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像滚烫的蜜,黏稠地糊在夔州县委大院的红砖墙上。县委办综合科里,空调“嗡嗡”地喘着粗气,却压不住外头知了撕心裂肺的聒噪。
季秋水端着一只掉了漆的搪瓷缸,缸里是半杯冷透了的茉莉花茶。她正在核阅本周的“信访周报”,忽然,一封皱得几乎裂开的牛皮纸信封从文件堆里滑出来,“啪”一声砸在桌面上,像一记闷雷。
县委办那间朝南的小办公室,午后像被阳光炖透的砂锅,连空气都带着黏稠的甜腻。季秋水伏案,钢笔在纸上沙沙地走,忽然,“啪嗒”一声轻响——
一只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从文件堆的悬崖边滚落,跌在她的稿纸上,像一块烧红的炭,瞬间把午后的慵懒烫出一个洞。
信封正面,歪斜的蓝色圆珠笔迹像被风吹散的麦秆——
“县委领导亲启:我实在是没法子了,再没人管,我就吊死在街道办门口!”
末尾的惊叹号拖出一道颤抖的尾痕,仿佛写信人把最后的力气都按在了笔尖,又仿佛一道无声的裂帛。
落款:夔北街道河口社区王凤英。
那行字在光里发蓝,像深海里捞出的锈铁,带着咸涩的腥味。
“姐……”科员赵亦然猫着腰凑过来,声音低到尘埃里,“这信我扫过一眼,三个月前的‘钉子户’。网上有人骂她倚老卖老,说她想讹钱。”
季秋水没抬头。她伸出两根修长的手指,指尖因常年翻文件而带一点微凉的纸香。她像拈起一片薄雪,轻轻捏住信封翘起的边角——
“刺啦——”
信纸被抽出的一瞬,发出一声极轻的、像伤口撕开的响动。
那纸早已不是纸,而是一枚被反复揉搓的旧伤口。汗渍、泪渍、油渍,还有指甲反复掐出的月牙形折痕,让它皱得像暴风雨里被揉碎的枯叶,又像被岁月啃噬过的老树皮。纸面泛着一种疲惫的灰白,仿佛只要再吹一口气,它就会碎成粉末。
季秋水把信纸托在掌心,像托着一只奄奄一息的鸟。她的睫毛在光里投下一道细碎的阴影,遮住了眼底忽然涌起的潮声。
小赵屏住呼吸,连空气都不敢惊扰。
“小赵,”季秋水终于开口,嗓音不高,却带着微微的沙,像砂纸磨过玻璃,又像冬夜炉火里爆开的一粒火星,“钉子户也好,刁民也罢,那是别人贴的条子。在咱们这儿,它只有一个名字——”
她顿了顿,声音低下去,却更沉:
“信访件。”
三个字像三枚钉子,轻轻敲进午后的寂静。
她垂下眼,继续读。
信纸上的字忽大忽小,像被泪水泡胀,又像被愤怒攥皱——
“……那天铲车一抖,墙‘咔嚓’一声咧到脚背宽,雨水顺着缝灌进来,泡烂了我老头子留下的最后一箱书……”
读到“泡烂”二字时,季秋水的眉心猛地一跳。仿佛有一滴水从裂缝里渗进她的记忆,冰凉地落在心口。
她想起父亲。
那位一辈子与水打交道的老人,临终前把整整一箱发黄的工程笔记推到她怀里,枯瘦的手指在箱盖上敲了敲,声音轻得像风:
“秋水,做公共事,先读人,再读书。”
此刻,那箱书似乎正躺在某个漏雨的屋檐下,纸页吸水膨胀,字迹晕染成一朵朵模糊的墨花。父亲的声音隔着岁月,隔着裂缝,隔着一整个夏天的蝉鸣,在她耳边轻轻回荡。
季秋水的睫毛颤了一下,像被风吹动的蝶翅。她合上信纸,指尖在信封边缘轻轻摩挲,那里有一道被指甲反复掐出的凹痕,深得几乎要穿透纸背。
“备车,去河口。”
她“啪”地合上笔记本,声音干脆,像一截冰柱折断在夏日午后。
赵亦然愣了半秒,随即像被点燃的炮仗,一溜小跑去拿钥匙。他的脚步声在走廊里急促地回响,像一串来不及落地的鼓点。
季秋水站在窗前,阳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走廊尽头。她低头看了看掌心的信纸,那上面最后一行字在光里微微发亮——
“求求你们,替老头子守住那箱书。”
她忽然觉得,那不是一个老人的哀求,而是整座县城藏在裂缝里的心跳。
