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新芽与旧痕
“心域”项目的阶段性进展报告,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在学院内部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份由徐卓远和封瑶共同主导的报告,以其技术的严谨性与情感模型的创新性,成为了跨学科合作的一个亮点。徐卓远作为技术核心,其天才般的架构能力与对代码近乎苛刻的精益求精,一如既往地令人叹服。而封瑶,这个从前在团队中略显边缘的心理学背景成员,此次基于发展心理学和情绪认知理论构建的情感模型,则为这个原本由冰冷逻辑驱动的代码世界,注入了难以替代的温度、深度与人性化的复杂维度。
他们的合作模式,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蜕变。从最初封瑶小心翼翼的提问和徐卓远言简意赅的单方面输出,变成了如今高效、互补的探讨与碰撞。实验室里,常常能见到封瑶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结合临床案例阐述某种情绪反馈的合理性,而徐卓远则会凝神倾听,随后在键盘上敲出一段更优化的算法来实现它。这种转变,细微却坚定,如同春日里顶破冻土的嫩芽。
这份关注很快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封瑶被他们的指导老师——计算机系的副主任林教授叫到了办公室。
林教授是个面容和蔼、目光睿智的中年学者,他笑眯眯地看着略显拘谨的封瑶,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封瑶来了,坐。”他亲手倒了杯温水推到她面前,“你和徐卓远负责的‘心域’项目,院里几位领导都仔细看了报告,评价很高。尤其是你构建的情感模型部分,被认为是项目能否实现从‘工具’到‘伴侣’跨越的关键。”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郑重:“考虑到情感模型部分的比重和重要性,以及你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卓越能力,院里经过讨论,决定正式将你加入项目组核心成员名单。这意味着,在后续的项目规划、学术发表以及资源倾斜上,你都将享有相应的资格和署名权。”
这无疑是一个重磅好消息,是对她这一世努力与能力最直接的肯定。封瑶压下心中翻涌的雀跃,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头:“谢谢林教授和院里的信任,我会更加努力,不辜负这份期望。”
“嗯,年轻人,有潜力,好好干。”林教授赞许地点点头,随即像是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印刷精美的通知,“对了,下个月初,在杭州举办一个全国性的AI与认知科学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规格很高,业内几位泰斗都会出席。我们学院有几个参会名额。‘心域’项目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院里打算派你和徐卓远一起去,算是见见世面,也学习一下前沿动态,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和同行交流交流。”
封瑶眼睛骤然一亮。这样的学术盛会,汇聚了国内最顶尖的智慧,是她前世作为一名挣扎在学业和生计边缘的学生,根本不敢奢望的平台。如今,她不仅能够参与,更是以项目核心成员的身份前往。
“真的吗?太好了!谢谢林教授!”她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具体通知和流程我让助理发到你们邮箱。准备一下,会议有墙报展示环节,你们需要代表项目组做一个项目进展的墙报。”林教授细心叮嘱道。
从办公室出来,封瑶脚步轻快,午后的阳光洒在她身上,暖洋洋的。她几乎想立刻把这个消息分享给徐卓远。她拿出手机,找到那个在前一世沉寂许久、而这一世已被她主动置顶的联系人,指尖飞快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敲下一行字:
「林教授刚找我,正式确认我加入项目核心组了!还有,下个月初的AI与认知科学研讨会,院里让我们两个一起去参加 :-)」
消息发出去后,她握着手机,心里有些微的忐忑与期待。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在意他对于这些标志着他们“共同”前进的事务的反应。
几分钟后,手机屏幕亮起。回复依旧秉承着某人一贯的风格,言简意赅,只有一个字:
「好。」
封瑶看着那个冰冷的汉字,嘴角却忍不住弯起了一个温柔的弧度。她几乎能想象出他此刻的表情——大概是依旧没什么表情,专注于屏幕上的代码,但镜片后的目光或许会因这则消息而专注地停留一瞬,然后便继续投入他的逻辑世界。这种基于长期观察和了解而产生的“解读”,本身就带着一种隐秘的亲昵与满足。
然而,现实的引力总是无处不在,试图将她从刚刚攀升的喜悦中拉回地面。傍晚,她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这一次,电话那头的背景音不像往常那样安静,夹杂着隐约的电视声和父亲沉重的咳嗽声,母亲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焦急。
“瑶瑶……”母亲的声音有些沙哑,“你爸他……唉,单位里最近调整,他那个岗位……出了点岔子,可能……位置有点悬,他心情不好,连着几天睡不好,血压又蹭蹭上来了……家里之前紧巴巴给你攒的那笔下学期的生活费,可能……可能要晚一点才能给你打过去了。你自己那边,还能不能……撑一段时间?”
