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崇祯此番出手,效果极佳。
太康士绅豪强张家被灭族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短短半个月内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大宋各地。
从江南的富庶水乡,到北地的广袤平原,所有的士绅豪强,都听到了这个让他们胆寒的消息。
平江府的范氏家族,听闻此事后,族长连夜召集族人,将所有隐瞒的田产悉数上报,并主动补缴了历年所欠的税款。
开封府的李氏家族,那位在朝中写信诬告的推官,吓得连夜上书请罪,自请罢官。
山东曲阜的孔府,也再不敢提“不敬先师”之言,主动配合山东巡抚,对所有祭田进行了清丈登记。
崇祯皇帝的雷霆手段,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杀鸡儆猴之效。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还在抵抗的士绅豪强们,彻底被吓破了胆。
他们乖乖地打开了自家的大门,配合清丈,申报田产,再不敢有丝毫的隐瞒和反抗。
最终,在李纲的主持下,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清查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淮河以北共计清查出各地士绅豪强隐匿、侵占的田地,高达八千万亩!
这八千万亩土地,被悉数收归国有,为那四百五十万嗷嗷待哺的归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大宋中兴的根基,也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被牢牢地夯实了。
在北方取得初步成功后,中书省紧接着将目光投向了富庶的南方各省。
然而,南方的土地清查,其难度和复杂性远超北方。
靖康之变对南方的影响相对较小,这里的世家大族,根基更为深厚,势力更为庞大。
他们世代盘踞,财富雄厚,与朝廷官员、地方士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门生、故吏关系。
当中书省颁布南方各省的土地清查法令时,一场巨大的波澜迅速被掀起。
以平江府(苏州)、临安府(杭州)等江南核心区域为代表的各大世家,其反弹之声,几乎震动了整个朝堂。
他们不像北方的张家那样愚蠢,公然聚众对抗官府。
太康县张家被灭族的前车之鉴,血淋淋地摆在眼前,让他们不敢再以卵击石。
但他们有他们的办法。
既然不能硬对抗,那便从朝中着手,利用他们的巨大影响力,发起更为猛烈的政治攻势。
奉天殿上,弹劾李纲的奏疏,再次如雪片般飞向御前。
这次的弹劾者,不再是几个小小的御史,而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官员,包括一些尚书、侍郎,甚至还有宗室成员。
他们的弹劾理由也更为冠冕堂皇:
“启奏陛下,臣等认为,清查土地固然是国策,但北方与南方情况不同。”
“江南士族,世代耕读,礼义传家,乃我大宋文脉之所系,清查田亩,必然搅扰其正常生活,恐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更有甚者,江南之地,土地细碎,田亩众多,清查耗费巨大,恐国库难以支撑!”
“李相国年事已高,强推此策,操之过急,手段过于严苛,恐激起民怨,反而不利于社稷稳定。”
“陛下,北方初定,南方稳定,乃中兴之基,若因清查土地而动荡南方,恐得不偿失啊!”
奏疏中,弹劾者将李纲描绘成一个不恤民情、不顾大局、一意孤行的酷吏。
他们不是直接反对清查本身,而是攻击清查的时机、手段和对象。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李纲这个强硬的推行者扳倒,从而让清查土地的国策在南方无法继续推行。
没有了李纲,朝中还有谁能出头主持清查工作?
然而,李纲却早已做好了准备。
他深知此役艰难,远胜北方。
在朝会结束之后,李纲没有回自己的丞相府邸,而是直接回到了中书省,取下自己的乌纱帽,将其郑重地挂在中书省衙署的大门门楣之上。
丞相官帽,在阳光下显得有些刺眼。
李纲站在官帽之下,沉声道:“老夫今日将官帽挂于此,便是告诉天下人,老夫随时做好了丢官的准备!这把老骨头,早已置之度外!但是!”
他猛地提高了声音,目光扫过所有在场的官员:“清查土地,是陛下的旨意,是利国利民的大计!这是为我大宋中兴,为我万千百姓安居乐业!只要老夫一日不被罢官,这清查土地的工作,便一日不能停!”
“谁若敢阳奉阴违,阻挠国策,便是与老夫为敌,与陛下为敌,与天下百姓为敌!”
李纲这番“挂冠言志”,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对那些试图阻挠改革的势力发出了明确的警告。
在这般强硬的政治表态下,南方各省的土地清查工作,虽然阻力重重,却也开始有序推进。
各地官员在收到京中明确的旨意和李纲的强硬立场后,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敷衍塞责。
人人清楚,皇帝和丞相这次是铁了心要推行到底。
虽然弹劾声不绝于耳,但直接的暴力对抗却几乎没有发生。
太康张家的覆灭,给了所有江南士绅一个血腥的警示。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皇帝坐在龙案前,面前是各地关于清查土地进展的奏报,以及一摞摞弹劾李纲的奏疏。
看着这些报告,脸上没有丝毫的疲惫,反而带着一丝满足。
“有个好臣子,当皇帝就是省心啊!”崇祯轻声自语,带着对李纲的由衷赞赏。
李纲为他分担了何等巨大的压力。
这种得罪天下士绅的事情,若非李纲这般有胆有识、坚毅不拔的宰相,任何人都难以推行。
崇祯虽然是皇帝,但也要平衡朝局,不能事事亲自出面。
李纲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扛起了这面大旗,让他这个皇帝能够从容地在幕后支持,发出决策,而不必直面所有抨击。
崇祯是一个擅长文治的皇帝,前世在大明末年,面对内忧外患,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治国之才。
他所能做的,只是苦苦支撑,修补破败的帝国,最终却仍是徒劳。
那时的他,虽然有治理国家的心,却没有治理国家的外部条件。
如今穿越到大宋,崇祯力挽狂澜,北伐成功,平息了外患。
没有了战争的拖累,崇祯仿佛得到了新生,能够大展拳脚,将自己的治国理念付诸实践。
这种“没有战争”的感觉,让他感到无比畅快,很喜欢这种能够专注于国家治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日子。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除了武功,更重要的是文治。
而文治的核心,在于选贤任能,在于制度建设。
崇祯清查土地,是为了均贫富,稳固民心;
改革选妃,是为了打破门阀垄断,提倡品德。
他知人善任,将李纲这般忠臣推到前台,将李椿这般有才干的年轻人提拔重用。
历朝历代,有几个皇帝能真正完成全国范围的土地清查?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回想起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试图丈量土地,均平税赋,限制豪强兼并。
其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和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许多改革措施在他去世后便被废除。
王安石的失败,并非他无能,而是他未能获得皇帝的持续且坚定不移的支持,也未能有效压制住士绅豪强的反扑。
崇祯深知,王安石的悲剧,乃前车之鉴。
所以,他绝不会让李纲重蹈覆辙!
他会用皇权,为李纲撑起一片天,确保清查土地的国策能够贯彻到底。
看着奏疏上各地清查土地的数字,崇祯心中的盛世蓝图,变得越发清晰。
他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只要有李纲这样的忠臣辅佐,只要他能够知人善任,治理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绝非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