河口巷19号藏在一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红砖楼群里,外墙爬满凌霄花。午后的光斑从花叶缝隙漏下,像斑驳的旧时光。
王凤英今年六十七,瘦得像一根晒干的老丝瓜。她趿拉着塑料拖鞋,把季秋水让进屋,嘴里还在絮叨:“姑娘,你别嫌乱,我昨天刚把盆盆桶桶摆好接雨。”
季秋水抬头,一道裂缝从天花板纵贯而下,像一只张牙舞爪的黑蜈蚣,边缘参差不齐,最宽处能塞进三根手指。裂缝两侧,墙纸翻卷,露出底下灰黑色的水泥,像一道丑陋的伤疤。
“那天是5月8号,我记得清。”王凤英抹一把眼角,“我家猫正在窗台晒太阳,铲车一抖,猫‘嗷’一声蹿到柜顶,再没下来过。”
说话间,门口传来杂沓的脚步声。
施工队负责人张铁头带着两个戴黄头盔的小伙子闯进来,手里晃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老太太,您别闹了,我们按图施工,红线都划得清清楚楚。老房子年久失修,您要怪就怪岁月。”
“岁月能把墙撞裂?”王凤英嗓音陡然拔高,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
紧接着,街道办副主任刘全友也到了,手里拎着一袋水果,笑得像一尊弥勒佛:“大妈,县里重点项目,您体谅体谅。补偿标准已经顶格了,您再闹,我可就真没法子了。”
季秋水冷眼旁观,不置一词。她蹲下身,掏出手机打开手电,光束顺着裂缝一路往下,在踢脚线处停住——那里有一道新鲜的擦痕,隐约带着金属的银灰色。
“张队长,铲车斗齿型号是多少?”她突然开口。
张铁头一愣:“pc200,咋了?”
“pc200的斗齿宽6公分,厚2.5公分,和这道擦痕吻合。”季秋水的语速极快,像在法庭上宣读证据,“麻烦您把5月8日的施工日志、照片、监理记录全部送到县住建局,我要原件。”
张铁头的脸“刷”地白了。
刘全友赶紧打圆场:“季科长,您看这事……”
“刘主任,”季秋水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灰,“王大妈的委屈,您三个月没解决;我三个小时之内,要看到原始档案。”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冷冽。
次日清晨六点,季秋水出现在县住建局档案室门口。守门的老李头揉着惺忪的睡眼:“姑娘,今儿周末,领导都不在……”
“我带了县委办介绍信。”季秋水递过去一张盖着鲜红大印的信笺,“麻烦您,河口巷19号,2000年竣工备案。”
老李头嘟囔着打开铁门,一股陈年的纸墨味扑面而来。档案室像一座沉睡的迷宫,铁柜一排排延伸到幽暗深处。
季秋水戴上一次性手套,指尖在牛皮纸档案袋上划过,像在弹奏无声的钢琴。
一小时四十三分后,她抽出一册编号“2000-夔-北-039”的档案——封面用碳素笔写着“河口片区3号楼竣工验收记录”。
翻开,一行行字迹工整:
“……砂浆饱满度96%,混凝土强度c25,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在“验收结论”一栏,鲜红的“合格”二字像两枚跳跃的火苗。
季秋水用手机逐页拍照,又把档案放回原处。走出档案室时,朝阳已爬上住建局楼顶,她抬手挡了挡光,眼底却是一片清明——
“结构完好,设计合理。王大妈的房子,原本可以再稳当三十年。”
回到办公室,季秋水拨通县建筑质量检测中心主任老郑的电话:“老郑,河口巷19号,私人委托,加急。”
老郑在电话那头笑:“季科,您这是把我周末钓鱼的点儿给占了。”
“检测费我个人出,但报告必须客观。”
“放心,我亲自带人。”
两个小时后,检测车停在河口巷口。老郑拎着激光测距仪、裂缝显微镜、回弹仪,像一位即将上战场的将军。
张铁头带着工人堵在巷口:“私人检测?我们不同意!”
