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的写作尝试,很快就不再是他一个人的独奏,而是融入了整个家庭的合奏,成为了新家日常生活中一抹温馨而独特的色彩。
给玥玥写睡前故事,成了天赐最享受也最受鼓舞的创作。他发现自己对女儿的爱和细致观察,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他会把玥玥白天在游乐场和小伙伴争抢秋千后又和好的小事,编成《小玥玥和秋千上的友谊》的故事;会把林心大教她认阳台花草的情景,写成《和奶奶学种神奇豆豆》的童话。故事里的主角永远是“小玥玥”,场景就是他们居住的“悦景苑”小区,配角则是她的玩具、家里的小物件甚至窗外的麻雀。
每晚的睡前故事时间,因此变得格外令人期待。天赐会拿出精心“出版”(打印并简单装订)的新故事,用温柔的语调讲述。玥玥总是听得全神贯注,当听到故事里出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时,她会兴奋地插话:“爸爸,那个小兔子是我的毛毛!”或者“今天我和朵朵就是这样玩的!”故事结束后,她还会缠着爸爸问“后来呢?”,或者自己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这个过程,不仅增进了父女感情,也极大地激发了玥玥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林心大和念晴有时会在门外悄悄听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网络小说的创作,则成了天赐与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方式。他选择了一个贴近生活的题材,讲述一个经历过挫折的家庭如何相互扶持、重拾希望的故事。他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亲情的珍视、对平静生活的感恩,都细腻地融入到字里行间。他并不追求日更万字的速度,而是保持着自己舒适的节奏,注重文字的质量和情感的真挚。令他惊喜的是,小说连载后,虽然读者不多,却渐渐吸引了一些喜欢细腻温情风格的读者,他们在评论区留言,说被故事里的温暖和坚韧所打动。这些反馈,给了天赐莫大的鼓励,让他觉得自己的文字有了超越个人家庭的意义。
这个新的“事业”也悄然改变了家庭成员的互动。 念晴成了天赐的“第一读者”和“特约编辑”。她会在天赐写完一章后,认真阅读,从女性的视角提出建议,比如某个情节是否合理,某个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否足够细腻。他们的讨论,常常从故事延伸到生活,夫妻间有了更多深层次的精神交流。林心大虽然不懂网络小说,但她会关心儿子累不累,会在他写作时默默递上一杯热茶,用最朴实的方式支持他。
甚至,天赐的写作还意外促进了婆媳关系。有一次,林心大无意中看到天赐写的一个关于婆媳相互理解的小片段,情节正是取材于她当年如何耐心教念晴煲汤的往事。她看着文字,想起过往,眼眶湿润了,对念晴说:“天赐这孩子,心里都记着呢。”念晴听了也很感动。文字,成了情感流动的另一种温柔载体。
就这样,天赐的书房,成了家庭的一个新的情感枢纽。 键盘的敲击声,不再是孤独的声响,它连接着女儿的睡前期待,连接着妻子的并肩探讨,连接着母亲的默默关怀。写作,让天赐在康复的路上,不仅找到了精神的支点,更成为凝聚家庭温情的新纽带。
家,不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更是故事开始和延续的地方。 在这个春天里,天赐用文字为家人编织着温暖的童话,也为自己书写着人生的新篇章。而这一切,都让这个刚刚安顿下来的新家,充满了更加丰厚、更加动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