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紫金山下。
御营军的校场每日回荡着震耳欲聋的轰鸣,空气中硝烟弥漫。
不知道的山中猎人,以为是军营遭雷劈了,连夜搬家。
自崇祯皇帝亲临军器局,验看了那批划时代的火绳枪并下达谕旨,责令军器局务必“加大产能,全力制造”以来。
数月时间倏忽而过,匠人们昼夜不息,炉火不绝,已然成功铸造并交付了三批新式火绳枪,总计三千支。
这些冰冷却蕴含着巨大潜力的利器,尽数配发至新组建的御营军中,成为他们日常操练的核心。
校场之上,一排排五尺高的稻草人靶子整齐矗立,胸前皆绘有醒目的红心。
每日清晨至日暮,御营军将士便对着这些靶子,反复进行着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射击训练。
装填、瞄准、击发,每一个动作都被分解至极致,而后无数次地重复,直至融入血肉,化为本能。
每人每日至少十次的击发,不仅是为了熟悉这新式火器,更是为了将那种由火药瞬间爆发的冲击力,刻入骨髓,形成最敏锐的肌肉记忆。
这一日,崇祯皇帝在一众锦衣卫的簇拥下,悄然驾临御营军校场,亲自视察火器操练之效。
大宋积弱已久,重文轻武的痼疾根深蒂固,欲扭转乾坤,非大刀阔斧改革不能奏效。
而这火器,便是他破旧立新,重塑大宋军魂的倚仗。
崇祯身着常服,未佩剑饰,龙行虎步间,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
“臣姚友仲,恭迎陛下驾临大教场!”
执掌御营军的,是当朝枢密使姚友仲。
这位未及而立之年的青年才俊,已身居正一品高位,执掌天下兵马大权,对崇祯的破格擢拔满怀感激。
然身居高位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也令姚友仲如履薄冰。
深知圣意所向,姚友仲自兼御营都统制后,便严令御营将士日夜操练火器,不敢有丝毫懈怠。
此刻,圣驾亲临,他自是小心翼翼地侍奉左右,躬身指引,指挥演练。
“姚卿,御营军操练火器,声势斐然,着实可喜。”
崇祯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许。
姚友仲闻言,心中稍定,仍是恭敬答道:“启禀陛下,自蒙陛下洪恩,敕令整饬御营,革新军械以来,臣等日日不敢有懈怠之心,火器乃国之利器,陛下亲赐图纸,匠人呕心沥血,方得此等神兵,臣等自当戮力同心,使之尽展锋芒,不负陛下隆恩。”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落在不远处一个正高声指挥将士的统制官身上。
那人身形挺拔,面染硝烟,难掩眉宇间的英武之气。
“彼为何人?”崇祯指了指。
姚友仲顺着圣意望去,答道:“回禀陛下,此乃御营统制官何谦,东京保卫战时,他尚是禁军一介低级军官,忠勇可嘉,尤其是在朱仙镇之战,也是当初随陛下浴血冲杀,突围而出之三千将士之一。”
提及“三千将士”,崇祯的眼神顿时柔和下来。
这三千人,是他在国破家亡之际,唯一能信任的依仗,亦是他日后拨乱反正的根基。
朱仙镇一役,惨烈异常,三千将士大多壮烈殉国,仅三百余人浴血生还。
朝廷南渡后,崇祯论功行赏,对这三百余名幸存者进行了破格提拔,至少皆擢升至正将,可独立统领五百兵马。
这在以文驭武,军职升迁缓慢的大宋,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恩典。
至于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崇祯亦给予了丰厚的追封,其家眷得享优渥抚恤,子嗣可荫官入仕,甚至优先进入新设的锦衣卫与御营。
崇祯此举,并非仅为笼络人心,更是要向天下昭示,为国效力者,必得善报,以重塑军人地位,提振士气。
“何谦……”崇祯轻念此名,心中感慨万千。
他记得此人,自己来到大宋当天,登上城墙鼓舞士气,点名的第一个将官,就是何谦!
此时何谦已经一路小跑而来,单膝拜倒:“末将何谦,参见陛下!”
崇祯拍了拍他的肩头,让其平身。
“何统制,将士们辛苦了,朕今日亲临,是为视察御营火器操练之进展,你不必拘谨,自可指挥,让朕亲睹将士们赫赫武功。”
何谦骤闻圣言,感受着肩头来自天子的温暖与期许,心中激荡万分。
他躬身行礼,声如洪钟:“末将遵旨!陛下请看!”
何谦转身面向排列整齐的火器方阵,高声下令:“各营将士听令!今日操演,陛下亲临!吾等务必尽展御营火器之威,莫要坠了御营威名!”
“三段击战术,第一列将士,准备!”
命令一下,三千名御营军将士很快分为三排,严阵以待,。
手中的火绳枪,在阳光下泛着幽冷的微光。
“第一列,上弹!”
御营将士们动作整齐划一,熟练地打开火药囊,将定量的火药倾入枪管,继而塞入铅弹,再用通条用力压实。
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每一次击发前装填的清脆声响,都如同一曲整齐的战鼓,充满了力量与节奏感。
“瞄准!”
三千余支枪口,齐刷刷地指向前方五尺高的稻草人靶子。
校场之上,呼吸声沉重而悠长,唯有风声吹过,似乎在等待着那惊天一刻。
“放!”
“轰!轰!轰!”
刹那间,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火舌从枪口喷涌而出,伴随着浓烈的硝烟,瞬间吞噬了第一列将士的身影。
铅弹带着破风之声,精准地洞穿了远处的稻草人靶子,许多稻草人应声倒地,甚至被强大的冲击力掀翻在地。
“第一列,后撤装填!第二列,上前!”
浓烟尚未完全散去,第一列将士已然迅速后撤,开始新一轮的装填。
而第二列将士,则如同潮水般迅速涌上,补位接替。
整个过程衔接流畅,没有丝毫的迟滞与慌乱。
“第二列,放!”
“轰!轰!轰!”
又是一轮排山倒海般的齐射,声浪滚滚,在山谷间回荡不休。
硝烟弥漫,将整片校场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
紧接着,第三列将士上前,再次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第三列将士,放!”
“轰!轰!轰!”
连绵不绝的射击声,震颤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
三千将士,分作三列,循环往复,保证了火力的持续输出,弥补了火绳枪装填时间过长的固有缺陷。
校场上,白色的硝烟翻滚,遮天蔽日,场面蔚为壮观,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