老郑晃了晃手里的红头文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任何人都有权委托检测。张队,您要抗法?”
张铁头怂了,退到一旁抽烟,烟圈抖得像他发虚的腿。
检测持续了一下午。老郑把探头伸进裂缝深处,屏幕上的波纹像心电图一样起伏。
傍晚,他递给季秋水一份盖着cmA钢印的A4纸:
“……裂缝走向呈外宽内窄之楔形,边缘存在挤压崩裂痕迹,符合外力撞击特征;非沉降、非收缩裂缝……”
结论栏只有八个字——
“外力撞击,建议修复。”
周一清晨,夔北街道办那栋灰色小楼被暴雨洗得发亮,雨水顺着挑檐往下砸,像一串串银钉。
八点整,季秋水撑着一把黑伞准时出现在门口,伞尖滴着水,像一把出鞘的剑。
她今天特意换了白衬衫、藏青西裤,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党徽,冷光一闪,刺得门卫老张下意识挺直腰杆。
“季科长,刘主任刚上楼,说等您。”老张递过访客证,声音压得极低,“刚才看他脸色,像隔夜馊饭。”
季秋水没回话,只抬手看了一下腕表——八点零三分。
她今天带了两份“礼物”:一份是县检测中心盖章的裂缝鉴定,一份是县档案馆复印的原始竣工图。
当然,还有第三份——一张用A4纸打印的高清照片——藏在公文包最里层,像一颗延迟引爆的雷管。
三楼走廊铺着新换的灰色地毯,踩上去悄无声息。
刘全友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头飘出铁观音的浓香,混着雨后木门的潮味,闻起来像一场精心布置的欢迎陷阱。
推门进去——
“低调奢华”四个字扑面而来:大班台足有两米长,乌木饰面映出人影;背后整墙书柜,玻璃门后码着一排排红皮经典,《之江新语》《苦难辉煌》像列队的士兵;角落的发财树叶片肥厚,绿得发黑,像蘸了墨。
刘全友今天穿一件淡粉衬衫,袖口缀着低调的LoGo,领口敞开两颗扣子,露出一截金链子。
见季秋水进门,他立刻起身,笑得眼角堆出三道褶子:“哎呀,季科长,稀客稀客!快请坐,我刚泡的安溪铁观音,明前茶,尝尝!”
茶已经倒在骨瓷杯里,茶汤金黄,却浮着一层细密的油膜,像谁在上面轻轻呵了一口气。
季秋水扫了一眼茶杯,没有动,也没有坐。
她径直走到大班台前,把两份资料“啪”一声并排摊开,力道之大,震得茶杯里的油膜晃出一圈圈涟漪。
“刘主任,先看东西,再喝茶。”
她的声音不大,却在冷气房里劈开一条冰缝。
刘全友的笑容僵在脸上,像被速冻。
他低头,先看见鉴定报告封面那枚鲜红的cmA钢印,像一枚烙铁;再翻开,裂缝走向、外力撞击示意图、回弹数据,白纸黑字,句句带刺。
接着是竣工图复印件,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混凝土强度“c25”,图纸右下角盖着“夔州县建设局竣工核验章”,日期是2000年6月18日——
那一排小字,像一串耳光,扇得他耳膜嗡嗡作响。
“季科长……”他舔了舔嘴唇,声音干哑,“这个……也许是巧合,老楼嘛,时间一长……”
“巧合?”
季秋水抬眼,目光像两枚冰锥,钉在刘全友脸上。
“三个月前,您当面对王凤英说:‘房屋年久失修,自行承担。’同一栋楼,同一条裂缝,现在检测报告写着‘外力撞击’。刘主任,您告诉我,是哪阵妖风把铲车斗齿吹到了墙面上?”
刘全友喉结上下滚动,像吞了一颗带棱角的枣核。
他下意识去端茶杯,手指一抖,滚烫的茶水溅在虎口,瞬间红了一片,他却浑然不觉。
“我……我工作确实有疏忽,没有深入调查……”
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疏忽?”
