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伯颜带着援军铁骑进入临安城时,宋朝有一部分投降】
【年仅6岁的小皇帝就成为了亡国之君,替自己的祖辈背上了这口大锅,当然没必要怜悯任何一个封建帝王,哪怕他只是个孩子
作为亡国之君,蒙元君主无论是出于安抚士族,亦或是其他方面的考量,都会给这位亡国之君给予不错的待遇
至于发没发到手,这就不清楚了,也与吃瓜群众没有太多关系】
【由于其对元朝统一建立了举足轻重的功勋,他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在名义上获得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力】
【从某些方面,这些蒙元主君还十分讲规矩,不仅给这位投降的国公娶了妻子传承了血脉,还专门把他送到西藏去学习佛法。】
【最后还真的让他成为了藏传佛教一脉的大宗师,在经文翻译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世人尊之为合尊大师。
至于之后,则是因为涉及了文字狱,被元君元理宗砍了,算得上是一个标准亡国之君的正规下场,但也苟活几十年,比他两个弟弟活得多了。
至于他的子孙之后便再无记载,估计也没能躲过那把刀吧】
【这是宋末三帝的第1位倒霉蛋,来接下来让我们戳一戳他的伤口,采访一下合尊大师】
此时ai人形机器人小天说成一个球状贱兮兮的来,到了和尊大师的面前还专门拿出了一枚话筒
“合尊大师我们讲究你的人生经历,请您进行一个总结,或者说一说你的人生感想”
此时的和尊大师表面上云淡风轻,实际上内心一肚子妈卖批的。
准备说出来的时候,又回想到了师傅当年的出家人不打逛语而忍住了,此为放下。
“好吧,既然合尊大师并不愿意给我们讲解他的心路历程,但不代表我们不能直接播放他的经历”
此时随着小天进入时光长河,很快便截取了合尊大师在西藏高原修行佛法的历程。
诵经劳作翻译,修身养性,晨昏定省,是他的日常生活,在尚都生活的不安,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成为泡影。
原本的富贵荣华生活也随着故国的凋零而彻底,灰飞烟灭。
虽然他被安排在西藏修佛,但始终属于被监控的状态,当元朝的统治进入稳定期后,他的统战价值就没了,至于所谓的瀛国公,简直是可笑。
至此宋朝皇室,可以追溯的血脉彻底断绝。
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悲剧,并不值得一提,在无尽广阔的历史之中类似的悲剧,数不胜数。
或许宋朝的灭亡,怪不了他年幼登基,但他没有像他的两个弟弟一样,那就是他的不对。
在听到天幕的评论之后,和尊大师的内心泛起了阵阵波涛。
原本平静的外表之下在难以安宁,在看到活生生出现在他左右的两个弟弟的时候,直接崩溃了。
随着眼泪的爆发,他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绪,直接把两位弟弟搂在怀中。
“陛下”
一旁的三位老臣都默默流下眼泪。
“竟然直接在天幕上哭,这些人的泪点也太低了?”
“哎呀,不就是亡国吗?接着奏乐接着舞,此间乐再也不思蜀”
天幕之下的蜀汉后主刘禅在看到天幕上面的话语之后也是十分淡定,但是眼神之中还是闪过几次悲凉,他到底在想些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才会知道。
“还请陛下快快撤离”
“杨都尉,你是皇室外戚,你赶紧撤离”
驸马都尉杨镇决绝地看着在场的张世杰陆秀夫几人,眼神之中写满了坚毅
“我虽生死不足挂齿,但只有我大宋江山依旧存续,我大宋皇族血脉,始终传承,那么迟早有再返回来的一天,日月重开大宋日,我自以血荐轩辕”
说把驸马都尉带领,则皇城司剩余几百人马在临安城门之外。
最后一次向援军发动了冲锋。
“皇城司,冲锋,绝对不能让蒙元鞑虏,侵犯我大宋疆土”
“杀”
那一夜的临安城鲜血横流数百名,英勇儿郎的鲜血,肆意流淌在皇城之中,他们作为皇城司的成员,再战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班岗,之后并献上了自己的生命精忠报国。
年仅7岁的宋端宗赵昰(四同音),踏上了这前途未卜的南逃之路。
从临安到福建,再到广州转战数千里,其中的艰苦难以言喻,在没有现代化铁路的运转之中,这段充满着悲伤氛围的战略性大逃亡,也只有亲身经历的,才能明白其中的艰辛磨难。
其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困难,断过水断过粮,这次的难逃,一路上也聚集了不少流,这货难民成功完成了上千里的转移。
这一路上有人成功加入,也有人顺利下车上岸,成为了元朝的顺民,甚至其中在不少元朝人退回漠北之后,还是有这些氏族地主选择加入,但最终他们都会回到江南之地。
忠诚。若是放在太平时代,那是无可回避,但在混乱之时忠诚那就没有一毫价值。对于他们来说
不过其中遭遇到了背刺,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蒲氏家族,这一伙子的鱿鱼自从宋朝通过海运转移到了宁波。
这伙子由于在宋朝的允许之下逐渐扎根,并且迅速成为了重要的纳税大户地方豪强。
当然因为由于这个族群自古以来就没有良心这种东西,在宋朝皇室难逃之路上,不仅没有进行任何物质资源,甚至还把南宋皇族3千宗世全给屠戮。
原本他们以为只要能凭借这3000个中青,脑袋就能在元朝那里换来一个比较高的待遇。
然而没想到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对于这些鱿鱼的行为十分不满,直接送他们一次屠戮大礼包,堪称一次十族消消乐。
当然艰苦的逃亡之路上还在进行着,大抵是这一路上的流亡,这一路上的艰难前行,让这位7岁的小皇帝得了很严重的病,气血不足最后逐渐崩溃。
景炎三年春(1278年)
经过三年流亡生活的小皇帝最终是承受不了了,一路逃窜到了广州湾的硵州岛,因为在逃亡之中屡受惊吓,并且奔波琉璃内心的元气彻底消耗一空,彻底崩溃了。
同年的5月8日,驾崩享年10岁。
但你还别说,不知道是不是宋太宗赵光义打出来的好头,这些宋朝的皇帝都十分擅长跑路(除了听信道士,大开城门的傻逼徽钦二帝)。
而宋高宗的海上流亡之术,躲过了金兵的收山捡海,甚至还成功在临安建立了都城,又磕磕绊绊的传承了100多年。
而到了小皇帝这里,也是凭借着昼伏夜出流亡了足足三年,逃跑的速度稳转狠。
但凡当初大明第1瓦学弟在土木堡能有那么快的逃跑速度的话,是不是就能减少明军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