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观驾还京》
龙舸摇波破晓风,旌旗斜卷落残虹。
金梯接岸云边落,蟒袍轻拂日边红。
乱红逐马黏衣软,稚子持幡映面红。
霜鬓久辞兵火里,今朝始见帝王功。
英气合当扶宋祚,丹心未许负初衷。
援笔忽惊秋露冷,墨痕犹带旧时霜。
崇祯帝逐字逐句地品读,越读越是心惊。
这首词不仅文采斐然,更将他班师回朝时的盛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气势恢宏。
从“龙舸摇波破晓风”的浩大场面,到“旌旗斜卷落残虹”的壮丽意象,再到“蟒袍轻拂日边红”的帝王气概,无不透着一股大气磅礴。
特别是“乱红逐马黏衣软,稚子持幡映面红”两句,将百姓夹道欢迎的细节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温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令崇祯动容的是下阙:“霜鬓久辞兵火里,今朝始见帝王功,英气合当扶宋祚,丹心未许负初衷。”
这几句,不仅点明了北伐的艰辛,更直指他穿越而来,力挽狂澜,重振大宋的抱负与决心。
那句“丹心未许负初衷”,更是精准地道出了他内心最深处的誓言。
“好诗!好诗啊!”
崇祯帝情不自禁地赞叹出声,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这词意境深远,笔法老辣,非寻常才女能及!康履,快告诉朕,此诗是何人所作?!”
康履见官家如此喜爱,脸上也堆满了笑容,躬身答道:“回禀官家,此诗乃是一位金陵府官员的夫人所作,闺名唤作李清照。”
“李清照?!”崇祯帝闻言,心中一动。
这个名字,他自然是知道的,宋代最着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的词作,尤其是其后半生经历国破家亡后的忧愁悲愤,更是流传千古。
“官家听过此人?”康履见崇祯帝的反应异于常人,不禁有些好奇。
崇祯帝轻咳一声,掩饰住内心的波澜,淡然道:“略有耳闻, 她的词作,确有独到之处,如今她人尚在金陵?”
“是啊官家。”康履接着说道,“李夫人今年四十余岁了,丈夫赵明诚如今在金陵府任职,她虽年过不惑,但在金陵城中,仍是备受推崇的才女,诗词文章,无一不精。平日里也常与城中士子名流雅集唱和。”
都四十多岁了……崇祯帝心中暗自叹息,感慨红颜易老。
历史上的李清照,经历靖康之变,丧夫之痛,颠沛流离,备尝艰辛。
如今他改变了历史,避免了靖康之耻,北伐成功,收复失地,无疑也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
她不必再经历国破家亡的苦楚,不必再漂泊无依,或许因此,她的词作也重现了早年那种明快激昂的色彩,将对大宋中兴的喜悦和对帝王功绩的赞颂,融入笔端。
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赞美诗,更是大宋中兴的最好写照,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对新生的希望和对英明君主的由衷敬仰。
崇祯帝再次拿起那首《鹧鸪天》,在灯下细细品味。
这首诗,仿佛道出了他心中最隐秘的抱负与最沉重的担当。
自穿越而来,他便肩负着力挽狂澜的重任,日夜操劳,夙兴夜寐。
世人皆见他雄才大略,雷厉风行,却少有人能体会崇祯内心的孤独与重压。
而李清照的词,特别是那句“英气合当扶宋祚,丹心未许负初衷”,竟仿佛是他心声的写照,让他感到被理解、被认可。
崇祯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共鸣。
俗话说,人情往来,文人墨客常常以诗词唱和,以文会友。
崇祯此时灵感爆棚,当即提笔,回赠一首。
墨韵生香,一首《鹧鸪天》也随即跃然纸上。
《鹧鸪天·答易安观驾之作》
铁马归旌破晓烽,黎元翘首望归鸿。
金戈洗尽边尘色,玉帛初回故苑风。
骚客有心书宋祚,孤臣何敢负初衷。
墨痕若解兴亡意,莫教霜华覆旧踪。
最后落款,思虑再三,崇祯决定不暴露身份,以笔名“燕云客”回赠一首,不以帝王之尊的敕令,而是以诗友的身份,进行一次纯粹的文学交流。
“燕云客”,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深意,他从燕云之地凯旋而归,这个名字既象征着他的功绩,也暗示着他是一个从“燕云”而来的“客人”,既神秘又带着某种超脱的意味。
这首词,首句“铁马归旌破晓烽”回应了李清照词中“龙舸摇波破晓风”的壮丽开篇,将焦点从水路龙舟转向了陆上铁骑,更直接地凸显了北伐将士的赫赫武功。
第二句“黎元翘首望归鸿”则与李清照的“稚子持幡映面红”相映成趣,将目光从孩童扩展到全体百姓,展现了民心所向、万众期盼的景象。
“金戈洗尽边尘色,玉帛初回故苑风”,这一联则直接描绘了战争结束、和平重临的景象。
金戈铁马已然收鞘入库,边关的硝烟尘埃已被洗净,取而代之的是象征和平友好的“玉帛”,回到了大宋的“故苑”,暗示着国家内外局势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和平发展的美好展望。
下阙的“骚客有心书宋祚,孤臣何敢负初衷”更是巧妙。
它直接回应了李清照词中“英气合当扶宋祚,丹心未许负初衷”的赞誉。
崇祯帝以“骚客”来指代李清照,赞其以文笔书写宋朝的命运;
而他自己则以“孤臣”自称,表达了身为帝王,在重重压力之下,仍将坚守初心、不敢辜负天下的决心。
这个“孤臣”的自称,既是诗人的一种谦逊,也暗合了帝王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最后一句“墨痕若解兴亡意,莫教霜华覆旧踪”,更是将整首词的意境拔高。
它呼应了李清照词中“霜鬓久辞兵火里”的悲壮,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
崇祯希望,文人墨客的笔墨能够理解并记录下国家的兴亡教训,以此警醒后人,切莫让昔日的“霜华”,即国破家亡的悲剧再次覆盖大宋的土地,使历史重演。
诗成,崇祯帝将素笺递给内侍总管康履,吩咐道:“康履,将此诗妥善送至李清照,不必点明来历,只需说是有一位‘燕云客’所赠,聊作与易安居士的诗词唱和。”
康履领命,小心翼翼地收好诗稿,吩咐心腹小太监秘密送去。
他明白,官家这是想与这位才女“以文会友”,享受一份超脱于君臣关系之外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