季秋水冷笑,从公文包最里层抽出第三份“礼物”——一张六寸彩色照片,啪地拍在竣工图旁边。
照片里,灯光昏黄,刘全友和张铁头肩并肩坐在“江南春”私房菜馆的包厢里,桌上摆着一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袋,袋口露出一沓粉红色的百元大钞。
照片右上角有时间水印——5月12日21:36,正是王凤英第一次到街道办哭诉的当晚。
刘全友的脸刷地褪尽血色,粉衬衫瞬间变成裹尸布。
他猛地起身,大班台被撞得晃了一下,发财树叶片哗啦啦响,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嘲笑。
“这……这是pS!是诬陷!”
声音尖得变调,像指甲刮过玻璃。
季秋水没有反驳,只是抬腕看表——八点十七分。
她淡淡开口,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却带着金属的冷意:
“纪委的同志,应该已经到三楼了。”
话音未落,办公室门被推开。
县纪委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老肖带着两名年轻工作人员鱼贯而入,雨衣上的水珠砸在地毯上,洇出深色圆点。
老肖五十出头,脸像刀劈斧削,手里高举的工作证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刘全友同志,根据群众举报及初步核查,请你配合组织调查。”
声音不高,却像一记闷雷滚过屋顶。
刘全友踉跄一步,扶住书柜才没倒下。
玻璃门映出他扭曲的脸,像一截被雷劈过的枯木。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却只发出一串无意义的音节。
两名工作人员一左一右,轻轻架起他的胳膊。
刘全友的金链子从领口滑出来,在冷光灯下闪了一下,随即被雨声淹没。
季秋水站在原地,目送他出门。
走廊尽头,雨点砸在窗玻璃上,像无数细小的掌声。
她弯腰端起那杯一口未动的铁观音,手腕倾斜,金黄的茶汤沿着杯沿滑出,一滴不剩地落进垃圾桶。
油膜在水面碎成五彩斑斓的脏圈,打着旋儿,被漩涡拖进黑暗。
八点二十分。
季秋水掏出手机,给王凤英发了一条短信:
“王大妈,检测报告已递交,纪委已介入。今天开始,裂缝有人修,公道有人还。”
窗外,暴雨忽然停了,一缕阳光穿过乌云,照在街道办灰扑扑的招牌上,像一把刚刚出鞘的刀,雪亮刺眼。
调查进展得异常顺利——张铁头为了拿到河口片区改造工程,通过中间人给了刘全友两万元“协调费”。
刘全友收了钱,对王凤英的投诉能拖就拖,甚至授意网格员在网上散布“钉子户漫天要价”的谣言。
三天后,县纪委发布通报:
“夔北街道办副主任刘全友,违反群众纪律,收受管理服务对象财物(主动交代问题,主动退还财物,认错态度良好),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调离领导岗位……”
七月初的傍晚,蝉鸣渐歇。季秋水加完班,正准备关灯,办公室门被轻轻叩响。
王凤英捧着一面鲜红的锦旗站在门口,身后跟着她那只白爪黑背的猫。
“姑娘,猫我找到了,它那天是吓跑了。”王凤英笑得眼角的褶子像绽放的菊花,“锦旗是我自己绣的,字是我老伴生前写的,你别嫌弃。”
锦旗展开,金线绣的隶书写得端庄:
“为民做主,办实事解民忧”。
季秋水双手接过,指尖微微发抖。
“王大妈,房子维修款到账了吗?”
“到了,五万,一分不少。施工队今天就开始搭脚手架。”
老人走后,季秋水把锦旗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窗外,一轮满月爬上梧桐梢,清辉透过玻璃,把“为民做主”四个字照得熠熠生辉。
她泡了一杯新茶,坐在桌前写工作日志:
“……信访件不是烫手山芋,而是老百姓递给我们的信任票。票面上写着:我相信你们能还我一个公道。我们不能让这张票,变成失望票……”
写到此处,她停下笔,望向窗外,好似那远山在呼唤。
县委大院里,路灯一盏盏亮起,像一串温暖的省略号,延伸向夜色深处。
季秋水知道,明天还会有新的信访件,新的裂缝,新的委屈。但只要初心不改,哪怕前路崎岖,也终有月光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