是救了万人的口粮啊!我……我代表全区老百姓谢谢您!”
消息传开,整个粮库欢腾起来!
没过几天,《北京日报》的记者不知道从哪听说了这事,跑来采访。一篇题为《土法上马巧除湿,青年工程师智救万担粮》的报道登了出来,虽然里面把“电影胶片导风槽”写成了“利用新型材料制造通风管道”,把“人力自行车风扇”写成了“发动群众创造性地采用人工动力通风”,但雷二蛋这个名字,又一次传遍了四九城。
二蛋拿着报纸,看着上面略微夸大的描写,嘿嘿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