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姜维的自尽,蜀汉大业彻底成为了泡影】
【昔年天水白袍小将,意气风发,如今蜀汉栋梁,身心俱疲,身后无主,写尽了孤臣的悲凉,道尽了蜀汉的浪漫。】
【历史也给这位忠臣,发洗清了自身的冤屈,同时也给他满满了排面。】
【至今姜维依旧被认为大汉最后一任大将军。】
【当然,从后世吃瓜的角度,三国这段近百年的历史,有太多可以解读的角度,甚至有不少人以扯这段历史的犊子来获得收益。】
【诞生出来的文艺作品,游戏也是众多,比如《三国志系列》。】
【当然三国时期这个十分有瓜吃的历史时段,与其他乱世的不同,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蜀汉的特立独行。】
【就比如刘备,汉昭烈帝,其德昭昭其志烈烈。】
【作为乱世之下的军民,刘备一生并没有屠过城,这点就已经转身过大多数的诸侯,如果你生活在乱世遇到了敌军你最好期望,你遇到的就是刘备,至少不会妄造屠戮】
【当然毕竟是乱世,又赶上了小冰河时期。在你不幸去世之后,那么你的尸体估计,会进入腹中,但总比你活着的时候就被屠戮了要强 。】
……
【当然乱世就是乱世,虽然其中有壮丽的英雄史诗,也有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但是对于汉人百姓阁损失太多太多。
大汉在人口,从最初的五六千万降到了一二千万,人口比例也极为不健康,无奈之下,只能引进大量的异族人口涌入中原,间接为后续五胡乱华积蓄实力。】
【当然天目影并不是厚此薄彼的。】
【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晋武帝依照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旋又加封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晋军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二千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后命其加快造船进度。如原来王濬在巴蜀只奉令以五六百屯田兵造船,后来又增加各郡士兵一万人,一年就完成了造船任务,使王濬水军“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为实现“水陆并进”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中国历史上这场重要的统一战争——晋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公元279年十一月—280年三月)是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的决定性战役。
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终结和西晋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背景与原因
1. 天下三分,晋代魏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三国鼎立变为曹魏与东吴对峙。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至此,天下仅存西晋与东吴两国。
2. “王濬楼船下益州”:西晋占据北方和西蜀,对东吴形成了战略包围。尤其是益州(今四川)的水师顺长江而下,对吴国构成了致命威胁。西晋在益州督造战船、训练水军,为灭吴做足了准备。
3. 吴主昏庸,国内动荡:此时的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是有名的暴君。他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导致朝政腐败,民怨沸腾,军心涣散。与西晋的强盛形成鲜明对比,东吴正处于最虚弱的时期。
4. 主战派占据上风:西晋内部对何时伐吴曾有争议,但以名将羊祜、杜预、张华等为首的主战派最终说服了晋武帝司马炎。羊祜在世时已为伐吴制定了详尽的战略计划,并推荐了继任者杜预。
战争过程
晋军采取了多路并进、水陆齐发的战略,总兵力约20余万,从长江上、中、下游同时发动进攻。
西晋的进攻部署(六路大军):
1. 主攻方向(上游):
· 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水军7万,乘楼船战舰顺长江东下。这是晋军最精锐、最具威胁的一路,目标是突破吴军的江防要塞。
· 镇南大将军杜预从襄阳出兵,南下攻打江陵(今湖北荆州),控制长江中游,策应王濬水军。
2. 中路牵制:
· 荆州刺史胡奋出兵夏口(今武汉汉口)。
· 豫州刺史王戎出兵武昌(今湖北鄂州)。
· 这两路的目标是牵制并分割吴军在江夏地区的兵力。
3. 东路主攻(下游):
· 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出兵涂中(今安徽滁州)。
· 安东将军王浑出兵江西(今安徽长江以北地区),直逼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 这两路是直接威胁东吴心脏地带的陆上力
由于在此之前,司马炎已经吞并西蜀,更是为了团灭东吴又花费十几年的努力,中原加巴蜀十数年积累的国力,是一个十分恐怖的量级。
而东吴,自孙权晚年,因为见证了北方的乱局,孙权的多疑并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点,两宫之边,再加上矩阵皇帝大臣之间的相互政法国力已经极度损耗虽然有诸葛亮大侄子几次北伐,但终究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
而随着孙皓的上位,东吴也开始了大兴土木进一步的浪费国力。
当然话又说回来国力这种东西谁花不是花,只要能保持军事上的优势,甚至只要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一切都可以谈。
但是,有心算无心,十几年的准备。如今兵分6路合计20余万的大军南下共务本就是讲究一战定东吴,又怎么可能会给你翻盘的机会呢?
随着吴国丞相张悌率领的军队在长江沿岸打败禁军之后,吴国精锐尽数丧失,曾经凭借着长江天险,击败曹操的江东鼠辈也彻底结束了割剧政权,吴主孙皓,也袒胸露乳,负荆请罪的投降了,最后还被司马炎封为违命侯。
当然在孙皓被俘虏到洛阳之后,与司马炎也有一段嘴炮的故事。
有一天司马炎对孙皓说,你来的太晚了,我在这里已经给你留下了一个席位。
而孙皓直接反驳:巧了,我也在建业给你立了一个位置。
当然此时的嘴炮并没有任何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