封瑶的心微微一沉,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她握着手机,快步走到宿舍走廊尽头的窗边,看着楼下渐次亮起的、属于千家万户的灯火,声音放得又轻又柔,努力不让一丝忧虑泄露出去:“妈,我没关系的,真的。我最近跟着导师做项目,林教授说可能会有一些津贴下来,够用的。你和爸爸千万别为我的事着急,爸爸的身体最要紧,让他一定按时吃药,多休息,别为工作的事动气,等我放假回去再说。”
她尽力安抚着母亲,语气轻松,仿佛真的毫无压力。可挂断电话后,她靠在微凉的墙壁上,一种熟悉的、带着窒息感的沉重还是悄然漫上心头。家庭的困境,像一张无形却坚韧的网,前世的她曾深陷其中,因此自卑、敏感,将一切归咎于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深造,尽早工作补贴家用,从而错过了许多机会。
但这一次,她用力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将那些即将冒头的负面情绪狠狠压了下去。重活一世,她清楚地知道,自怨自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关心她的人更担心。她有能力,也必须要靠自己,走出一条更稳、更光明的路。林教授的通知和母亲的电话,像是一道清晰的分水岭,一边是充满希望、亟待探索的学术未来,一边是仍需背负、必须面对的家庭现实。她必须更快地强大起来,才能稳稳地接住这生活的两端。
第二天去实验室,封瑶将研讨会的事情详细告诉了徐卓远,并主动承担了准备墙报展示初稿的任务。徐卓远从代码中抬起头,听完,只是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便又沉浸回他的二进制世界。
封瑶已经习惯了他的沉默,并不在意,自顾自地开始整理资料,查阅往届优秀墙报的格式。然而,中午她去图书馆查了一批文献回来,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个东西——一个崭新的、某知名品牌的保温饭盒,旁边还放着一盒插好吸管的、温热的牛奶。饭盒下面,压着一张普通的便利贴,上面是熟悉的、力透纸背的凌厉字迹:
「项目津贴预支。按时吃饭。」
没有落款,没有多余的解释,甚至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封瑶拿起那张便签,指尖触及纸张,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落笔时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力度。她看着那个明显价格不菲的保温饭盒,心里涌上一股巨大的暖流,冲得她眼眶微微发酸。他一定是……昨天她接电话时,他虽然看似专注工作,但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她语气中极力掩饰的窘迫与担忧。他用这样一种近乎笨拙、却又最大限度维护她自尊的方式,再次递来了他无声的支持。
“预支”……哪里有什么预支,项目津贴的申请流程根本还没启动,林教授也只是提了一句。这不过是他细心又体贴的借口。
她没有说破,也没有道谢。有些心意,过于沉重的“谢谢”反而显得生分,玷污了这份纯粹的关怀。她只是默默地打开饭盒,里面是搭配精致、营养均衡的菜肴,显然是特意从校外口碑很好的餐厅买来的。她小口小口地吃着,感觉那温暖从胃里开始,一点点驱散了盘踞在心头的寒意,蔓延到了四肢百骸。
下午,两人继续调试“心域”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情感缓冲带”算法。封瑶因为心里还装着家里的事,在阐述一个关于“负面情绪阈值动态调节”的概念时,逻辑链稍稍有些混乱,举例也不够精准。
徐卓远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她,叫了她的名字:“封瑶。”
“嗯?”封瑶从纷乱的思绪中回过神。
“专注。”他的声音依旧清冷平稳,却没有任何责备的意思,更像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提醒,或者说,引导,“你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参数设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烦恼,解决不了问题。”
封瑶愣了一下,随即恍然。他不仅在指出她工作上的疏失,更是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告诉她,沉浸在烦恼中于事无补,唯有专注当下,提升自己,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才是打破困境的根本路径。这和他直接的物质帮助不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救赎”——引导她建立强大的、不受外界风雨轻易动摇的内心秩序。
她看着他冷静而专注的侧脸,窗外的光线勾勒出他清晰的轮廓,忽然间,一种更深层的明悟涌上心头。他们的双向救赎,不仅仅是在弥补前世的爱情遗憾,更是在互相修补着各自人生的残缺。他给予她现实的支持和理性的锚点,让她在生活的风浪中有所依凭;而她,正用她的温柔、坚韧、共情能力和日益增长的专业见解,一点点融化他因过往经历而冰封的情感世界,让他逐渐学会信任、接纳与表达。
“我知道了。”封瑶深吸一口气,将那些关于家庭经济的杂念彻底抛开,眼神重新变得清明而坚定,“我们继续。关于这个缓冲阈值,我认为应该引入一个基于用户近期情绪基线动态调整的学习机制,而不是固定值……”
实验室里,键盘清脆的敲击声再次成为主旋律,伴随着两人时而低沉、时而清晰的讨论声。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将他们的影子拉长,安静地交织在光洁的地面上,仿佛预示着某种密不可分的未来。
窗外,校园里那些经历了一冬严寒的不知名树木,早已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焕发着勃勃生机。春天,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用充满希望的鲜绿,悄然覆盖着旧日冬日的萧条痕迹。