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施欢很久没回家了,七八年了吧,这里还是那么落后,好像经济发展把这里落下了。
坐火车到县里,转公交车到大巴车站,坐大巴车到镇里的车站,然后步行到了小村庄。
肉眼可见的人烟越来越稀少,越来越贫瘠。
沈自渡从一开始的神采奕奕到精神萎靡,脑袋耷拉脸色惨白。
想到刚上车时,陈施欢递给他塑料袋和晕车药,他还一把推开,说他才不需要,结果到后面哇哇吐。
陈施欢习以为常地给他拍背,递水漱口。
“好点了吗?”
沈自渡想说没事,但胃里翻滚,一张嘴又要吐,车里那股难闻的味道似乎又钻进他的鼻子里。
这到底是什么鬼地方?陈施欢是怎么从这种地方走出来的?
因为呕吐而湿润的视线落在了她的脸上,她那么平静,波澜不惊。
他收回视线:“到了吗?”
得到了吧,从中午十二点出发,现在都下午六点多了。
“快了,再走两公里。”
还好,只要不坐车,沈自渡还能接受。
一路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沈自渡渐渐缓过来点。
“这里很不错啊,风景秀丽,感觉空气都是甜的。”
蓝天白云,绿茵环绕,没有车辆嘈杂和废气污染,对于一个在大城市待惯的孩子来说不异于世外桃源。
陈施欢没接话,偶尔来游玩一次确实会发现这里的美,但作为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人,看到的更多是不方便的交通,闭塞的信息,和一座又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她不想去扫了沈自渡的兴致,亲眼所见比只言片语更有冲击力。
路上恰好碰上一群刚放学的初中生,骑着自行车三三两两结伴同行,大多穿着校服。
沈自渡刚经历了高考,见着这些青涩的面孔不由感叹青春易逝。
他忽然发现过去几批学生都没有戴眼镜。
“竟然没有几个近视的,是不是因为这里绿化多?”
陈施欢无奈,眼尾扫了他一眼:“你说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这里的学生配不起眼镜呢?”
沈自渡显然不能理解,这群学生看上去健康有活力,不像是很贫穷吃不饱饭的家庭,而且有买自行车的钱都可以买一副眼镜了。
陈施欢看他一脸疑惑的样子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因为眼镜是额外花费,这里的很多家庭对于孩子除了吃穿以外的花费,都是不允许的。他们父母没有教育这个概念,甚至更多的希望他们初中毕业就工作,这样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可以这么说,他们生孩子不是因为爱孩子,而是为了孩子长大能够给他们赚钱。”
“所以很多家庭生了一堆,生了也不管,给口饭吃就算很好了,要是碰上愿意供孩子上高中上大学的,那就是十里八乡的好父母。”
这番话简直要颠覆沈自渡十八年来建立的世界观,他见过孩子和父母吵架的,他自己也是其中一个,但他们都明白和父母是爱彼此的。
他也见过贫困山区的孩子,饿得皮包骨,更不要提上学,也许那个时候再提爱似乎有些奢侈。
但他从来没有听过孩子的出生是源于父母想要从这个孩子身上赚取利益。
刚刚好可以吃饱穿暖,刚刚好可以捆绑一个孩子。
所有人都觉得很正常的一件事。
沈自渡愕然,许久说不出来话。
良久,他问:“那你的父母应该很爱你吧?”
陈施欢完全不像是在家不受宠爱的样子,她明媚娇气,寻常的家庭根本养不出这样的女孩,而且她的钢琴还是孟大师教的,她的父母肯定是付出全部心血来爱她。
陈施欢听到这话,表情像是吃了半只苍蝇那么恶心。
那年她考上高中,家里没钱,她的爸妈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上学,她当真以为爸妈爱她,所以每个月生活费不够,她也没有任何怨言,觉得已经很好很好了。
但那个时候,她的爸妈在干什么,在大房子里陪着弟弟,给弟弟上最好的幼儿园,几万块钱一年,每年都要到各地旅游。
回来时还要在她面前诉苦,让她以后好好读书一定要好好孝顺他们,要帮扶弟弟,是因为供她上高中,一家人日子才过得紧巴巴。
她自嘲地勾了勾唇角:“如果他们知道我现在过得这么好,估计第一个想杀了我。”
这句话说的太狠太绝,沈自渡脑袋空白了一瞬,不敢去想她都遭遇了什么,心像是被挖了一块那么地疼。
不知该如何安慰,那双平时看她总带着笑意的眼睛,此刻盛满了沉沉怜惜,像落了层雾的湖。
偷偷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抹去眼角的泪水。
又跟着陈施欢走了许久,远远瞧着山脚下错落着几户人家。
当陈施欢和沈自渡路过村里的情报站,少不了一些打量的眼神,尽管他们穿得已经十分低调,但长得白净漂亮,一眼就能看出是有钱人家的小孩。
他们刚转弯,背后就听见了窃窃私语。
陈施欢来时告诉过沈自渡,这次回来没打算用自己的身份。
她好不容易才逃离,如果再次以陈施欢这个身份回来,又要牵扯不断。
他们都吃过饭了,陈奶奶在院子里的水池洗碗,有个坐着学步车的孩子满院子跑。
孩子看到有陌生人进来,就害怕地找陈奶奶,跑太快,学步车的前部框架撞上了陈奶奶的腿。
陈奶奶吃痛地大喊:“哎呦!要死了!把奶奶撞死了,看谁养你!”
“怪不得你爸妈都不要你,讨债鬼!”
陈奶奶用的是方言,沈自渡听不懂,但看老人家疾言厉色的样子绝不是好话。
陈施欢脊背发麻,鼻子酸涩,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那孩子坐的学步车也是她坐过的。
陈奶奶看见了院子外的两个人,问道:“你们做什么的?”
陈施欢已经大变样,她和前世这个时候的自己长得都不太一样,更别说是七八年前的自己。
她按照自己编好的话术,说自己和朋友来这里游玩,想找个地方住几天。
她拿出一万块钱,陈奶奶接过钱高兴地数了数,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