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4年的夏天,逸卿高中毕业了,作为回乡青年,他和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了六队工作。那片广袤的田野,成了他青春的舞台,汗水与希望交织,耕耘中领悟生命的厚重。
在学校领完通知,他背着行李坐上了六队的“55”铁牛牌拖拉机。
一路上,他望着路两边葱郁的树木和远处金黄的麦浪,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与期待。拖拉机颠簸前行,尘土飞扬中,逸卿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拖拉机驶入六队,逸卿眼前豁然开朗。
办公室的门前,到处是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条幅口号:广阔天地炼红心,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扎根农村干革命……
一条条红色的横幅高高地挂在树上,大路两旁彩旗迎风飘扬,屋顶上的大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革命歌曲,空气中弥漫着热烈欢庆的气氛。
看到这些激动人心的口号,逸卿深吸了一口气,心中那份对未来的憧憬愈发强烈。他知道,这里将是他新生活的起点,也是他实现理想的舞台。
拖拉机停在办公室门口,王队长和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走了过来,他们热情的接过逸卿他们手上的行李,纷纷做着自我介绍。
王队长笑容满面,热情洋溢地跟他们一一握手,“欢迎,欢迎,欢迎你们来到六队,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逸卿环顾四周,心中涌动着暖流。他感觉到自己仿佛融入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一个笑脸都传递着真诚与关怀。王队长的热情质朴话语,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土生土长的逸卿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对于大田收割一点也不陌生,无论是秋收干农活,还是学习小靳庄活动,都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割麦子的时候,他总是热心地帮助这些来自省城的知青。顺手帮旁边的知青把散落的麦穗归拢好。看见旁边的人拉得远了,他就主动帮忙割一段。
田间地头休息时间,知青文艺宣传队表演了他们认真排练的文艺节目,宣传队长宣布,下面请新报到的同志表演一个节目。
同学们把逸卿推到了前面,他随口说了几句山东快书,知青们都愣了 —— 这个刚来的乡下青年,竟然能说得这么像样。当晚他就被拉进了文艺宣传队。
在宣传队里,逸卿吹拉弹唱样样都明白,成了宣传队里的活跃份子,很快和省城的知青们打成了一片,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逸卿从小脑筋就灵活,爱动手,他不仅遗传了栀兰和嘉濠的聪明,也遗传了他们的文艺细胞。
在音乐方面,他是属于有天份的一类,只是在当时那种生长环境下,没有办法为他提供施展和发挥的机会。
在乐器方面,他基本上是无师自通,这缘于他自幼爱动的天性。
上小学的时候,他见东北的男孩子都爱玩弹弓,打啪叽(pia ji)(用纸叠的的玩具),摔泥泡。
逸卿不喜欢那些玩意,他也玩不过人家。就把柳条做成叫叫吹《东方红》,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或者把树叶放在嘴里吹出好听的歌曲,引得小伙伴们纷纷围拢过来,惊叹不已。
上初中时,他看见来队里演样板戏的二胡手在台上拉奏《北风吹》,听着台上传来美妙的弦音,逸卿像着了魔似的,散场了还站在原地挪不动步。
他从那时就迷上了二胡,他把德禄的那把在墙上挂了好几年的旧二胡要了过来,一到家就吱嘎吱嘎拉个不停。
让栀兰和嘉濠都感到很奇怪是,从来没人教他,他自己捅鼓了几下,竟然就能拉出调来了。
他自己也很兴奋,越拉越有兴趣。没多长时间竟然把《白毛女》里的几个唱段都拉了下来。
半年以后,《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里的唱段他也拉得特别有味道。那段日子里,他一放学抱起二胡就不撒手,弄得两条腿上都是松香沫子。
时间久了,他竟然能在琴弦上模拟出各种动物叫声,模拟板戏里的搞笑的台词,还能拉出各种怪腔,逗得弟弟妹妹们在炕上打着滚笑。
二胡拉得顺溜了,他又开始吹笛子,看大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把自己关在仓房里吹。没几天,他就能把文化大革命的那些红歌都吹得又熟又溜。
接着,他又迷上了打竹板,说山东快书等,他在手指缝里夹两个小铜片,嘴里天天“铛了个铛、铛了个铛”的,进了门就没闲时候。
什么河北梆子、山东柳琴,他学啥像啥,没有能难住他的。
上高中以后,他又开始吹口琴,到最后又看上了手风琴,但那时候没有条件买,他也就搁下了。
“文艺”青年这个词用在逸卿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除了对乐器感兴趣,对画画也挺有悟性。
带弟弟妹妹玩的时候,他随手几笔就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他画的兔子、小狗,活灵活现,连大人们都夸赞不已。
假期的时候,他在仓房找了一大一小两块玻璃,他跟弟弟妹妹们说,“等着哈,谁都不能动,看我给你们画鸟。”
只见他把几种颜色的水彩挤小块玻璃片上,用毛笔蘸了点水揉了几下,然后在大玻璃上画了几下,一群活灵活现的小鸟就画好了。
这些小鸟有的仰着头,有的缩着脖子的,还有朝下吃食的,头转到身后的,形态各异,像真的一样。
他把画好了鸟的这块玻璃靠墙立在柜子上,弟弟妹妹眼睛瞪得溜圆,都跃跃欲试想拿着笔去画。
逸卿在六队工作了大半年以后,七队(半拉山)的电工调走了,他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提出调转申请,回七队当了电工,实现他人生的的第一个梦想。
回七队工作以后,他凭借扎实的电工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快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工作中,他不仅承担着日常电路维护的职责,还主动对原有不规范的电路系统进行改造更新。
他背着电工包,踩着脚蹬子在电线杆上爬上爬下,发现问题当场解决,他不仅把队里的电路检修做得妥妥帖帖,还在电线杆上刷了标语,以警示大家。
他利用闲暇时间,给职工们普及用电常识,为用电部门开展安全培训,确保每位队员都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一旦发现问题,他都能迅速妥善解决,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尊敬。
听到领导和职工们的反应,栀兰和嘉濠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