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北伐”
“不行,陛下,您爱怎么改革,都随意你,但你万万不能被罚”
一开始崇祯皇帝在草堂之上提出改革之后,确实有朝廷大臣反对,当然也有朝中大臣支持。
只不过在强硬的手腕之下,原本的反对派也慢慢的支持起来,甚至为了加官进爵在这十七年浩浩荡荡的改革之中,不断献言献策,成功助力并实现了大明崇祯版本的三个五年计划。
15年来的改革,取得的成果斐然,令人惊喜。
原本大明的岁入从一年不过四百万两银子,已经恢复到了明朝初年的2000多万两,也重新筹备了一支15万人的精锐大军。
他们都是从边关战场上聚集而来的精兵悍将。
甚至其中还有一支1万多人的朱家军,他们可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后代,真正的龙子龙孙。
经过多年的征战,此时的大明,名臣如云,悍将如雨,他们分散在大明的角落,随时等待皇帝的调遣。
当然,活力恢复如此,崇祯皇帝也倍感欣慰。
此时他也觉得是时候该像太祖皇帝那样在战场之上建立军功。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全体臣公的一致反对。
没办法,大明第1位学弟,留学生造成的后果实在是太他妈惨重,尽管其中原因复杂,但确实是损失了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精锐,一度把大明带到灭国的边缘。
大明的官员只是想多捞些油水,并不想着灭亡。
所以自从文官掌兵之后,文官与武勋就立下了一个默契,绝对不允许皇帝擅自带兵,至于像正德皇帝那一个过于调皮的纯属例外。
我这17年下来,崇祯皇帝做出来的工具也得到了朝廷官员的认可,他们也有了默契,皇帝要改革他们双手双脚支持。
但是想要带兵打仗得了,您歇着吧,您就好好的在京城里操持改革,或者不想上朝,想要去江南游玩,那也随你。
带兵打仗的话,自然有朝廷的武将出马。
“陛下啊,带兵之时自然有俺们出战,您只需坐镇中央就行了,您带兵打仗了,把俺们的活干了,那俺们还怎么立功封爵啊?”
“啊,对对对”
“陛下您大可放心,海外的那些蛮夷没人能撼动我大明的兵锋”
“在您的治理之下,我们大明天下无敌,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您就老老实实的待在京城里,等待俺们胜利的消息,给俺们加官进爵就行。”
这是大明朝数百位武勋的心声。
而文官这边就连钱谦益都打算把自己的小妾柳如是献出来了,陛下想要打仗一定是内行遇火太重,赶紧把自己的娇妻美妾献出来,让陛下泄泄火。
万万不能让陛下生出带兵打仗的想法。
“陛下,退一万步来讲你要北伐?你要北到哪去啊?你总得要有个被讨伐的目标吧?”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陷入了沉静的氛围,之中。
是啊,就算皇帝想要北伐,他到底讨伐谁呢?
此时原本应该雄踞北方的后金,因为没能成功几次劫掠,此时的根基越发的孱弱。
更因为老巢赫图阿拉被毛文龙一把火焚烧之后,目前的赫图阿拉都还没能重新恢复。
而为了筹集更多的恢复资源,他们只好把目光聚焦到了蒙古,察哈尔诸部,于是他们成功顺利遇到了朱棣率领的蒙古骑兵。
在这17年的征战之中,朱棣完全是放开了打彻底成为了蒙古的大汗,统御着数万蒙古骑兵,并且因为没有皇帝这个担子,他的出生更加的肆意妄为。
在过去的10多年中接连吊打满洲铁骑直接把满清八旗杀得只剩下八面旗子,至于皇太极?此时已经组成为了满洲歌舞团,在北京成为献舞。
……
“这?”
一时之间一股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而崇祯皇帝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这种感觉久久不散,直到他驾崩之时,依旧在怀念眉山之上的那棵歪脖子树。
崇祯37年,九月九日,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正在过着重阳节,怀念着他那已经成为骨灰的天启皇兄。
“承恩啊,朕这一身,如履薄冰,却也对得起皇兄的嘱托,并没有像上辈子那样辜负皇兄的期望”
喝醉的朱由检,常常会在深夜时分,拉着他的大伴王承恩,在皇宫的僻静角落或是御花园的亭台楼阁中,摆上几壶美酒,相对而坐,开怀畅饮。
每一次喝醉,朱由检都会变得异常健谈,他会絮絮叨叨地说起许多往事,然而这些话对于王承恩来说,却如同天书一般难以理解。
“大伴啊,你可知道我有多怀念小梅山上的那棵歪脖子树吗?”朱由检醉眼朦胧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和惆怅。
王承恩听了,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实在不明白,这小梅山上的歪脖子树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陛下如此念念不忘。但他不敢打断朱由检的话,只能唯唯诺诺地应和着。
就这样,朱由检一边喝着酒,一边说着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醉话,而王承恩则在一旁干着急,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天夜里,朱由检像往常一样与王承恩饮酒作乐,突然,他毫无征兆地一头栽倒在桌上,不省人事。
王承恩见状,大惊失色,连忙上前去试探朱由检的鼻息。当他发现朱由检已经没有了呼吸时,整个人都呆住了。
“不好了,陛下驾崩了!”王承恩的声音在寂静的皇宫中回荡,充满了惊恐和绝望。
随后,整个皇宫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震惊了。人们纷纷赶来,看着朱由检的遗体,悲痛欲绝。
最终,朱由检被追谥为中宗,传位给皇太子。而关于传说中的朱三太子,也有了新的安排——他被过继给天启皇帝,以传承皇兄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