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镜湖悟道,未来碎片
崆峒印的出现,如同在猿人部落沸腾的原始活力中,注入了一股沉静而坚韧的力量。缺耳猿人凭借黑铁矛建立的威望和崆峒印赋予的“规则”象征,其首领地位愈发稳固。部落内部,因争夺食物、配偶引发的激烈冲突显着减少,一种基于对“神器”敬畏和首领权威的初步秩序,开始缓慢取代纯粹的力量法则。
猿人们依旧狩猎、采集,面对外部威胁时依旧依赖黑铁矛的守护传说,但在日常劳作和分配中,缺耳猿人开始尝试运用崆峒印所代表的“秩序”概念。它会将采集到的果实集中起来,由它进行大致公平的分配;会在狩猎前,用木棍在地上划出简单的阵型,指定不同猿人的位置。这些尝试笨拙而低效,时常出错,引发小的骚乱,但每一次,当缺耳猿人请出崆峒印,那股令人心安的气息总能很快平息躁动。
王苟华在暗处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欣慰。文明的进程,武力与秩序,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黑铁矛与崆峒印,一攻一守,一外一内,初步奠定了这个微小族群发展的基石。他能感觉到,崆峒印上汇聚的信仰之力,虽然不如黑铁矛那般炽热澎湃,却更加绵长、沉稳,如同深扎于大地的根须。
然而,王苟华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当下的安稳。他深知,在这片广袤而危险的蛮荒世界,猿人部落的这点微末成就,如同狂风中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外部有强大的异兽、诡异的种族,内部也可能因资源、疾病或单纯的意外而崩溃。他需要更长远的目光,需要窥见未来的可能,甚至……需要一种能够干涉“错误”,挽回“遗憾”的力量。
他想到了自己构想中的十大神器之一——昆仑镜。传说中,昆仑镜能洞察古今,穿越时空。在这个没有修真法术、一切尚处于蒙昧起源的世界,真正的时空穿越或许遥不可及,但若能窥见未来的一角,或者感知到某些关键节点的“可能性”,那对于他“暗中引导”文明火种的计划,将是无可估量的助力。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同野草般在他心中滋长。他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与“时光”、“预知”、“映照”相关的自然奇观,或是蕴含相关特性的材料。他相信,在这片神奇的蛮荒世界中,必定存在某些能触及时空奥秘的天然之地。
这一日,王苟华探索至一片他从未涉足的区域。穿过一片茂密的、叶片会发出轻微铃音的银铃木林,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巨大的湖泊静卧于群山环抱之中,湖水澄澈至极,近乎透明,水平如镜,没有一丝涟漪。天空中的流云、四周山峰的倒影,乃至湖边草木的细微姿态,都清晰地映照在湖面上,纤毫毕现,仿佛存在着两个一模一样的世界。
最奇特的是,王苟华站在湖边,竟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位之感。湖面的倒影并非完全与实物同步,偶尔会出现极其细微的延迟,或者映照出一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模糊的光影碎片。万籁俱寂,连风靠近湖边都似乎变得温顺,不敢惊扰这片诡异的宁静。
“镜湖……映照真实,亦折射虚妄?”王苟华心中凛然,这湖泊绝不寻常。他不敢贸然靠近,而是选择在湖边一块巨大的青石上盘膝坐下,凝神静气,将见闻色霸气的感知力提升到极致,小心翼翼地探向湖面,尤其是那些与实物不同步的倒影碎片。
起初,感知如同触碰光滑的冰面,难以深入。但他没有放弃,丹劲气血缓缓运转,支撑着精神力的持续消耗。他尝试着,不再去“看”湖水的物理形态,而是去捕捉那些异常倒影中蕴含的“信息”。
时间一点点流逝。就在王苟华感到精神有些疲惫之时,他的意识仿佛捕捉到了一缕从异常倒影中逸散出的奇异波动!一幅幅破碎、模糊的画面,如同破碎的镜片,强行涌入他的脑海!
