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二的清晨,蝉鸣阵阵,莲塘里的荷花已渐渐谢去,取而代之的是满塘饱满的莲蓬——青绿色的莲蓬垂在荷叶间,有的刚成型,还带着淡淡的粉;有的已成熟,顶端的莲子壳微微张开,露出嫩白的莲子尖,风一吹就轻轻晃动,像是在邀请人们来采摘。蓝念安背着竹编的采莲篮,早早地就等在塘边,篮子上还系着去年采莲时用的红绳。
“爹!咱们可以采莲蓬了吧?春芽旁边的那个莲蓬长得最大!”他指着塘中央那株挂满莲蓬的荷叶,兴奋地喊。蓝思追扛着采莲船的木桨走来,笑着点头:“今天就能采,不过得先挑成熟的摘,没熟的再等几天,口感会更甜。”他把木桨放进船里,“咱们先划到塘中央,那边的莲蓬长得最饱满。”
江念卿提着竹篮走来,里面装着刚煮好的酸梅汤和干净的布巾,要给采莲的人解渴擦汗;蓝承宇背着长柄采莲钩,钩头还缠着软布,生怕勾坏莲蓬;念莲丫头怀里的莲娃娃换了身青绿色的布裙,裙摆上绣着饱满的莲蓬,她把娃娃放在船边,小声说:“娃娃,咱们一起去采莲蓬,要摘最大最甜的哦!”
没过多久,金凌和蓝景仪就来了。金凌提着个陶罐,里面装着刚熬的蜂蜜,打算给新鲜莲子蘸着吃;蓝景仪背着“莲塘记”,还带了盒新的青褐色颜料,要把莲蓬满塘的景象画下来。“今年的莲蓬比去年多了不少,”金凌笑着说,“光塘中央那片就有二十多个,够咱们吃好几顿了。”
众人很快把采莲船推下塘,蓝思追撑着船篙,蓝承宇坐在船尾用采莲钩勾莲蓬,蓝念安和念莲丫头坐在船中间,负责把勾上来的莲蓬放进篮子里。江念卿和金凌则坐在岸边的柳树下,等着他们采回新鲜的莲蓬;蓝景仪则坐在石头上,翻开“莲塘记”,笔尖飞快地勾勒——碧叶间缀满青褐莲蓬,采莲船在塘面轻晃,蓝念安伸手接莲蓬的模样格外鲜活,更惊喜的是,几只小燕子从屋檐下飞来,在塘面上盘旋,偶尔落在荷叶上歇脚,画面瞬间有了夏日的烟火气。“这是‘莲蓬满塘’图,”他边画边说,“等秋天采菱角时,再画一幅‘秋塘采菱’,就能凑齐四季的莲塘景了。”
正画着,忽然有只小燕子俯冲下来,掠过采莲船,叼走了一只停在莲蓬上的小飞虫,翅膀扫过蓝念安的手,惹得他笑出声:“小燕子也来帮咱们护莲蓬啦!”蓝思追抬头看了看,笑着说:“这些小燕子刚学会飞,还不太熟练,等再过几天,就能飞得又稳又快了。”
中午时分,采莲船里已装满了莲蓬,青绿色的莲蓬堆在船上,看着就让人欢喜。众人把船划回岸边,江念卿立刻拿出酸梅汤分给大家,金凌则把新鲜的莲蓬剥开,取出莲子递给孩子们:“刚摘的莲子最甜,你们尝尝。”蓝念安咬了口莲子,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忍不住说:“真甜!比去年的还甜!”
饭后,众人坐在柳树下剥莲蓬,江念卿把剥好的莲子分成两份,一份用来煮粥,一份放在竹匾里晒干,留着冬天做汤;蓝承宇则帮着蓝思追整理采莲工具;蓝景仪拿出“莲塘记”,翻到新画的“莲蓬满塘”图,让大家在旁边写句对采莲的感受。
蓝思追写的是“莲蓬满塘,丰收正浓”;金凌写的是“燕初飞时,莲子正甜”;江念卿画了只小燕子落在莲蓬上,旁边写着“愿年年莲蓬满,岁岁燕归来”;蓝承宇写的是“明年要教妹妹用采莲钩,一起采更多莲蓬”;念莲丫头画了个莲娃娃坐在莲蓬上,歪歪扭扭写着“娃娃爱莲子”;蓝念安最认真,他画了个装满莲子的竹篮,旁边写着“希望春芽旁边的莲蓬年年都这么甜”。
午后,阳光渐渐柔和,小燕子在塘面上盘旋飞舞,偶尔有几只落在荷叶上,梳理着羽毛;蓝念安和念莲丫头拿着晒干的莲蓬壳,在塘边玩“抛壳入塘”的游戏;蓝景仪则继续完善“莲蓬满塘”图,给莲蓬添了层淡淡的光影,让画面更显饱满。
傍晚时分,夕阳把塘水染成橙红色,莲蓬在余晖里泛着光,像撒在碧叶间的绿宝石。蓝念安舍不得走,拉着江念卿的手说:“娘,明天我还要来采莲蓬,看看小燕子飞得更稳了没有。”
夜里,蓝念安躺在床上,手里攥着颗晒干的莲子,梦里全是莲塘的景象:他坐在采莲船上,和蓝承宇、念莲丫头一起采莲蓬,小燕子在头顶飞着,叽叽喳喳地叫着;魏前辈和蓝二前辈也来了,蓝二前辈弹着琴,魏前辈拿着莲蓬,笑着把新鲜的莲子递给孩子们;江念卿则在岸边煮着莲子粥,香气飘满了整个莲塘……
窗外的月光洒在塘面上,莲蓬在夜色里静静垂着,小燕子在巢里轻轻呢喃。它们知道,这个夏天的丰收才刚刚开始,等到秋天来了,塘里的菱角也会成熟,又会是一派热闹的采摘景象;等到冬天来了,它们会在塘泥里沉睡,等待明年春天的苏醒,再续莲塘的故事。那本“莲塘记”上,“莲蓬满塘”的画面旁,早已记下了夏日的丰收,等着秋天到来,再添上“秋塘采菱”的绝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