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四年的春天,年轻的皇帝赵顼坐在延和殿里,觉得自己像个傻子。
事情是这样的:登基这几个月来,他满怀激情地想干点事情,结果发现啥也干不成。每次他提出个想法,底下的大臣们不是摇头就是摆手,嘴里还念念有词:\"祖宗之法不可变啊陛下!\"
这天早上,他又把几位老臣叫来商量边防的事。
\"诸位爱卿,\"赵顼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西夏近来频频犯边,朕以为应当整军经武......\"
话还没说完,枢密使文彦博就打断了他:\"陛下,真宗皇帝定下的和议,岂能轻易更改?\"
\"可是......\"
\"没有可是。\"文彦博斩钉截铁,\"祖宗之法,自有其深意。\"
赵顼憋了一肚子火,又转向三司使:\"那朕想减免些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总可以吧?\"
三司使哭丧着脸:\"陛下,国库都快见底了,再减赋税,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了!\"
得,说什么都是死路一条。
赵顼气得直拍桌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朕这个皇帝就是个摆设?\"
一、寻访奇人
憋了一肚子闷气的赵顼,这天晚上又把老师韩维叫来诉苦。
\"先生,您说这满朝文武,怎么就没一个能替朕分忧的?\"
韩维捋着胡子,微微一笑:\"陛下可还记得王安石?\"
\"当然记得!\"赵顼眼睛一亮,\"他那封《言事书》,朕都能背下来了!\"
\"那陛下何不召他入京一见?\"
赵顼一拍大腿:\"对啊!朕怎么把他给忘了!\"
要说这个王安石,这会儿正在江宁当知府,小日子过得挺滋润。他在地方上推行自己那套改革方案,修水利、办学校、搞贷款,把江宁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这人有个毛病——特别倔。朝廷以前多次要提拔他,他死活不肯来京城。理由五花八门:要么是母亲年纪大了要尽孝,要么是自己能力不足难当大任。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是嫌在京里当官不自由,没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次听说新皇帝要召见他,王安石居然又推辞了!
\"不去不去。\"他跟传旨的太监摆手,\"你跟陛下说,我这个人脾气不好,到了京城准得罪人。\"
太监傻眼了:\"王大人,这可是圣旨啊!\"
\"圣旨怎么了?\"王安石眼睛一瞪,\"我这是在为陛下着想!\"
消息传回宫里,赵顼不但没生气,反而笑了:\"有意思!这位王先生,果然跟别人不一样。\"
他当即下令:加封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即刻入京,不得有误!
这回王安石没辙了,只好收拾行李上路。
二、初次交锋
王安石进京那天,汴京城里可热闹了。
文武百官都等着看这位传说中的\"奇人\"长什么模样。结果一看之下,大失所望。
只见王安石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官袍,头发乱糟糟的,胡子也不知道几天没刮了。最离谱的是,他居然骑着一头毛驴就来了!
\"成何体统!\"老臣们纷纷摇头。
但赵顼不在乎这些。他迫不及待地要在延和殿召见王安石。
两人一见面,赵顼就开门见山:\"王先生,朕读过你的《言事书》,深以为然。如今天下积弊已久,先生以为当务之急是什么?\"
王安石也不客气,直接来了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这话说得太直接,把旁边伺候的太监都吓出一身冷汗。
但赵顼就喜欢这个调调,他追问道:\"具体该如何着手?\"
\"陛下,\"王安石目光炯炯,\"臣以为,治国如同治病。若是小病,吃几服药就好了;但若是沉疴痼疾,非得用猛药不可!\"
\"说得好!\"赵顼兴奋地站起来,\"那先生以为,我朝这病根在哪里?\"
王安石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话:
\"病根就在于太把祖宗当回事了!\"
三、惊世骇俗
这话一出,延和殿里鸦雀无声。
几个老臣脸都绿了。祖宗家法,那是大宋立国的根本,能随便质疑吗?