他看到了猿人部落的未来片段:看到它们人口逐渐增多,开始用泥巴和木头搭建更坚固的窝棚;看到它们遭遇了一场可怕的、从天而降的赤红色蝗灾,庄稼(如果未来有的话)被啃食殆尽,族人饥饿哀嚎;看到它们与一群来自河流下游、驾驭着简易木筏的陌生猿人部落为了争夺渔场爆发冲突,黑铁矛在阳光下闪烁,崆峒印被捧在祭司(?)手中;甚至看到更遥远的未来,部落的中心立起了一座石台,台上似乎供奉着几件物品的影子,形态模糊,但其中隐约有矛和印的轮廓……
这些画面跳跃、不稳定,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仿佛只是无数种未来可能性中的几个剪影。但王苟华的心脏依旧剧烈跳动起来!这镜湖之水,竟然真的能通过某种时空折射,映照出与接触者相关的未来碎片!
他强压下激动,试图看得更远、更清晰。但景象骤然一变,他看到的不再是猿人部落,而是他自己!画面中,他似乎在攀登一座陡峭的、环绕着雷云的孤峰,寻找某种发光的植物,却失足从万丈悬崖跌落……
这惊悚的一幕让王苟华心神剧震,意识瞬间从那种玄妙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回归本体。他猛地睁开眼,大口喘息,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那是……我的未来?一个可能的死亡结局?”王苟华心有余悸。他无法确定那景象是必定发生的未来,还是仅仅是一种强烈的预警,是镜湖根据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折射出的幻象。但无论如何,这镜湖的神异已经证实!它确实与时空的奥秘相关!
他再次看向那平静得令人不安的湖面,眼神变得无比炙热。这湖水,或许就是炼制“昆仑镜”的关键材料!它本身就蕴含着窥探未来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日子,王苟华没有贸然取水。他深知时空之力的诡异与危险。他每日都会来到镜湖边,保持安全距离,盘坐感悟。他不再试图去看清晰的未来画面,而是尝试去理解这片湖泊所蕴含的“映照”与“折射”的法则。他将自身关于“预知”、“洞察”、“虚实的界限”的意念,与湖水散发出的时空涟漪相印证。
他的见闻色霸气,在这种奇特的感悟环境中,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感知变得更加细腻,不仅能感知危险和情绪,甚至开始能捕捉到事物发展的一丝极其微弱的“轨迹”或“趋势”。虽然远达不到预见未来,但往往能在危机发生前,凭借这种对“趋势”的把握,做出更优化的选择。这或许就是“昆仑镜”之力最微末的体现。
同时,他也开始尝试与镜湖进行更“深入”的接触。他找到了一种湖边特有的、表面光滑如镜的黑色鹅卵石。他小心地用气血心火煅烧其中一颗,使其内部结构更加均匀,然后将其用细藤拴住,缓缓沉入湖水中特定区域——那些异常倒影出现的区域。
鹅卵石浸泡了许久,当他将其提起时,发现石头表面那层天然的光泽似乎更加深邃了,仿佛能将人的目光吸进去。仔细看,光滑的石面上似乎有极其淡的、变幻不定的光影流动。
“镜石……承载时空碎片的基础。”王苟华心中有了计较。他需要找到方法,将镜湖水中蕴含的时空折射之力,稳定地封存到某种载体中,方能开始尝试炼制昆仑镜的雏形。
炼制昆仑镜,急不得。这涉及到了最玄奥的时空法则,稍有不慎,可能引来不可测的后果。他需要更多的准备,更强的实力,以及对时空更深的领悟。
但种子已经埋下。在倒映着过去与未来碎片的镜湖畔,王苟华仿佛已经看到,一面能窥探命运轨迹的神镜,正在现实与虚幻的边界,缓缓凝聚出最初的映像。
(第十一章 完,约2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