但王安石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脸色,他侃侃而谈:
\"陛下可知道,我朝如今有多少官员?二十五万!每年俸禄就要支出两千多万贯!军队更是多达一百四十万,每年军费近五千万贯!再加上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
他每说一个数字,赵顼的脸色就凝重一分。
\"而这些,都是祖宗定下的规矩!\"王安石越说越激动,\"可太祖太宗那时候,天下初定,自然要多设官职、多养军队。如今天下承平日久,还守着老规矩不放,这不是刻舟求剑吗?\"
赵顼听得连连点头:\"先生说得对!那依先生之见,该如何改革?\"
\"很简单,\"王安石胸有成竹,\"就是要'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不是去加重赋税,而是要让财富自己生出来!\"
他举例说明:\"比如青苗法。农民青黄不接时,由官府提供贷款,等秋收后再连本带利归还。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困难,官府又能赚取利息,岂不是两全其美?\"
赵顼听得眼睛发亮:\"妙啊!\"
但旁边一位老臣忍不住插嘴:\"王大人此言差矣!与民争利,岂是圣人之道?\"
王安石冷笑一声:\"圣人之道?难道让农民去借高利贷,被地主盘剥,就是圣人之道了?\"
那老臣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四、三不足
眼看争论越来越激烈,赵顼赶紧打圆场:\"诸位爱卿都是为了国家着想。不过......\"
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地看向王安石:\"王先生,朕听说你曾经说过什么'三不足'?可否详细说说?\"
这话问得很有水平。其实赵顼早就听说过王安石的\"三不足\"理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他要亲耳听王安石说出来。
王安石何等聪明,立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
\"臣确实说过。第一,天变不足畏!什么日食月食、地震洪水,那都是自然现象,跟朝政得失没有关系!不能因为怕这个就不敢改革!\"
老臣们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大胆了!
\"第二,祖宗不足法!祖宗也是人,他们定的规矩要是已经不合时宜,为什么不能改?\"
\"第三,人言不足恤!改革肯定会得罪人,肯定会有人说三道四。要是怕这个怕那个,那就什么事都干不成了!\"
这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把在场的人都镇住了。
赵顼激动得直拍龙椅:\"说得好!说得好!\"
他当即宣布:\"从今日起,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全权负责变法事宜!\"
五、各怀心思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支持改革的人欢欣鼓舞。比如吕惠卿、章惇这些年轻官员,早就对现状不满了,现在终于看到希望。
吕惠卿兴奋地对同僚说:\"王公入朝,大宋有救了!\"
但反对的人更多。以司马光为首的老臣们忧心忡忡,觉得王安石这套理论太过激进,迟早要出乱子。
司马光连夜写奏章劝谏:\"陛下!王安石确实有才,但其人性情执拗,行事过激。若委以重任,恐非国家之福啊!\"
可惜赵顼根本听不进去。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改革大业,觉得王安石就是上天派来辅佐他的贤臣。
更让人担心的是,王安石一上台,就成立了一个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这名字听着拗口,说白了就是个\"变法指挥部\",权力大得没边儿,可以绕过现有的行政体系直接推行新法。
老宰相富弼听说后,连连摇头:\"这分明是要另立朝廷啊!\"
但赵顼不这么想。他对王安石说:\"先生放手去干!有什么困难,朕给你撑腰!\"
六、风云际会
就这样,在治平四年的这个春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王安石雷厉风行,很快就颁布了第一个新法——《均输法》。主要内容是由官府统一采购、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消息传出,江淮一带的富商们坐不住了。这分明是要断他们的财路啊!
但王安石不在乎。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道:\"与商贾争利,正是为了与百姓让利!\"
赵顼看了哈哈大笑:\"说得好!就这么办!\"
与此同时,王安石开始大力提拔年轻干部。吕惠卿、章惇、曾布这些改革派骨干,都被安排到重要岗位上。
朝堂上的气氛变得十分微妙。一边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摩拳擦掌要大干一场;一边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忧心忡忡地冷眼旁观。
有一天散朝后,司马光特意拦住王安石:\"介甫啊,改革不是请客吃饭,要循序渐进才是。\"
王安石不以为然:\"君实兄,大宋已经病入膏肓,再慢慢来就来不及了!\"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不欢而散。
望着司马光远去的背影,王安石喃喃自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知道,这场改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他更知道,年轻皇帝的支持,是他最大的底气。
而此刻的赵顼,正在宫里兴致勃勃地研究《青苗法》的细则。他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富强昌盛的大宋,正在向他招手。
\"祖宗不足法......\"年轻皇帝轻声念着这句话,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就让朕来给后世立个新法吧!\"
窗外,春雷滚滚。一场变革的暴风雨,即将席卷整个大宋王朝。
(第四卷 第五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